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选择中的辩证思维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rob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由于对事实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不同报道主体所选择的采写角度也不同。当代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新闻心理学指出,越是新鲜的新闻,越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和愉悦心理。越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最新鲜、最有价值的角度,越是百姓关心和需要的角度。新闻角度选择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败。选择新闻角度的过程,就是通过选取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的过程。选择的角度不同,所揭示的新闻主题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新闻报道角度求新,可以通过恰当运用辩证思维来实现。
  小题大做,通过小事件反映大主题
  小题大做就是深入挖掘,以小见大,透过一滴水看太阳。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有大事、有小事,小事不一定没有新闻价值。要深入开掘,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捕捉生活的闪光之处,将小的新闻事件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思考,通过对小事件的前后对比,反映人们观念的转变,反映出时代变化的大主题。新闻角度选得小,便于把新闻事件报道得更具体可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2008年1月3日《人民日报》刊载的《滕芝老汉记下的山村变迁》一文,作者将“日记账”这件日常生活小事,放到历史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分析,从看似平淡的事件中发现重大的新闻内涵。滕老汉50年来每天都写日记,一本本发黄的“日记账”,见证了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记述了小山村的巨大变迁。作者正是由滕老汉的日记账作为切入点,采用“一滴水见太阳”的手法,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30年给农村带来的显著变化。正如村民滕芝所说:“日子越过越好了!尤其是这几年,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接二连三,我们农民不仅负担大大减轻,而且还在医疗、教育等方面跟城里人一样得到了不少补贴。烦心的问题都给解决了,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愁喽!”日记不仅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化,更反映出了时代精神。
  新闻奖获奖消息《荔浦5万农民坐在家里“变”工人》一文开头写道:“老太太坐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削马蹄,一天至少也能挣一二十元钱,全县有5万农民这样为县里4家大型马蹄罐头厂工作。可以这样说,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荔浦县域经济,而且,也给几个乡镇的农民增收带来了最直接的好处。”通过对该县农民和食品公司负责人分别进行采访,记者全面了解了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写作时以该县农民劳动条件的变化作为切入点,在报道中使用大量引语,紧紧围绕“变”做文章,反映了在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这一时代背景下,荔浦县引导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县域企业的现代化经营模式。
  同中求异,独辟蹊径选角度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核心。他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求异思维要求在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同一新闻事件,往往包含不同的层面和意义,这就给记者提供了同源不同质的竞争空间。对于同样的新闻事件,记者若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则能使采写的报道独树一帜。新闻采写中善用求异思维,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审视新闻事件,写作不同主题的报道,能让人耳目一新,增添报道的价值。
  新华网2004年3月12日《1500亿元农资市场呼唤现代物流》一文,在报道“三农”问题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视角独特,是记者运用求异思维选择报道角度的佳作。文章开头引用了来自贵州六枝特区陇脚乡的杨喜秀代表的一段话,“去年买的油菜种子标的是名牌,可种下去全毁了。还有化肥、农药,都是大厂家的牌子,花了很多钱,用了心里还是没底……”一般来说,对于这段话,记者可以从“打假”的角度来谈假化肥、假农药引起的坑农害农问题,可以从舆论监督的角度来谈有关部门的失职问题,还可以从“品牌效应”的角度来谈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甚至还可以从农民积极性受挫的角度来谈不利于农业增产、增收的问题等。当然,这些角度固然可以写,但新意不多。本文记者避开了只围绕后果的单一报道思路,另辟蹊径,围绕着我国化肥流通渠道混乱的角度进行阐发,既有相关的背景介绍,又有相关人士的观点和建议,以此反映加紧完善农资管理、培育和建立现代化的农资流通体系的重要性这一新颖的主题。
  化硬为软,让新闻角度更吸引受众
  有时为了使那些纯政策性的经济性的“硬新闻”得到受众欢迎,就得在各方面巧妙运作,把经济报道和政策性报道与民间习俗、社会风尚、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融合,既有硬新闻的信息内容,又有软新闻的表达形式,“软硬兼施”,使新闻报道视角独特,受人欢迎。
  硬新闻进行软化处理,可以提升传播效果。当前媒体普遍重视的表达手法是故事化的叙述,从具有重大题材意义的“硬新闻”中挖掘软性、贴近性的资讯,选取受众易于接受的角度,从表达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满足受众需求。“软些,软些,再软些”是当代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策略。
  2007年9月5日,《甘肃日报》发表的言论《始终想到“最低”处》,作者巧妙选取了兰州一位享受低保的市民无意间的一句话作为切入点,以随后政府出台的一项给低保对象发放临时补贴的决定作为照应,步步为营,介绍关于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具体政策,从“最低”处着手,而将目光投向“最高”处。作品通过一位享受低保的市民的“私人想法”,引出了各级政府关于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具体政策,于不经意间将“最低阶层”的生活和党的“最高利益”结合起来,避免了硬邦邦的“公文式报道”,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想群众之所想”,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这一现实主题。作品充分考虑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认知效果,使用故事性叙述手法和接近群众的语言,把解决“民生问题”一步步引向“和谐社会”建设。
  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寻找价值
  逆向思维,就是从相反的角度去考察对象和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是相对于定向思维而言的。人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往往会受到固有思维方法的影响,使思维活动因循着一定轨道,形成思维定式。逆向思维是符合辩证法要求的。逆向思维使记者站在新的角度,独立、灵活地进行思考,摆脱经验思维的束缚,赋予记者独特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逆向思维用于新闻写作中,有助于写出独家新闻。
  《西海都市报》刊发《体育设施好了 学生体质差了》一文正值奥运期间,与体育有关的话题都是新闻报道的热点。许多记者都看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设施的改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这些正面信息,并围绕这些内容进行了报道。而该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在全民关注体育运动的大背景下,对当前省内不少学校体育设施的大改善进行反向思维,发现近年来,我省不少学校不惜巨资建起了塑胶操场,操场变漂亮了,体育课却成了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记者以一项31年未被打破的田径纪录为切入点,提出从重视体育课做起,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才是发展体育强国的基础。正是成功运用逆向思维,才使这篇报道主题更深刻、更具现实意义,从而荣获了中国新闻奖。
  又如,某省文物管理部门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部门做了大量工作,追回近几年丢失的100多件珍贵文物,避免了重大损失。当地多家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正面报道,唯独新华社一名记者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通过逆向思维,看到这一事实背后可能隐藏的管理混乱。通过深入调查采访,记者发现了该部门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仓库铁锁锈迹斑斑;窗户没有防护栏,形同虚设;珍贵字画布满了蜘蛛网,被虫蛀、鼠咬……最后记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更有新闻价值的报道角度,采写出了一组揭示该文物管理部门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的批评性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是一则成功运用逆向思维选择独特报道角度的典型实例。
  选择最佳新闻角度,就是要从最能说明主题的那个方面去表现事实、反映事实,也就是说要通过对材料的巧妙安排和新颖构思,写出别具一格而又能充分体现报道意图的新闻作品来。新闻角度的选择,要以事实为基础,切忌主观臆造,或不顾实际强扭角度。要选准最佳新闻角度,需要记者运用辩证思维,着眼全局,立体化透视,这样才能找到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好新闻。
  参考文献:
  1.马希顺:《站稳立场 莫趋功利——谈新闻写作角度问题》,《新闻窗》,2007(1)。
  2.方化民:《新闻角度简论》,《新闻前哨》,2002(2)。
  3.刘瑞涛:《新闻角度与宏观意识》,《声屏世界》,2001(4)。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生源不足,生源素质逐年下降趋势,教师教学任务不能有质有量地完成,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更是困难重重,很难完成培养合格中等技术人才的工作使命。针对当
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地理的及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我国民族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突出表现在教育、经济、医疗卫生等方面.而民族地区有自身的诸多优势,
穿越时空隧道,拂开历史尘埃,我与句芒相遇……--题记  孩提时,立春日,衢州九华梧桐峰上,晨钟袅袅,声传云外,鸣声中我与你相遇。但见你--人脸、鸟身,穿白衣,驾两条飞龙,手里拿着一个圆
[摘 要]口语交际训练是思考力、观察力、组织语言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型训练,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石。穿过情境的长廊,树立榜样,怀惴自信,一定能达到口语交际的的巅峰。  [关键词]兴趣 情境 榜样 交际信心  大家都知道口语交际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重在口语的表达,也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这种说的表达还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功与否,更是学生的思维与书面知识之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新风貌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因此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
摘要:《大众生活》周刊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继《生活》周刊后,创办的第二份以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为主的时事性周刊。值得注意的是,《大众生活》在当时因为极具特色的内容,震惊寰宇,销售量高达20万份,创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记录。本文将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大众生活》周刊,从而论述这份极具民族影响力的周刊的内容特色,并从中提取一些对当今报业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邹韬奋 《大众生活》周刊 “一二·九”运
在生产活动中,媒介组织不但要生产出好的媒介产品或服务、设定适当的价格、建设方便消费者购买的渠道,而且还要非常注重把媒介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达到媒介市场中去。①以报纸为例,报纸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沟通宣传活动让读者了解自己,对自己产生亲近感,从而推动报纸的销售。《晶报》是20世纪20年代一份较为成功的商业性小报,其销量在上海小报界长期名列前茅,人称“四小金刚”之一。为了让社会了解并接纳自己,《晶报》在创刊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世纪20年代,以北京《晨报》“副镌”为代表的副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名噪一时。  时至今日,副刊似乎已是风光不再,好的副刊也只能是“遥想当年”。有的传统副刊还固守着几十年的报纸模式“倚老卖老”,一味地恪守着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四大板块为办报模式,就如守旧的老
近几年我国外贸增长遇到瓶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欧美发达国家日益强势的非关税壁垒抵制.因此,为我国日益严峻的出口危机寻求破解非关税壁垒的方法,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