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文确立了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对国内外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核心理论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课程设置的优缺点;最后,以教指委的“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框架”为指导,借鉴国内外核心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先进经验,给出了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核心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教指委 核心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1 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探讨
1.1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了解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我们选取国内90家涉及电子商务的企、事业单位为样本,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为提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1.1.1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看法
调查显示,企业对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基本看法是:能胜任较高级工作,表现出专业水平占 13%,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占27%,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反映出业界发展现实占19%,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能力比本科毕业生实际能力更强占8%,职业定位不清晰,知识宽而不精占20%,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差异太大,难以确定毕业生能力特点占13%。
1.1.2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调查显示,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主要知识与技能要求由高到低是: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项目策划、市场营销、人才资源管理、电子支付、供应链管理、在线采购等。可以看出,企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三方面:决策与策划层人才、实施层人才、操作层人才。
由调查结果看出,高校所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企业关于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范畴,解析了企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为高校如何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供了依据。
1.2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面的调查,笔者将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于:通过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能够从事现代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既能在IT行业从事网站建设与推广、制造行业从事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物流行业从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政府部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四个领域工作,又能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创新型人才。
2 国内外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核心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外的电子商务教育都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国外电子商务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相对而言,国内的电子商务教育相对国外起步稍晚,但发展也很迅速。
2.1国外设置分析
我们对国外分析主要集中于英美两国。在核心理论课程设置上,英美两国各高校大都突出自己的传统优势,或侧重商务,或侧重技术。如英国Bradford大学的密码学研究一直处于全英前沿,该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就突出了这个特点;华盛顿州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发、使用和管理信息技术、数字网络来帮助组织在互联网上从事商业活动。”课程重心以商务为主。
华盛顿州立大学核心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具体细分为十门院级必修课、其它必修商务课程、技术类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几类。其课程重心虽以商务为主,但更强调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基础训练;技术类课程,具有“工具”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商务中的作用与地位;而专业选修课则充分体现了商务与技术的融合,表现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此外,华盛顿州立大学课程设置中与人有关的课程至少有两门:消费者行为、沟通研究或人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消费行为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将来工作。
2.2国内设置分析
自教育部2000年批准13所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以来,至2008年初,全国已有327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大多是依托学校的传统优势和教学资源设立的。如北京交通大学则将其设在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工程系,以运输物流为主体,培养服务型人才。
陈德人教授指出:“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建设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四种取向:即以经济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物流和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如果把物流和营销取向归为管理取向,就形成了经济、技术、管理三种取向。笔者从全国327所高校中,选取不同层次的高校20所,经调查统计,经济、技术、管理高校的比例为:3︰2︰15。可见,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主要以管理取向为主,三种取向的毕业生分别授予经济学学士、工学学士、管理学学士。
经汇总统计,三种取向的核心理论课程设置都体现了电子商务学科的交叉特点,覆盖了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及法学等学科。但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缺乏内在逻辑性和知识的有机融合。其次,课程设置中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较少,且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侧重不够。再次,理论课程设置反映出其培养方向模糊。
3 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分析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指委工作年会于2007年12月1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此次大会对《高等教育普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知识体系》试行版进行了审定,并于2008年开始试行。
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依据专业学科分类和知识内容分解形成知识领域、知识模块、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四个层次的树状结构分布。位于最低层次的知识点由课程体系来描述。表1列出了各个知识领域所关联的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汇总。
掌握的专业类知识,但对其他学科方向可以选择的知识内容。核心知识单元本身不能构成完整的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部,它必须和与学科方向相关的可选知识单元结合组成一个本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培养方向选择相应的可选知识单元。
4 结语
根据教指委关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意见,参考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先进经验,结合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国内电子商务核心理论课程设置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各高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及教学资源,明确其培养方向,以应用为核心,课程设置尽量覆盖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及法学等学科,并加强其内在逻辑性和知识的有机融合,加大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比例,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出各种层次的人才。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培养模式。各高校应把握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明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广泛学习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和法律学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侧重某种技能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应用为核心。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在构筑课程体系时应强调应用性、适用性与创造性,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最后,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学科,商业技术和模式层出不穷。因此,电子商务理论课程应加大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实行开放式的校企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才能。
参考文献:
[1]李枫林,刘滔,徐静.中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8):73-75.
[2]汤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9):41-42.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普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知识体系(试行)[M]. 2008. 10-20.
[4]毕凌燕,牟小勇.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6):243-244.
[5]杨静,张庆亮.美国电子商务教育现状研究[J].技术经济,2007,(6):82-84.
本文系东北财经大学校级立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计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为YY07020。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教指委 核心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1 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探讨
1.1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了解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我们选取国内90家涉及电子商务的企、事业单位为样本,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为提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1.1.1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看法
调查显示,企业对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基本看法是:能胜任较高级工作,表现出专业水平占 13%,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占27%,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反映出业界发展现实占19%,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能力比本科毕业生实际能力更强占8%,职业定位不清晰,知识宽而不精占20%,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差异太大,难以确定毕业生能力特点占13%。
1.1.2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调查显示,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主要知识与技能要求由高到低是: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项目策划、市场营销、人才资源管理、电子支付、供应链管理、在线采购等。可以看出,企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三方面:决策与策划层人才、实施层人才、操作层人才。
由调查结果看出,高校所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企业关于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范畴,解析了企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为高校如何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供了依据。
1.2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面的调查,笔者将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于:通过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能够从事现代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既能在IT行业从事网站建设与推广、制造行业从事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物流行业从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政府部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四个领域工作,又能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创新型人才。
2 国内外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核心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外的电子商务教育都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国外电子商务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相对而言,国内的电子商务教育相对国外起步稍晚,但发展也很迅速。
2.1国外设置分析
我们对国外分析主要集中于英美两国。在核心理论课程设置上,英美两国各高校大都突出自己的传统优势,或侧重商务,或侧重技术。如英国Bradford大学的密码学研究一直处于全英前沿,该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就突出了这个特点;华盛顿州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发、使用和管理信息技术、数字网络来帮助组织在互联网上从事商业活动。”课程重心以商务为主。
华盛顿州立大学核心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具体细分为十门院级必修课、其它必修商务课程、技术类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几类。其课程重心虽以商务为主,但更强调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基础训练;技术类课程,具有“工具”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商务中的作用与地位;而专业选修课则充分体现了商务与技术的融合,表现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此外,华盛顿州立大学课程设置中与人有关的课程至少有两门:消费者行为、沟通研究或人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消费行为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将来工作。
2.2国内设置分析
自教育部2000年批准13所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以来,至2008年初,全国已有327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大多是依托学校的传统优势和教学资源设立的。如北京交通大学则将其设在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工程系,以运输物流为主体,培养服务型人才。
陈德人教授指出:“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建设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四种取向:即以经济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物流和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如果把物流和营销取向归为管理取向,就形成了经济、技术、管理三种取向。笔者从全国327所高校中,选取不同层次的高校20所,经调查统计,经济、技术、管理高校的比例为:3︰2︰15。可见,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主要以管理取向为主,三种取向的毕业生分别授予经济学学士、工学学士、管理学学士。
经汇总统计,三种取向的核心理论课程设置都体现了电子商务学科的交叉特点,覆盖了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及法学等学科。但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缺乏内在逻辑性和知识的有机融合。其次,课程设置中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较少,且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侧重不够。再次,理论课程设置反映出其培养方向模糊。
3 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分析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指委工作年会于2007年12月1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此次大会对《高等教育普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知识体系》试行版进行了审定,并于2008年开始试行。
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依据专业学科分类和知识内容分解形成知识领域、知识模块、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四个层次的树状结构分布。位于最低层次的知识点由课程体系来描述。表1列出了各个知识领域所关联的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汇总。

掌握的专业类知识,但对其他学科方向可以选择的知识内容。核心知识单元本身不能构成完整的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部,它必须和与学科方向相关的可选知识单元结合组成一个本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培养方向选择相应的可选知识单元。
4 结语
根据教指委关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意见,参考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先进经验,结合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国内电子商务核心理论课程设置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各高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及教学资源,明确其培养方向,以应用为核心,课程设置尽量覆盖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及法学等学科,并加强其内在逻辑性和知识的有机融合,加大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比例,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出各种层次的人才。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培养模式。各高校应把握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明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广泛学习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和法律学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侧重某种技能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应用为核心。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在构筑课程体系时应强调应用性、适用性与创造性,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最后,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学科,商业技术和模式层出不穷。因此,电子商务理论课程应加大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实行开放式的校企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才能。
参考文献:
[1]李枫林,刘滔,徐静.中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8):73-75.
[2]汤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9):41-42.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普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知识体系(试行)[M]. 2008. 10-20.
[4]毕凌燕,牟小勇.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6):243-244.
[5]杨静,张庆亮.美国电子商务教育现状研究[J].技术经济,2007,(6):82-84.
本文系东北财经大学校级立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计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为YY07020。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