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思维过程审视教案设计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5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着眼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这个师生双边复杂的思维活动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水平、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资料等等因素,凭借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判断、直觉和思考,对课堂教学方案进行规划、决策和创造,以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绘制人才发展的教学蓝图.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前的构思要比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船体设计更为复杂,因此,我们应该从教学设计的高度来看待教师备课中教学方案的撰写工作.
  按照教材的演绎过程设计教案,还是按照知识的发生过程设计教案,不论是主观的还是潜意识的,都是教师经常面临的选择.
  我认为教师对教材,不同于学生对教材,不能停留在对结论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因为教材的编写,为了规范和简明的需要,往往压缩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掩盖了定理、公式和法则的发现过程;隐去了数学思想的详细阐述过程精简了规律的提炼过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案设计时,总能针对“教学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进行思考,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并且娴熟地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在课堂营造适合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学氛围.优美的教学层次可以使学生思维环环相扣,它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需要新一代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今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教学中,我试着变换教学方法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下面就这个主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入门向导,兴趣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魏书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讲“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兴趣是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和其他学科一样,数学有自己的特点:一、由一系列的概念、定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具有维持活动达到终极目标的功能,还具有调节人行为的功效.而科学的激励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科学合理的激励可使学生从心理上爱数学、迷恋数学.因此在素质教育大潮中实施激励性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努力运用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