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 预习:顾名思义,预先的学习。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新知进行初步的、浅显的、力所能及的理解、解释、重组、架构的一系列行为。即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然而,在实际中,很多學生完成任务式进行自学。有时,我们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不扎实,水过地皮湿。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有效预习: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上好预习指导课
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首先带领学生完成“预习提纲”时,难度是有的。但,两三个星期一过,学生基本上是可以适应的。然后,教师可以放手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模仿教师完成“预习提纲”。如有问题,应及时指出,并作出辅导。最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预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再带领学生一个星期,共同去完成“预习提纲”的编写和其相关的任务。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学生应当不难掌握如此预习的方法。而且,学生一旦掌握了此法,在课堂上听起课来也事半功倍。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在每学期开学后,我都会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明确列出本学期语文预习的基本要求,让孩子们抄在语文书的首页,并向家长明确学生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请家长配合监督。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除了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外,还应教会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法主要有:一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者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二标:标出小节号,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字词、句段。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浪线标出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用五角星标示重点语段;用问号表示对关键词或句子的质疑等。三查: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四问: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五做:中高年级学生在必要时做些自学札记等。要使预习真正有效,对预习的监测是不可少的。
一般学生的预习都放在课余,即回家作业完成,如一直这样一成不变,学生就会有预习作业倦怠,而且也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预习能力。因此,我过一段时间就会在课堂上或中午挤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当堂预习,当堂检查。这样,学生真正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每次的预习当中去,在预习的训练中真正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
二、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为了使预习行之有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意到“二要”。
要有明确的预习重点。预习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是上好新课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新课的训练重点(即预习目标),把握好预习的内容范围。然后,根据重点设计出与教学要求相一致的预习题目。
要把握好预习题目的难易度。预习题目的设计要注意所授新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题目不宜过多、过易或过难。过多,则鱼目混杂,不能突出重点:过易或过难则不能达到要求。因此,预习问题的设计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其跳一跳,使大部分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尤其是要布置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拓展性资料。完成这一项要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首先走进文本,研读教材,布置预习作业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会使学生产生惰性,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而且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充分的课前预习,会让孩子们学习更从容,会让教师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预习并教会孩子预习。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南校区)
然而,在实际中,很多學生完成任务式进行自学。有时,我们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不扎实,水过地皮湿。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有效预习: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上好预习指导课
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首先带领学生完成“预习提纲”时,难度是有的。但,两三个星期一过,学生基本上是可以适应的。然后,教师可以放手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模仿教师完成“预习提纲”。如有问题,应及时指出,并作出辅导。最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预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再带领学生一个星期,共同去完成“预习提纲”的编写和其相关的任务。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学生应当不难掌握如此预习的方法。而且,学生一旦掌握了此法,在课堂上听起课来也事半功倍。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在每学期开学后,我都会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明确列出本学期语文预习的基本要求,让孩子们抄在语文书的首页,并向家长明确学生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请家长配合监督。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除了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外,还应教会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法主要有:一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者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二标:标出小节号,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字词、句段。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浪线标出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用五角星标示重点语段;用问号表示对关键词或句子的质疑等。三查: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四问: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五做:中高年级学生在必要时做些自学札记等。要使预习真正有效,对预习的监测是不可少的。
一般学生的预习都放在课余,即回家作业完成,如一直这样一成不变,学生就会有预习作业倦怠,而且也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预习能力。因此,我过一段时间就会在课堂上或中午挤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当堂预习,当堂检查。这样,学生真正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每次的预习当中去,在预习的训练中真正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
二、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为了使预习行之有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意到“二要”。
要有明确的预习重点。预习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是上好新课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新课的训练重点(即预习目标),把握好预习的内容范围。然后,根据重点设计出与教学要求相一致的预习题目。
要把握好预习题目的难易度。预习题目的设计要注意所授新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题目不宜过多、过易或过难。过多,则鱼目混杂,不能突出重点:过易或过难则不能达到要求。因此,预习问题的设计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其跳一跳,使大部分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尤其是要布置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拓展性资料。完成这一项要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首先走进文本,研读教材,布置预习作业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会使学生产生惰性,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而且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充分的课前预习,会让孩子们学习更从容,会让教师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预习并教会孩子预习。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