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书籍是走向未来的基石。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无不来源于阅读,阅读能给人带来终身发展的幸福,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我主张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大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懂书。因此,我把大力营造书香班级,引领学生徜徉书香世界,作为我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怎样营造书香班级呢?我有“四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营造氛围,促成阅读。
(1)让书香飘在环境中。精心布置教室读书环境,墙面布置师生撰写的阅读名言、古诗等内容;黑板报上开辟专栏,张贴学生的读书心得,使师生进入班级就时时处处置身读书氛围之中
(2)加强图书角建设。完善班级图书角建设,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班级,交换阅读、定期更换,指定专人管理,使每个孩子随时想读书,随时有书读。
(3)建立家校读书网络。除学校图书室、班级读书角外,学校在召开学生家长会时将学校读书计划布置给每个家长,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读书心得,并且每个家庭设立“家庭读书架”,家长给孩子定期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做到家长、校长、教师共谋学生读书成长。
二、引领读书,激发兴趣。
(1)开卷有益——常读书。班级集体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在班级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随时能打开书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时时处处有收获,因此,教师从自身做起,并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让学生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并常常打开书本。
(2)良师益友——诵经典。名著里积淀着智慧,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向,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学生对书的选择缺乏方向性,教师要定期向学生介绍经典,引领学生在有价值的书籍里畅游。
(3)师生共读——开设“阅读课”。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师生系列阅读,“少儿作家、童话、名著、历史、名人、家乡”等都可以成为阅读的系列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获得体验,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心得。
(4)美丽性情——欣赏文章。欣赏美文、古诗文、故事,对朗读的文章进行评析,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并且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
(5)亦动亦趣——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在读书中体会着乐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把书本的乐趣延续到生活之中。故事会、演讲比赛、调查报告、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等形式,会让学生的阅读更多收获。
(6)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日记伴成长。“写”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学生人手一本读书日记,在日记中可记录读书心得,可续编故事,可和作者对话,可另写故事,日记的内容可丰富多彩。学期末,可给读书收获多的学生评选不同的星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从应用的角度看,泛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当今社会信息含量大,变化大,绝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摘录与随感相结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读后感,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
四、养成习惯,坚持阅读。
1.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习的现状是课程较多,学习任务繁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题,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使学生自觉阅读。
2.坚持作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可以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尽信书不如无书”。只读书而不思考不会有所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收获。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所得或疑问写在读书笔记上,所得最为积累,疑问可以提交小组讨论或请教师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必须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我主张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大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懂书。因此,我把大力营造书香班级,引领学生徜徉书香世界,作为我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怎样营造书香班级呢?我有“四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营造氛围,促成阅读。
(1)让书香飘在环境中。精心布置教室读书环境,墙面布置师生撰写的阅读名言、古诗等内容;黑板报上开辟专栏,张贴学生的读书心得,使师生进入班级就时时处处置身读书氛围之中
(2)加强图书角建设。完善班级图书角建设,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班级,交换阅读、定期更换,指定专人管理,使每个孩子随时想读书,随时有书读。
(3)建立家校读书网络。除学校图书室、班级读书角外,学校在召开学生家长会时将学校读书计划布置给每个家长,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读书心得,并且每个家庭设立“家庭读书架”,家长给孩子定期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做到家长、校长、教师共谋学生读书成长。
二、引领读书,激发兴趣。
(1)开卷有益——常读书。班级集体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在班级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随时能打开书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时时处处有收获,因此,教师从自身做起,并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让学生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并常常打开书本。
(2)良师益友——诵经典。名著里积淀着智慧,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向,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学生对书的选择缺乏方向性,教师要定期向学生介绍经典,引领学生在有价值的书籍里畅游。
(3)师生共读——开设“阅读课”。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师生系列阅读,“少儿作家、童话、名著、历史、名人、家乡”等都可以成为阅读的系列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获得体验,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心得。
(4)美丽性情——欣赏文章。欣赏美文、古诗文、故事,对朗读的文章进行评析,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并且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
(5)亦动亦趣——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在读书中体会着乐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把书本的乐趣延续到生活之中。故事会、演讲比赛、调查报告、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等形式,会让学生的阅读更多收获。
(6)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日记伴成长。“写”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学生人手一本读书日记,在日记中可记录读书心得,可续编故事,可和作者对话,可另写故事,日记的内容可丰富多彩。学期末,可给读书收获多的学生评选不同的星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从应用的角度看,泛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当今社会信息含量大,变化大,绝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摘录与随感相结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读后感,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
四、养成习惯,坚持阅读。
1.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习的现状是课程较多,学习任务繁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题,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使学生自觉阅读。
2.坚持作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可以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尽信书不如无书”。只读书而不思考不会有所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收获。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所得或疑问写在读书笔记上,所得最为积累,疑问可以提交小组讨论或请教师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必须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双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