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作为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欠发达县份。沭阳县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强化民本意识,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促进了社会和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夯实民生之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一是深化教育改革。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人手,引进市场竞争体制,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45所,其中民办215所。民办教育实现跨市越省发展,在县外办学54所,其中省外16所,成为展示沭阳形象的重要窗口。发展职业教育机构131所,年培训能力6万人次。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在全省率先实施“六有”工程,彻底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在乡镇办起寄宿制小学,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寄宿上学,解除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后顾之忧。投资3亿多元建成万人办学规模的宿迁经贸学院,成为全省第4个拥有自己大学的县份。先后在新城区建设7所中小学,优化了城区教育资源布局。三是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公办中小学校长、城区公办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竞争上岗制,设立校长、副校长人才库,以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人选。实行教师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激发内部活力,优化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卫生改革,着力缓解民生之急。从体制改革人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做到病有所医、病有所防、病有所保。一是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按照“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思路,加快推进医疗事业改革。对40所公立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优质资源兴办医疗机构,目前城区有综合医院8家,专科医院7家。县人民医院改制后,年业务收入从4953万元增长到1.2亿元。卫生改制资金全部用于医疗卫生事业。二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在全省成立首家县级卫生监督所,实现执法监督与技术监测分离。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中心、县乡30个世代服务中心。健全完善i级防保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防保专项经费。三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年提高补偿比例。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困难企业大额医疗费用统筹制度。开展惠民医疗,为4.2万名低收入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对特困家庭制定应急救助措施,确保群众全部实现“病有所医”。四是强化医疗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医院考评体系,加强医疗市场管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通过“以奖代投”方式,加大对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扶持力度。
不断健全养老网络,着力做强民生之依。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一是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保费征缴清欠力度,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目前,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达100%、98%和97%。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办法。商业保险加快发展,全县保险密度为125.5元,保险深度为1.5%。二是积极开展“夕阳关爱工程”。先后建成57个乡镇敬老院,新增床位2103张。发展各类养老机构43所,其中民办老年公寓5所。三是认真落实各项助老政策。按时发放百岁老人长寿补贴,对70周岁以上低保对象上浮低保金,年增长寿补贴和低保金额40.5万元。对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老人,在缴纳保费上给予优惠。县乡医院定期为老年人体检。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开展为老年人送医送药服务。四是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投资35万元。建设500平方米的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并安排专职护理人员值班。立足老年大学,积极举办书画、交谊舞等学习活动,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学。
努力完善救助体系,着力解决民生之困。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救助体系,做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求有所应。一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贫困家庭子女解困助学基金,资助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举办164个“春蕾班”,帮助7200名贫困女童重返校园。成立县慈善总会,积极开展助学活动。建立特困家庭、孤寡老人等档案台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网络。二是健全社会帮扶体系。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启动实施扶贫项目428个,发展特色产业40个,帮扶贫困户1863户。完善“双帮双扶”工作机制,实行126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126个经济薄弱村。建立节育手术保障制度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发放计生救济金186万元。三是竭力保障农民利益。率先建立农村居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推行农业保险,受益农户78.5万户。投入5.32亿元,先后新建农村公路1490公里,县乡公路总里程达1670公里,初步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力保障民生之本。着力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做到劳有所就、劳有所能、劳有所得。一是立足工业增加就业。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面积24.5平方公里。用工近6万人。规划建设38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其中木材加工业吸纳11.2万农民就业。二是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做大“三来一加”产业。帮助4.2万名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积极发展城市三产,吸纳就业2.3万人。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16.8万人。加大劳力培训力度,外输内转劳力53万人。三是优化服务促进就业。安排300万元设立全民创业发展资金,通过贷款贴息等形式扶持全民创业。设立全民创业示范基地,为创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践等服务。认真开展再就业活动,减少“零就业”家庭。四是健全制度保障权益。探索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促使企业正常增长工人工资。建立健全建筑工程“工资预留专户”制度、城乡企业欠薪预警制度。确保工人工资按时发放。
精心打造安居工程,着力满足民生之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始终把“安居”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做到民有所住、住有所居、居有所值。一是坚持和谐拆迁。出台补偿、安置、特困户救助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先后规划建设140多万平方米安置小区。二是实施低房价战略。综合运用市场、政策和法律等多种措施,使房价始终比周边县区低30%以上,走出了一条房价越低需求越旺、需求越旺开发越多、开发越多城市化进程越快的良性发展之路,成功经验被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宣传推广。致力建“不拆迁的房子”,加快沭阳城市建设进入“高层时代”的步伐。三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大力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控工作。持续实施“四清工程”,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新河镇周圈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
切实维护安定团结,着力强化民生之盾。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观念,千方百计化解老问题,千方百计避免新矛盾,做到忧有所解、乱有所治、民有所安。一是真心倾听群众呼声。实行“信访快车”制度,开展“大走访”活动,从源头化解不稳定因素。坚持县级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制度。热情接待群众来访,限时办结访诉问题。开通县长热线、县长信箱和经济110,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二是着力解决遗留问题。将乡镇“两个中心”下岗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对乡镇农具厂等达到退休年龄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未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军人等实行民政医疗保险和农村大病统筹“双保险”。全额兑付历史上政府拖欠的工程款。三是创新维稳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大调解机制,2007年调解矛盾纠纷2815件、化解2732件,成功率达97%。推行“七抓”维稳机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信访总量一直处于宿迁市最低水平。连续20个月无到省集访。连续5年保持进京上访零登记。四是创造良好治安环境。全县万人警力比仅为3.26,处于全省最低,万人发案率低于全省5个万分点,群众治安满意率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被授予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称号。五是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树立“大安全、大防范、大治理”意识,先后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350个。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应急演练2.8万人次,开展食品、饮用水源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特大伤亡事故。
责任编辑:袁 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夯实民生之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一是深化教育改革。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人手,引进市场竞争体制,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45所,其中民办215所。民办教育实现跨市越省发展,在县外办学54所,其中省外16所,成为展示沭阳形象的重要窗口。发展职业教育机构131所,年培训能力6万人次。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在全省率先实施“六有”工程,彻底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在乡镇办起寄宿制小学,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寄宿上学,解除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后顾之忧。投资3亿多元建成万人办学规模的宿迁经贸学院,成为全省第4个拥有自己大学的县份。先后在新城区建设7所中小学,优化了城区教育资源布局。三是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公办中小学校长、城区公办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竞争上岗制,设立校长、副校长人才库,以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人选。实行教师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激发内部活力,优化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卫生改革,着力缓解民生之急。从体制改革人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做到病有所医、病有所防、病有所保。一是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按照“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思路,加快推进医疗事业改革。对40所公立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优质资源兴办医疗机构,目前城区有综合医院8家,专科医院7家。县人民医院改制后,年业务收入从4953万元增长到1.2亿元。卫生改制资金全部用于医疗卫生事业。二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在全省成立首家县级卫生监督所,实现执法监督与技术监测分离。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中心、县乡30个世代服务中心。健全完善i级防保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防保专项经费。三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年提高补偿比例。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困难企业大额医疗费用统筹制度。开展惠民医疗,为4.2万名低收入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对特困家庭制定应急救助措施,确保群众全部实现“病有所医”。四是强化医疗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医院考评体系,加强医疗市场管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通过“以奖代投”方式,加大对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扶持力度。
不断健全养老网络,着力做强民生之依。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一是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保费征缴清欠力度,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目前,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达100%、98%和97%。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办法。商业保险加快发展,全县保险密度为125.5元,保险深度为1.5%。二是积极开展“夕阳关爱工程”。先后建成57个乡镇敬老院,新增床位2103张。发展各类养老机构43所,其中民办老年公寓5所。三是认真落实各项助老政策。按时发放百岁老人长寿补贴,对70周岁以上低保对象上浮低保金,年增长寿补贴和低保金额40.5万元。对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老人,在缴纳保费上给予优惠。县乡医院定期为老年人体检。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开展为老年人送医送药服务。四是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投资35万元。建设500平方米的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并安排专职护理人员值班。立足老年大学,积极举办书画、交谊舞等学习活动,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学。
努力完善救助体系,着力解决民生之困。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救助体系,做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求有所应。一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贫困家庭子女解困助学基金,资助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举办164个“春蕾班”,帮助7200名贫困女童重返校园。成立县慈善总会,积极开展助学活动。建立特困家庭、孤寡老人等档案台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网络。二是健全社会帮扶体系。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启动实施扶贫项目428个,发展特色产业40个,帮扶贫困户1863户。完善“双帮双扶”工作机制,实行126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126个经济薄弱村。建立节育手术保障制度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发放计生救济金186万元。三是竭力保障农民利益。率先建立农村居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推行农业保险,受益农户78.5万户。投入5.32亿元,先后新建农村公路1490公里,县乡公路总里程达1670公里,初步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力保障民生之本。着力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做到劳有所就、劳有所能、劳有所得。一是立足工业增加就业。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面积24.5平方公里。用工近6万人。规划建设38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其中木材加工业吸纳11.2万农民就业。二是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做大“三来一加”产业。帮助4.2万名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积极发展城市三产,吸纳就业2.3万人。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16.8万人。加大劳力培训力度,外输内转劳力53万人。三是优化服务促进就业。安排300万元设立全民创业发展资金,通过贷款贴息等形式扶持全民创业。设立全民创业示范基地,为创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践等服务。认真开展再就业活动,减少“零就业”家庭。四是健全制度保障权益。探索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促使企业正常增长工人工资。建立健全建筑工程“工资预留专户”制度、城乡企业欠薪预警制度。确保工人工资按时发放。
精心打造安居工程,着力满足民生之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始终把“安居”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做到民有所住、住有所居、居有所值。一是坚持和谐拆迁。出台补偿、安置、特困户救助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先后规划建设140多万平方米安置小区。二是实施低房价战略。综合运用市场、政策和法律等多种措施,使房价始终比周边县区低30%以上,走出了一条房价越低需求越旺、需求越旺开发越多、开发越多城市化进程越快的良性发展之路,成功经验被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宣传推广。致力建“不拆迁的房子”,加快沭阳城市建设进入“高层时代”的步伐。三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大力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控工作。持续实施“四清工程”,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新河镇周圈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
切实维护安定团结,着力强化民生之盾。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观念,千方百计化解老问题,千方百计避免新矛盾,做到忧有所解、乱有所治、民有所安。一是真心倾听群众呼声。实行“信访快车”制度,开展“大走访”活动,从源头化解不稳定因素。坚持县级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制度。热情接待群众来访,限时办结访诉问题。开通县长热线、县长信箱和经济110,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二是着力解决遗留问题。将乡镇“两个中心”下岗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对乡镇农具厂等达到退休年龄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未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军人等实行民政医疗保险和农村大病统筹“双保险”。全额兑付历史上政府拖欠的工程款。三是创新维稳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大调解机制,2007年调解矛盾纠纷2815件、化解2732件,成功率达97%。推行“七抓”维稳机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信访总量一直处于宿迁市最低水平。连续20个月无到省集访。连续5年保持进京上访零登记。四是创造良好治安环境。全县万人警力比仅为3.26,处于全省最低,万人发案率低于全省5个万分点,群众治安满意率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被授予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称号。五是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树立“大安全、大防范、大治理”意识,先后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350个。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应急演练2.8万人次,开展食品、饮用水源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特大伤亡事故。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