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化设计的价值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75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2306)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分析传统的社会性别的局限性,研究男女两性的心理变化,探究中性化存在的合理性及趋势性,讨论中性化的人群的需求所在以及中性化设计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社会性别;中性化设计;两性差异;人性化
  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必然会去追随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一种科技与情感上的平衡。而这种平衡被实现的诉求,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愈发的明显。在现今的社会中,“人性化”与“人情味”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特性,是设计对人性的尊重。本文就要在“人性化”设计的前提下,研究中性化设计的价值所在。
  1性别的具体含义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分化,就是性别的差异。一般而言,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生理性别即大自然赋予两性在生理构造上的性别区分,即所谓的sex。而社会性别则是社会文化和人类的认知所赋予两性的更多在于心理上的性别区分,也就是gender。社会性别是整个人类社会对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是两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身份与角色。社会性别更加的强调两性发展的非生物层面的因素,即社会文化和社会认同。生理性别是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是先天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决定的。
  在世界各国和各种文化当中,传统社会大多对男女两性的气质做出严格区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分别被概括为独立性对依赖性;主动性对被动性;控制性对服从性;主体性对客体性;掠夺性对被掠夺性;逻辑性对非逻辑性;生产性对生殖性;力量对美丽;智力对爱情;理性对情感;阳刚对阴柔;精神对肉体;文化对自然;等等。可以说,传统社会中的男女的区分,更多的不是因为先天的生理构造,而是长期的社会文化熏陶以及家庭教育的灌输给男女的社会性别套上了枷锁。
  这种长期存在的、约定俗成的印象,在设计的领域也有很大的体现。在许多设计品造型的表现上,直线的、棱角的、冷色调的规矩几何形态的设计往往代表着男性特征的工业化的风格。正如上个世纪由德国包豪斯引领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以简约、直线等形态为追求,设计中充分突出了男性的特征。同样,与之所对应的,在19世纪末的“新艺术”运动,则是放弃了传统的工业风格,强调自然的柔和,在设计中几乎不存在直线与平面。装饰中突出曲线、有机形态与自然形态。在传统的社会性别层面来看,无疑这场设计运动更多的是体现了女性特征的表现手法。王受之先生在其《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中,针对“新艺术”运动,是这么说的:“这场运动风格细腻,装饰性强,因此常常被称为‘女性风格’,大量采用花卉、植物、昆虫作为装饰的动机,的确非常女性化,与简单朴实的英国‘工业美术’运动风格强调男性化的歌德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在性别气质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否定把两性及其特征截然两分的作法,即反对将女性特征绝对地归纳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把男性特征归纳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这种观点强调男女这两种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认为每个男性个体和每个女性个体都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这种观点反对将一切作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主张彻底把这个两分结构推翻,建造一个两性特质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间色的色谱体系。
  2社会文化对性别行为的影响
  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上我们所称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由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所建构的。即使男女两性确实存在如同传统的刻板印象中所说的差异,这差异也是由社会环境所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男女两性的自然生理差异造成的。在过去,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区分是维持传统性别秩序的工具。而如今,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后果是:使人们误以为某种性别就是某种样子;限制独立自由的选择;要求按照规范行事。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对男性化感到恐惧,那些富于攻击性的、有抱负的、高智商甚至留短发打扮中性的女性被视为不够“女性”的女人;男性对女性化同样感到恐惧,怕人说自己有“女人气”“娘娘腔”。女性刻意把自己的男性气质掩盖起来;男性也努力把自己的女性气质掩盖起来。在对性别刻板印象的遵从的过程中,性别刻板印象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固定,越来越不容“越轨”,它最终建立起一种性别的秩序,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3现代化社会逐步转变的性别观以及中性化的出现
  在全球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之后,这种在过去看来已经确定下来的社会性别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男女两性气质的划分出现了模糊化趋势,这一模糊化或说中性化趋势随着男权制的式微愈演愈烈,女性逐步进入政治经济金字塔顶端的位置。在日常的生活中,女人更多的进入传统上属于男人的领域,社会分工不再像过去那般明确。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出现,家庭对女性的期待值已经越来越高,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也不同于往日,以前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划分显得越来越进退失据。在女性受到更大的期待的同时,现代人日益冷漠的人情观、经济生活的富足也使得许多作为独生子女的男性不会如同过去一样有着一人撑起一个家庭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柔弱化的思想也在男性的身上所产生。
  男女着装的演变就是这个变迁大潮的一个小小注脚:在欧洲中世纪,如果一个女人不穿裙子而穿长裤,那就是一个十分越轨的行为,而现在再看世界各地的女裝,长裤已成女人的常见装束。现在女性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穿着长裤出入于社会的各种场合,不得不归益于玛丽.爱德华.沃克,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军医,第一个穿起了长裤,并数次因穿长裤而遭拘捕。最后,事情一直闹到国会。经过激烈的争论,国会议员们最终因为她精湛的医术和为国立下的赫赫战功,而决定通过立法给她特权,允许军医玛丽.爱德华.沃克在工作时穿裤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的严酷,令越来越多的妇女自然而然地穿上了工作时更加方便的裤子。于是,令卫道士和伪君子们一直头疼的问题便以这样的方式解决了。今时今日,人们的着装已无比开放和自由,着装上的差异已经逐步淡化。当我们在享受着着装上的巨大变化时,也应该感谢那些引领时装新潮流的勇敢者。我们的社会,还需要更多冲破藩篱的勇敢者,而且,不只是服装领域。   窥斑见豹,在现今的社会中,男女之间曾经的社会性别的那层隔膜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的不可逾越,性别刻板印象已经显得越来越过时,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大量涌现。中性化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广义上的中性化,并不是许多人简单的认识中那样的“假小子”或者说是“伪娘”,而是现代男女对于传统社会性别的一种突破性的自我的冲击。进入21世纪后,中性化的思潮,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在这个背景下,中性化的设计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4中性化设计的价值
  设计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现代设计是科学和艺术,技术和人性的结合,科学技术给设计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艺术和人性则使得设计富于美感、人性和活力。“人性化”在設计中是很重要的因素,考虑到需要有设计产品去打破传统性别的束缚,在中性化不断冲击传统社会性别的今日,中性化的设计,也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在数码产品中,近年来广受好评的苹果公司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中性化的设计。虽然iphone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但是每一款的产品在外观设计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偏向中性的设计,无论是手机的大小还是系统使用上的习惯性,都充分考虑了男性与女性综合的特点。适中的大小,男性在使用上不会显得过分小气,女性在使用时也不会有单手持握困难的情况。色彩上,黑白的简约配色不会过分的强调性别。在实际的使用中,虚拟键盘的按键间隔也兼顾了两性使用时的手型大小差异与人机工学,不会在使用时出现手指过度酸累的情况。而这样的设计使得iphone拥有了大批拥趸,在调查中,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对其设计感到满意。而一些色彩艳丽,外形小巧,大走“女性手机”的品牌,反而没有收到足够的市场回报。
  同样的,在汽车设计的领域,也有着类似的案例。梅赛德斯——奔驰的设计师辛格维茨在回答记者有关汽车性别设计时告诫说,“把汽车设计性别化是很危险的。”他说,就奔驰而言,也曾经试图在这方面尝试过,但效果不好,甚至是失败的。同样,在奔驰赞助乔治·阿玛尼回顾展上,一批时尚界的记者也提出了奔驰能否设计女性车的问题,奔驰中国销售公司总裁韩力达幽默地回答道,奔驰与阿玛尼合作的SL敞篷跑车不也同样受到女性的喜欢?辛格维茨解释,强调性别设计会使汽车产生消费上的歧异。他的主张是,汽车设计的中性化有助于性别的模糊,但并不影响设计的个性化和时尚化。汽车设计偏重男性这是基于汽车所表现的张力和自然特性。现在许多女性喜欢开男性的车,不仅仅是出于享受速度和驾驭带来的感官刺激,而是为了想表达女性在男性世界里平等的精神诉求。这也是许多汽车设计师在女性汽车设计中屡试不爽的原因。
  人类的两性是自然的造化,设计的两性也是自然的赋予。只是过分的强调任何一种性别意识或者是性别设计都不是人性化的设计。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市场环境下,偏于中性或者说是兼性的设计已经更多的受到消费者的关注。除了由男女两性构成的社会主体之外,不容忽视的是逐渐形成的一种两性共存的地带,女性和男性取长补短,个性与自我得到了展现,形成兼具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如女性不乏热情、豪爽、刚烈;男性同样可以温柔、感情丰富、体贴细腻。对于这样的群体,抓住其心理上的特征,对其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其价值取向与需求,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可以实现真正的“人性化”的设计。而过分强调男女两性区别,有时反而会形成一种思想上的禁锢,产生刻板的感觉,导致消费者产生抵触的心理。
  5总结
  中性化的一种存在是合理且必然的结果,这带来的只会是多元、包容以及个性的张扬,不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元素,也不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性别变化。设计的本质是体现人类自身的情感,从发展的角度看,正确认识中性化这一社会现象,才能实现良性的循环。需求引导消费,中性化的设计必然会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有着足够的发展前景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NORMANDA.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5.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周生.关于性别的追问[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5]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轮——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戎澄(1989—),男,天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渤海南部缓坡带新近系属于远源成藏,运移路径复杂限制了勘探成效。利用垦利9油田群丰富的钻井资料,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地球化学等手段,明确了渤海南部缓坡带明下段油气运移路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课题名称:中国传统五色观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项目编号:13B0022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五色理论进行研究,并且综合中医、现代医学和现代色彩心理学的观点对传统五色的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出五色的传统意义和在当代所蕴含的独特时代含义。之后,结合我国现有网站的设计,阐述传统五色理论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五色理论;网页设计;色彩设计
目的探究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临床分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以常规护理、临床分级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干预组的
【关键词】高效课堂 赏识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51-01  目前各校都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而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教师所追求的高效就大打折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心理动机是被赏识的渴望。”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教师对学生的不断赏识是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
摘 要:艺术设计需要创意,没有创意的艺术设计是不生动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其最终也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创意思维训练是艺术设计必需经历的一个环节,为开拓我们的想象思维和进行创意设计打下坚实有益的基础,本文从创意思维的概念、创意思维的源泉、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和创意思维训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浅述,使我们对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有个整体、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意思维  创意思维是人
为了掌握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厦门排放控制措施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影响,详细分析了2019年4月30日—5月11日期间厦门气态污染物、气象条件、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