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竞争是利用人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好成绩的教育手段,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儿童来说,竞争的形式往往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困生;转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数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数学教学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分为一个层次,在第二层次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接受能力比较一般的,在学习成绩上处于中等的学生为一层次,第三层次就是数学知识不稳定以及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将其分成一个层次。第三层次的学生群体是学习困难学生,需要教师特别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地关注学困生,努力转化,使他们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课堂上,转化学困生要有一些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
一、在课堂中融入分层教学
(一)设置分层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特困生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低于优等生和中等生,降低起点,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积时,可以要求优等生根据转化的思想推理出圆柱体积的計算公式,但是这个学习目标对学困生就太高了,所以我对学困生提出的学习目标是能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计算物体的体积。这样降低难度,只要熟记公式就能达到目标了。坚持一段时间后,当学困生不断体验到这种达到学习目标的喜悦,就能逐渐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和压迫感,自然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设置分层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学困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都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中就要创设一些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或者选取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回答。比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类似这样的问题:根据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要计算物体体积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条件?底面是个圆形,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知道底面周长是12.56cm,怎样计算它的底面半径呢?……就可以让学困生来回答。不断提供一些他们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动力。
(三)设计分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实现的。而学困生更希望能用正确地解答练习题来证明自己。增加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与例题相仿的题目。还是以圆柱的体积为例,给学困生设计了以下练习:1.r=3cm,h=5cm,求v=?2.d=8dm,h=3dm,求v=?3.C=12.56cm,h=6cm,求v=?这些题目只需要熟记公式,代入公式就可以解答。这样小步调小坡度,把大问题零碎化处理,循序渐进,使学困生更容易解答。教师在巡视做题时,要特别地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的给予辅导,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设置分层评价
传统教学法检测学生的学习,习惯于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这就使得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得不到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在进行考核时,我将考核分为课堂检测和单元检测。并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学困生只要能完成放缓题和基础题就可以获得优秀的评价了。对于学困生还可以对回答课堂问题,完成课堂练习等方面进行评价、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课堂中渗透竞争和帮扶
(一)在竞争中进步
学习竞争是利用人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好成绩的教育手段,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儿童来说,竞争的形式往往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中采用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包括学困生进行比赛和竞争。在比赛中,教师要注意倡导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如学困生和学困生比。这个比赛可以是回答一个问题,看谁的答案详细准确;可以是做几道习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还可以是默写几条公式,看谁的准确率高。把竞争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表扬优秀的,安抚鼓励落后的。在教师有心倡导下,必然会让他们为了获胜而努力拼搏。
(二)在展示中进步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利用学习成果的展示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而且值得去做的事情。教师要多为学生打造展示的平台,让学困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他们的成果,这种成果可大可小,形式和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一是表演式展示,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让学生演示如何通过切和拼把圆柱体变成长方体的过程,如果学困生有困难,可以和别的学生合作完成,一生解说,学困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二是板演展示,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发现学困生能正确完成就要鼓励他上台板演。三是作业展示,针对学困生的作业展示要求不能太高,一次工整的作业,一次有进步的作业,一次全对的作业等等都可以展示。多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使他们的每一个亮点,哪怕是丁点的也要让其在群体面前闪光。让他们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并由此产生更大的内驱力。
(三)在帮扶中进步
部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学习能力较弱,对课堂上新知识不能及时接受,长期累积,成绩就逐渐下降了。课堂上,老师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而且与教师居高临下的辅导相比,他们更容易接受同龄的帮助。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一帮一互助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我在编排座位时就有意识地把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编成同桌,方便就近指导。
课堂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掌握知识的主阵地,要有效转化学困生,就要在课堂上下功夫。堵住源头,减少学困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困生;转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数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数学教学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分为一个层次,在第二层次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接受能力比较一般的,在学习成绩上处于中等的学生为一层次,第三层次就是数学知识不稳定以及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将其分成一个层次。第三层次的学生群体是学习困难学生,需要教师特别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地关注学困生,努力转化,使他们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课堂上,转化学困生要有一些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
一、在课堂中融入分层教学
(一)设置分层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特困生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低于优等生和中等生,降低起点,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积时,可以要求优等生根据转化的思想推理出圆柱体积的計算公式,但是这个学习目标对学困生就太高了,所以我对学困生提出的学习目标是能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计算物体的体积。这样降低难度,只要熟记公式就能达到目标了。坚持一段时间后,当学困生不断体验到这种达到学习目标的喜悦,就能逐渐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和压迫感,自然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设置分层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学困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都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中就要创设一些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或者选取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回答。比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类似这样的问题:根据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要计算物体体积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条件?底面是个圆形,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知道底面周长是12.56cm,怎样计算它的底面半径呢?……就可以让学困生来回答。不断提供一些他们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动力。
(三)设计分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实现的。而学困生更希望能用正确地解答练习题来证明自己。增加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与例题相仿的题目。还是以圆柱的体积为例,给学困生设计了以下练习:1.r=3cm,h=5cm,求v=?2.d=8dm,h=3dm,求v=?3.C=12.56cm,h=6cm,求v=?这些题目只需要熟记公式,代入公式就可以解答。这样小步调小坡度,把大问题零碎化处理,循序渐进,使学困生更容易解答。教师在巡视做题时,要特别地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的给予辅导,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设置分层评价
传统教学法检测学生的学习,习惯于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这就使得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得不到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在进行考核时,我将考核分为课堂检测和单元检测。并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学困生只要能完成放缓题和基础题就可以获得优秀的评价了。对于学困生还可以对回答课堂问题,完成课堂练习等方面进行评价、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课堂中渗透竞争和帮扶
(一)在竞争中进步
学习竞争是利用人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好成绩的教育手段,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儿童来说,竞争的形式往往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中采用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包括学困生进行比赛和竞争。在比赛中,教师要注意倡导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如学困生和学困生比。这个比赛可以是回答一个问题,看谁的答案详细准确;可以是做几道习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还可以是默写几条公式,看谁的准确率高。把竞争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表扬优秀的,安抚鼓励落后的。在教师有心倡导下,必然会让他们为了获胜而努力拼搏。
(二)在展示中进步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利用学习成果的展示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而且值得去做的事情。教师要多为学生打造展示的平台,让学困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他们的成果,这种成果可大可小,形式和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一是表演式展示,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让学生演示如何通过切和拼把圆柱体变成长方体的过程,如果学困生有困难,可以和别的学生合作完成,一生解说,学困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二是板演展示,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发现学困生能正确完成就要鼓励他上台板演。三是作业展示,针对学困生的作业展示要求不能太高,一次工整的作业,一次有进步的作业,一次全对的作业等等都可以展示。多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使他们的每一个亮点,哪怕是丁点的也要让其在群体面前闪光。让他们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并由此产生更大的内驱力。
(三)在帮扶中进步
部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学习能力较弱,对课堂上新知识不能及时接受,长期累积,成绩就逐渐下降了。课堂上,老师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而且与教师居高临下的辅导相比,他们更容易接受同龄的帮助。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一帮一互助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我在编排座位时就有意识地把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编成同桌,方便就近指导。
课堂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掌握知识的主阵地,要有效转化学困生,就要在课堂上下功夫。堵住源头,减少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