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德育为改革导航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sb5503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笔者所在的毕节市五年多来在“三个践行”教育,即爱的教育、生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系统育人的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结合毕节市的实践探索,本文拟从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德育的境界三方面,探讨新时期德育的本质和德育的方式。
  一、明确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
  对于人的现代化基本特征或者说基本素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中外社会学家作了如下概括:平等、开放、包容、创新、诚信、尊重、热爱、守法、合作、科学、民主、信心、责任、知识、技能等。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现代化基本特征更多的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大德育层面的素质要素。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明确的阐述,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也可以主要体现在下列要素的培育:平等与尊重、开放与包容、诚信与责任、关爱与友善、守法与文明、科学与民主、公平与正义等。应当特别强调的是,每一个素质要素既包含了思想观念、精神境界、价值取向层面的内涵,也包含了行为层面的内涵,都是思想、精神与行为的统一体。
  在上述品质要素中,我认为,第一,爱的情感是品质的灵魂,是培育其他良好品质要素生长的沃土。正如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指出:“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也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所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二,责任是第一品质,是最高品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成长和生活,连接这个关系的核心点就是责任。英国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有一段精辟论述:“责任感是所有品德中,影响最大的也是最基本最必备的品质。”“缺乏责任感,人们对付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和堕落,相反,在责任的激励下,人们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重点。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突出地位,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学校德育更要遵循成长规律
  教书育人,总体上讲都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但品德教育更需要根据人不同阶段成长的特点和特征,以及对不断扩大的历史、现实和社会逐步了解、体验和感悟,选择适合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
  具体而言,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重点种上爱的种子,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爱,让孩子在爱的温暖、爱的关怀中,在喜爱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动手、体验,孩子才会健康智慧成长;另一方面,就是要用爱去点燃孩子们的爱心、爱好,从小把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形成灵魂,有爱的灵魂更易培育其他优秀品质。
  小学阶段则要重点种上爱心、尊重、诚信、文明、责任等种子,其他品质要素作为阳光普照、雨露滋润,让孩子在情感、态度方面懂得并去践行关爱、尊重、诚信、文明、责任等,逐渐养成好习惯,铸成好品质。在方式方法上,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到远。比如,爱心的培育,应从孝敬父母、老人开始,从爱老师、爱同学、爱劳动、爱环境、爱卫生等开始,随着成长逐步深化内涵、扩大外延。在引领过程中,因为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应少些说教,多一些有感染力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行动中受感染。
  到了中学阶段,由于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对历史、现实和社会有一定体会、思考和判断,遇到事情都会先问为什么,明了理,才会行其道。所以,中学生的品质教育应把说理的教育与行为行动的引领结合起来,并承接小学阶段的品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和正义精神。
  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理论思考和理性思考开始走向成熟,他们纵向对历史,横向对社会、对现实有了相当的感受、体验和判断,对未来也有比较明晰的价值取向,他们需要从复杂的形势和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没有理论的武装、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方向感就会动摇或偏离。所以在大学阶段,要努力把品质要素融为一体,从理论的深度、理性的高度、实践的广度重点开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培养。
  三、追求“无为”德育境界
  (一)无为而为的教育境界
  品德教育的方法最好是采取“无为”教育的方式进行,这里所说的“无为”是“无为”之中的更“有为”。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尔》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即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也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实际上,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孔子也十分倡导“无为”教育,并认为“无为”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当然,“无为”教育不是无所作为、听之任之、完全自然化的教育,而是把认知教育和自然教育高度统一起来,是“无为”中更“有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理想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当然也不是原始森林。所以,这种“无为”教育对教育者在教书育人过程的认知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总而言之,“无为”教育需要在深度的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再回归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藏起来”的自然教育之中。
  (二)实现“无为”德育的主要方式
  毕节教育实验区在“三个践行”的实践探索中,“爱的教育”特别强调践行以爱育爱,让教育充满爱,让生命充满爱;“生命感的教育”特别强调尊重生命的属性、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及育人规律;“责任感教育”特别强调最高品质的培育,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系统育人”则特别强调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渗透,以及融入德育的核心要素。总体上讲,就是把德育(品质的核心要素培养)渗透和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每个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管理活动、校园文化;融入备课、作业布置和批改,以及谈心、家访等具体环节之中。   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的“无为”德育方式。一是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引领。在学生的品质培育过程中,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和品质力量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陶行知老先生谆谆教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不正、品格不端,说得再好、谈得再多,不但没有效果,甚至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在学校,人人都是德育老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是学生做人做事的榜样。教师、教育者的良好示范和崇高师德是最有魅力的“无为”教育。
  二是在学科教学与活动中渗透和融入品质教育。这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老师在备课、授课、辅导以及各类活动中要根据学科以及活动的具体内容、情节、故事、语言有效渗透品质教育。这方面毕节的学校、老师都还有很大的创新创造空间,我们的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
  三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渗透和融入品质教育。首先是在管理制度的构建上要体现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其次在管理活动和行为中要体现和折射出平等、关爱、尊重、诚信、包容、公平、正义、责任等品质,让学生学会和懂得具备这些品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并点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管理过程,是言教,但更是身教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不仅在教学中,在管理育人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身教对孩子、对学生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做示范做榜样。“不尊重”难以培养出“尊重”,“不诚信”难以培养出“诚信”,“不公平”难以培养出“公平”等优秀的品质。
  四是在校园文化构建中渗透和融入品质教育。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培养,优质的校园文化构建对品质的影响、熏陶是深远的。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少则2000多天,多则长达4000多天,如果学校的每栋房子、每堵墙、每棵树、每个角落乃至每个时间空间都洋溢着让学生充满激情、感动、信念的文化,这些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其影响一定会是深远的。应当强调的一点是,渗透和融入不是生搬硬套或是十分勉强,更不是与主题无关联,让学生生厌和疲倦,而要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特点和教育教学内容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让学生的心灵在一种自然自动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影响。总而言之,“无为”教育的意图应更加鲜明,教育内涵应更加有磁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肖茂红
其他文献
6月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新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二十个关键指标。  众所周知,评价就是“指挥棒”,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看重考试成绩,那么教师、学生、家长就不大会在考试之外下工夫。这次评价改革,“棒”指何方呢?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通过区域合作,新市民子女在假期获得更规律的作息、更高效的学习、更合适的娱乐,成绩在开学后得到明显提高,对学生假期学习状态的保持、学习信心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市民是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人员和异地在校大学生等群体的集合。本文对“新市民”的概念作了进一步延伸,泛指由国内异地或国外来到本地工作或学习半年以上的人员群体的集合,而“新市民子女”则是指随这一群体人员而来或者在本地出生的以上成员
集体主义教育重在培养青少年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引导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提升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集体主义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主旋律,在引导青少年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社會利益格局变化,信息网络深入日常生活,各种思想文化碰撞频繁,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的
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想和大家重点谈一个话题——当代课堂改革有何道理可资遵循?教师如何走上课改正道?在这里,我不想从抽象道理入手来阐明这个问题,而是准备用“以例说理”的方式进入今天的讲座,即用两个教育案例来辅助说明高效课堂的内在原理。  首先,我给大家呈现一个关于芬兰教学的例子,这是我从《中国教育报》上董鲁皖龙老师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核心素养的起点》一文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霍尔将人生的青少年阶段称为“狂飙期”,而艾里克森于其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论”中,则将“角色混淆”视为青年期(12-18岁)的危机。可见教育对处于中学阶段的青涩学子们是何等重要。而这群极具可塑性的孩子们,其生活中若是扣除掉基本的睡眠或是在路上时间后,可说是约有近3/5的光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而另外的2/5时间则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共同扮演着不可切割、无与伦比的重要角色
班主任做的是人的工作,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学,对学生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关注,如果没有对人生、人性、人文的深切关注,没有对人的发展的浓厚兴趣,班主任工作充其量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不可能会有智慧的闪光,更不会有文化的滋润。  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顾名思义,就是为学生成长指引方向的人。班主任要建班育人,需要更多考虑如何通过班级的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人是道德的存在,道德在人的生活中形成和发展。人要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习得道德。但是,现实学校生活离培养有道德的人尚有距离。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回归“真”的生活,才能涵养真正有道德的人。  高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生活德育理论对当代德育实践有很深的影响,您能不能和我们谈一谈您最初是如何与生活德育结缘的?  高德胜:在当下中国,德育名声不佳,研究德育的也连带着名声不佳了(反过来也部分成立)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一种古诗词和古代文学经典的鉴赏和文学评析,而是站在一种更加高远的精神高度和更加宏大的思想背景中,去聆听古人那些关于宇宙、人生、社会问题上的教诲,努力透过文字的层面寻找和体会古人的智慧。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将“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并将“教育普及”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
我们都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然而,站在今天的时代巅峰回望世界各民族,又恍然发现她是一度重伦理道德和知识传统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基调是青灰色的,诚如秦砖汉瓦的建筑色彩。回顾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多难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慎终追远。当改革开放让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时,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也许是自觉实现全面深刻的精神文化的战略转型升级,即从重伦理和知识的传统升级到自觉注重创新
摘 要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的道德品性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正是外显的教师道德实践行为对学生产生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路径探析,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  关 键 词教师职业道德;道德实践;道德行为  作者简介于川,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分别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