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常了解到有这样一种夫妻:丈夫品行不良,或有各种恶习劣癖,或脾气暴躁、冷漠无情,或性格乖戾、自私自利,而妻子却温柔多情,逆来顺受。当然这样的夫妻中,遭殃受罪的必是妻子无疑,有些妻子企图用柔情软化丈夫,始终忍气吞声,但也有的妻子终于忍无可忍而与丈夫分道扬镳。然而,不管结局如何,在婚姻之初,这两种不同的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如果在婚前那些品行不端的男人伪装了自己而骗得女方的好感,这还好理解,但就我多年的了解,恰恰是他们身上的那种种缺点才使得女人们像飞蛾扑火一样投入他们的怀抱。真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根据我的研究,发现这类夫妻中的男人们从小家庭情况各不相同,但女人们却几乎都是出自于不和谐的家庭。很显然,童年的经历对她们在成年后对待男人的态度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佩吉(化名),离异,现在带有两个女儿,让我们看看她的情况:
我的父母在我出生前就分手了。我的母亲要上班,她就让她的母亲照顾我们。我的外婆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她常说我们“只会吃饭,不会做事”。我和我姐姐总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好孩子。我的母亲从不敢护着我们,她担心外婆会离我们而去,那样就没有人照看我们了。我记得我经常去寻找家里有什么破损的东西,然后就试着自己修修补补,这样好为家里省些钱,也借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18岁就结了婚,我与我丈夫是在中学认识的。他经常逃课,在上课的时间倚在教室外的墙上。我想:“他像个野孩子,我一定能够让他安下心来。”我们的婚姻状况一直很糟。12年后,我们离了婚。
离婚以后,我又遇到了培德。他个子高高的,相貌很帅。但他是那种对一切都冷漠的人。我反复对自己说:“他是我遇到的最冷傲的男人。我一定能温暖他,让他变得热情起来。”我们婚后似乎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从来没有真正愉快过。我们的婚姻只维持了两个月。我现在从心理医生这里知道,我的两次婚姻仍然是在找东西修补。我花了近15年的时间才明白,糟糕是离婚的理由,而绝不能是结婚的理由。
佩吉不懂得被爱。她在复制她童年时的那种充满敌意的环境,继续努力从那些不能奉献爱的人身上得到爱,所以她一遇到那种冷漠、孤僻的人,就立即爱上了。因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让她改变没有爱心的人,让没有爱心的人爱上她。一旦他们结合在一起,她就不懈地努力着,尽管这对她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毁坏。从心理学上讲,她的两任丈夫实际上代表了她的母亲和外婆。
在“机能失调”的家庭里,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正常关系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扭曲。出生于这种家庭的人分辨不出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那些病态的人、危险的事别人避之唯恐不及,她们却趋之若骛。这样她们就会再次受到伤害,因为吸引她们的与使她们童年受到伤害的如出一辙。
如果一个女人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要嫁给某个男人,或是因为种种幻想才嫁人,或是说自己太年轻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那么就必须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要嫁给这个男人的理由。如果我们不爱我们自己,就没有人爱我们。我们空虚时去找爱,只会找到更多的空虚。
再看看乔莉这位23岁的大学生的情况:
小时候,爸爸常打妈妈,他也打我们。我想他肯定认为我们该打。但是我知道妈妈是不该挨打的,我希望他不要打她,我宁愿替妈妈挨打。我知道我还能受得了,可妈妈不行。我们都想让妈妈离开爸爸,但她不愿意。5年前她死于癌症。母亲的葬礼之后,我再也不跟父亲讲话了。我是在艺术课上认识罗伊的。那天他大谈特谈美国的女人被宠坏了,而男人总是受女人的利用。他话中带着对女人的极大偏见。我想:“他肯定受到过伤害。”所以我就设法向他证明,女人并不是都像他说的那样。
不到两个月,我们就住到了一起。4个月里,都是由我来付房租以及其他的费用。两年多来,我一直在设法证明,我是不会让他受到伤害的。在这过程中,我却经常受到他的伤害,一开始是精神上的,接着是身体上的。当然,我总是觉得是我的过错。我能主动要离他而去,简直是一个奇迹。我碰到了他以前的一个女友,她问我:“他打过你没有?”我们谈了很久。她让我同她一起去了一个她接受治疗的心理治疗诊所。我认为这个心理治疗救了我的一生。在那儿求治的妇女有许多和我是一样的,她们也都是从小就学会了忍受痛苦。
一个家庭出现了危机,做孩子的不可避免有些负疚和自责。他们对自己能力的幻想,使他们觉得他们是家庭问题的原因,并认为他们有能力改变局面。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女人往往会否认现实,控制情感,这就容易将自己拉进她所要否认的那个现实里,卷入她所要控制的那种情感中,由此她就被一个充满困难的关系所包围。她会尽力使形势变得可以容忍,同时否认形势其实是多么地坏。
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无私的奉献、和善的态度、助人的努力,有时其实是一种病态的爱。当我们为别人做他们能做的,当我们用劝导、哄骗、鼓励的方法对待一个成人,而不是一个小孩时,我们就应该想想我们付出的这种爱是否是一种正常的爱。让我们了解男友前,先认识自己,然后再付出我们炽热的爱吧。
(张勇摘自《讽刺与幽默》)
如果在婚前那些品行不端的男人伪装了自己而骗得女方的好感,这还好理解,但就我多年的了解,恰恰是他们身上的那种种缺点才使得女人们像飞蛾扑火一样投入他们的怀抱。真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根据我的研究,发现这类夫妻中的男人们从小家庭情况各不相同,但女人们却几乎都是出自于不和谐的家庭。很显然,童年的经历对她们在成年后对待男人的态度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佩吉(化名),离异,现在带有两个女儿,让我们看看她的情况:
我的父母在我出生前就分手了。我的母亲要上班,她就让她的母亲照顾我们。我的外婆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她常说我们“只会吃饭,不会做事”。我和我姐姐总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好孩子。我的母亲从不敢护着我们,她担心外婆会离我们而去,那样就没有人照看我们了。我记得我经常去寻找家里有什么破损的东西,然后就试着自己修修补补,这样好为家里省些钱,也借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18岁就结了婚,我与我丈夫是在中学认识的。他经常逃课,在上课的时间倚在教室外的墙上。我想:“他像个野孩子,我一定能够让他安下心来。”我们的婚姻状况一直很糟。12年后,我们离了婚。
离婚以后,我又遇到了培德。他个子高高的,相貌很帅。但他是那种对一切都冷漠的人。我反复对自己说:“他是我遇到的最冷傲的男人。我一定能温暖他,让他变得热情起来。”我们婚后似乎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从来没有真正愉快过。我们的婚姻只维持了两个月。我现在从心理医生这里知道,我的两次婚姻仍然是在找东西修补。我花了近15年的时间才明白,糟糕是离婚的理由,而绝不能是结婚的理由。
佩吉不懂得被爱。她在复制她童年时的那种充满敌意的环境,继续努力从那些不能奉献爱的人身上得到爱,所以她一遇到那种冷漠、孤僻的人,就立即爱上了。因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让她改变没有爱心的人,让没有爱心的人爱上她。一旦他们结合在一起,她就不懈地努力着,尽管这对她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毁坏。从心理学上讲,她的两任丈夫实际上代表了她的母亲和外婆。
在“机能失调”的家庭里,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正常关系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扭曲。出生于这种家庭的人分辨不出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那些病态的人、危险的事别人避之唯恐不及,她们却趋之若骛。这样她们就会再次受到伤害,因为吸引她们的与使她们童年受到伤害的如出一辙。
如果一个女人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要嫁给某个男人,或是因为种种幻想才嫁人,或是说自己太年轻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那么就必须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要嫁给这个男人的理由。如果我们不爱我们自己,就没有人爱我们。我们空虚时去找爱,只会找到更多的空虚。
再看看乔莉这位23岁的大学生的情况:
小时候,爸爸常打妈妈,他也打我们。我想他肯定认为我们该打。但是我知道妈妈是不该挨打的,我希望他不要打她,我宁愿替妈妈挨打。我知道我还能受得了,可妈妈不行。我们都想让妈妈离开爸爸,但她不愿意。5年前她死于癌症。母亲的葬礼之后,我再也不跟父亲讲话了。我是在艺术课上认识罗伊的。那天他大谈特谈美国的女人被宠坏了,而男人总是受女人的利用。他话中带着对女人的极大偏见。我想:“他肯定受到过伤害。”所以我就设法向他证明,女人并不是都像他说的那样。
不到两个月,我们就住到了一起。4个月里,都是由我来付房租以及其他的费用。两年多来,我一直在设法证明,我是不会让他受到伤害的。在这过程中,我却经常受到他的伤害,一开始是精神上的,接着是身体上的。当然,我总是觉得是我的过错。我能主动要离他而去,简直是一个奇迹。我碰到了他以前的一个女友,她问我:“他打过你没有?”我们谈了很久。她让我同她一起去了一个她接受治疗的心理治疗诊所。我认为这个心理治疗救了我的一生。在那儿求治的妇女有许多和我是一样的,她们也都是从小就学会了忍受痛苦。
一个家庭出现了危机,做孩子的不可避免有些负疚和自责。他们对自己能力的幻想,使他们觉得他们是家庭问题的原因,并认为他们有能力改变局面。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女人往往会否认现实,控制情感,这就容易将自己拉进她所要否认的那个现实里,卷入她所要控制的那种情感中,由此她就被一个充满困难的关系所包围。她会尽力使形势变得可以容忍,同时否认形势其实是多么地坏。
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无私的奉献、和善的态度、助人的努力,有时其实是一种病态的爱。当我们为别人做他们能做的,当我们用劝导、哄骗、鼓励的方法对待一个成人,而不是一个小孩时,我们就应该想想我们付出的这种爱是否是一种正常的爱。让我们了解男友前,先认识自己,然后再付出我们炽热的爱吧。
(张勇摘自《讽刺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