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ma 3U-Blade系统与Gamma 3钉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273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Gamma 3U-Blade系统与Gamma 3钉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U-Blade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为(77.7 ± 4.8)岁;采用Gamma 3 U-Blade系统固定治疗。传统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为(79.3 ± 5.2)岁;采用传统Gamma 3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尖顶距、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起立行走(TUG)试验时间、术后9个月髋关节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尖顶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 P>0.05)。U-Blade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2.0 ± 0.2)周、术后9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0(90,91)分,与传统组患者[(12.0 ± 0.3)周、91(89,91)分]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n P>0.05)。U-Blade组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0%(0/35)]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17.1%(6/35)],术后2周、3个月TUG时间[(80.2 ± 3.6)、45(43,49)s]显著短于传统组患者[(89.3 ± 4.2)、56(54,5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ither in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r apex dista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n P>0.05). The fracture union time [(12.0 ± 0.2) weeks] and Harris hip score at postoperative 9 months [90 (90, 91)] in the U-Blade group were i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Gamma 3 nail group [(12.0 ± 0.3) weeks and 91 (89, 91)] (n P>0.05). The rate of implant-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U-Blade group [0% (0/35)]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Gamma 3 nail group [17.1% (6/35)] and the TUGs at postoperative 2 weeks and 3 months [(80.2 ± 3.6) s and 45 (43, 49) s] in the former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latter [(89.3 ± 4.2) s and 56 (54, 59) s] (n P<0.05).n 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Gamma 3 nails, Gamma 3 U-Blade system can reduce implant-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facilitate early recovery of walking ability.
其他文献
细菌性肺炎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细菌性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使肺部对细菌的清除能力降低。本研究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角度来阐述肠道菌群在肺部细菌性感染过程中的保护机制。
自2014年肠道病毒D68感染在北美地区暴发流行以来,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急性弛缓性脊髓炎(acute flaccid myelitis,AFM)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肠道病毒D68在人群中持续流行并累积变异,可进化出嗜神经系统的高毒力致病株。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故对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尤显重要。本研究主要从肠道病毒D68不同基因型和亚基因型、基因组变异及病毒使用不同细胞受体对嗜神经毒性的影响,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途径,以及感染病毒后机体免疫反应等方面,介绍肠道病毒D68感染致AFM的病毒学
目的:探讨HPV分型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对宫颈原位腺癌的筛查可行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0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宫颈原位腺癌的病例信息,同时收集相应病例此前6个月内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及细胞学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宫颈原位腺癌的病例共478例,患者平均年龄39.4岁(19~81岁),44.8%发生于30~39岁,34.7%发生于40~49岁,其中355例行hrHPV检测,阳性率为93.8%(333/355),阳性病例中277
本例患者以病毒性脑膜炎相关临床表现起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缓解后出现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症状,通过抗病毒治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当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出现视物模糊、胸前束带感、肢体无力、尿便障碍等症状时,应警惕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可能。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纤维蛋白原储积病(fibrinogen storage disease,FSD)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FSD 4例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及基因测序结果,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FSD,男患儿3例、女患儿1例,年龄为3岁3个月至6岁,中位年龄为3岁4个月。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2例有家族史。肝脏活检组织学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伴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胞质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
本例患者因发热入院,既往无基础疾病,其骨髓检查及骨髓组织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中检出荚膜组织胞浆菌,确诊为组织胞浆菌病,经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好转。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CD3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中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淋巴瘤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功能有特异性影响。然而,临床和病理医师尚未充分认识其表达意义,且CD30的检测与评估也未形成规范。因此,本文就CD30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作用、检测方法与报告标准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提高对CD30的认识。“,”CD30 is a transmembrane glycoprotei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family, which is expressed diffe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cytotoxic T-cell lymphoma,CTL)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共计134例C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134例CTL患者中,男女比例1.7∶1.0,中位年龄为49.5岁(范围3~83岁),60岁以下者100例(74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O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15例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hMLH1、hMSH2、hMSH6、PMS2在POSCC中的表达,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OSCC中18种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结果:15例病例中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包括高分化3例,中-低分化12例。肿瘤周围4例可见原位鳞状细胞癌,4例可见畸胎瘤成分,1例可见子宫内膜样癌/不典型
猩红热是我国儿童和青少年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2011年以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猩红热发病率升高,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M蛋白n emm基因型和主要超抗原型别的病原学特征是否出现明显变化仍不明确。虽然猩红热的重症率和病死率极低,但猩红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加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传染病的疾病负担。为进一步做好猩红热的预防控制工作,一方面需加强病例监测,持续关注猩红热疫情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需全面深入开展病原学、免疫学、传播动力学、多学科交叉的生态学研究。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