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就是十年磨一剑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zxx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近来,人们谈及工匠精神,越来越像是一种营销手段,被大范围滥用。虽然对“匠”这词谈得很多,但对于工匠其实却不怎么尊重,而且不少广告上标榜匠心的品牌,自己在品牌化生产的过程中,却连最基本的工匠都找不到。更让人尴尬的在于,这种被浓浓的商业气息包裹着的工匠精神,总是在对外宣传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给公众灌输着一种“原始动手精神”。
  动手,就那么重要吗?除了技术以外,工匠精神还该有些什么?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要探讨工匠精神,先要明白什么是工匠。我理解的工匠,不等于慢,而是那种令全身精血聚其中,令理念思想隐其内,其中艰辛历历在身而不足与外人道。更有甚者终其一生不得人知,身后数年才为人知晓,因之赞其清誉,痛其苦难,叹其成就,谓其工匠。这种匠人,是真正的匠人。他们对工作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好奇心,也有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能凭一个肉眼都难以觉察的改变,让人们感受到其用心。他们善于锐意精进、开拓创新,勇于转化思维方式,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失败。一锤一锯的一生,浓缩起来就是“苦练72变,笑对81难”。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敬业的职业素养,是一种志业精神,就是要专注于自己做的事,精益求精,不断钻研,不断革新,以及传承,把99%提高到99.99%,把一件无门槛的事,做出核心竞争力来。

2


  前不久,看了吴天明导演最后的作品《百鸟朝凤》。那是一个唢呐匠的故事,是一曲中国古代匠人精神的挽歌。他把自己的手艺当成是与这个世界呼吸吐纳的入口,其吹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那是吹给自己听的。而吹的过程中,他追求的是那种唢呐自身的精神,达到了技艺层面的完美与极致。
  维护工匠精神需要个人的精进。做工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而在与饰品相关、看似冷门的手艺上,一样有人同样投入敬畏和热情。去三亚采访一位苏绣大师,58岁,被當地的人们亲切地誉为“苏绣仙人”。她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坚持用手工的方法刺绣,细针密缕,慢工出细活。每年只织造6件,每件耗时2到3个月,售价几十万元。尽管价格高昂,但每上架拍卖会,她的作品都是属于门庭若市那种,立马销售一空。她说自己刺苏绣的秘诀在于心诚。每次刺绣前,她都会点一炷沉香,集中精神打坐10分钟,去掉尘世过多的浮躁和不平。她对工匠精神体会最深刻的时候,是她在制作苏绣的过程:一针下去,要先绣迭在上画完整的花样,再绣下面的花样。接着顺着形体回旋的纹路用短针盘针,匀密而不露针脚。针与针要相连而刺,第二针须接第一针的原眼起针,针迹要细如鱼子。只有绣得平、齐、均匀,才能保证使花样轮廓正确、齐整。“有时候仅仅靠兴趣是不够的,兴趣是可以发生转移的,但是一旦兴趣成为你的信仰了,那就是真正金不换了。”她说。
  说完,她带我来到她的刺绣作坊,并为我们上演了一次刺绣的秀。一落座,眼睛就专注起来,看似旁若无人。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专注的人。她的动作应该称为纤细、多样,有很美的感觉,称得上“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从她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而从她的产品里看到的却是一种人文情怀和人性化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工作虽然有些枯燥,但自她的口中我发现一个巧理。在不太优越的条件下,只要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去做,这就是用心了。如果对工作注入无比热切的情感,那么即使疲乏从指尖传到身体,精神也是不会累的,反而会因此变得格外动人。我相信,每一个能被称作匠的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不停在衡量。不紧不慢,抱着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态度,熬着,磨着,炼着,在一锤一凿上狠下功夫,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些微不足道的修正,炼木熬骨,千锤苦炼,惜器如金。不做则已,一做惊人。

3


  一位朋友对我说:“只要给我们一根杠杠和一点时间,我们就能撬起地球。”同样,在我看来,只要给新时代的匠人们以宽容和尊重、机会和平台,他们必定能放飞梦想,改造世界。
  呼吁“工匠精神”,一不能作秀,而是应该为 工匠精神的回归创造条件,将国力建立在创造型工人的磐石之基,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的流沙之基上;二是个人或社会应对一些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激励。维护工匠精神,当然也少不了社会的尊重和政府的重视。在这一点,日本做得很好。
  在日本,有这样一家卖羊羹的老店。小小3个平方米的门面,一年的营业额竟然高达3亿日元,将近2300万人民币。他们每天只卖150个羊羹,每人限购5个,要早上四五点钟去排队才买得到,至今46年,天天如此。羊羹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这家小店所生产的羊羹,既是食品,又是艺术品,有顾客如此赞美:“美貌到舍不得吃,美味到忍不住不吃。”这就是传了几代人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整个日本社会对这些匠人非常尊敬,甚至崇拜,一点也不亚于对科学家、企业家的敬意。
  当然,在全面推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手艺都有得到继承的机会。我们要考虑的是做精做细,保护、抢救好我们中华文化的“神”。而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精进的同时,务必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形成尊重工艺、尊重工匠、追求专业品位的好风气。一旦你那么做了,你大概会发现世界会有所不同。
  由唢呐匠和苏绣大师再次想到我们,想到那些抱着得过且过态度的“差不多先生”,一时间竟有些恍惚。是啊,中国历来不缺技艺高超的工匠,但是工匠精神为什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不正是缺少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实实在在,深刻于心的精进。
  在传统工艺不断衰退的今天,虽然并不是人人都要做工匠,但工匠精神却是每一个职场人做好本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坚守本心、求精求新的态度,又是一个人的沉潜和整个社会的沉淀。面对浮躁之气,能摒弃喧嚣,常怀赤子之心,是当今青年应有的品性,也只有静下来才能坐得住、做得好。为每份工作赋予情感,为创造而快乐,为专注而感动,未来某一天,当我们面对中国智造时就可以自豪地说:“瞧,那是我设计的。”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24岁的王一帆在郑州一家超市当保安,其女友赵小靖在超市当服务员,俩人经常相约一起爬山或骑单车游玩。去年五一节俩人确立的恋爱关系,赵小靖便带着王一帆回家见了父母。父母见小伙子虽长相一般,但挺机灵,也就同意了两人交往。此后,两家父母在一起吃了一顿定亲宴,就算是把两人的婚事定了下来。  赵小靖喜欢狂商场,尤其爱逛优衣库,每次都有王一帆陪著。一次,王一帆偶然间注意到,自选式服装店防盗措施非常薄弱。这些服装
识人方能用人  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因此,扬长避短成为识人用人的常识。只可惜,很多人不懂识人之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毛遂从自荐到自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毛遂自幼聪慧,9岁时曾与乡人争论先有竹还是先有笋,说得人们十分信服。戰国时期,毛遂投到赵国平原君门下当门客,由于毛遂出身寒微,又未显过人之处,更不懂武功,因而很久不受重用。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国都邯郸,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我一直相信,人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来的求生欲,往往不是来源于“我还没活够”,而是来源于“还有人在等着我去照顾”。看完《南极之恋》,我更加相信这个道理。  一个傻兮兮的没有户外生存经验的土豪,凭什么能在南极经历过各种磨难还能生存下来?就凭他有喜欢的人,就凭他被需要。你也许觉得这是在开玩笑,那就当开玩笑吧,反正命运跟我们开过的玩笑也不少。如果你也曾孤独过,你就会明白,“被需
盲哑女海伦·凯勒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哈佛大学的学业时写道:“当我明白人生是关于成长的时候,成功就开始了,因為生活中的错误无关紧要,成长中的失败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翱翔,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  海伦晚年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海伦女士,你的成功归功于什么?”  “学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翱翔。”  “你如此决定是什么原因?”  “从经验中获得的智慧。”  “你是从哪里获得
时光倒回10年前,故事发生在南京一个叫大蓝鲸的地方,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那一天,正好是南师大新闻系95级学生的毕业10周年纪念日。大家正沉浸在即将欢聚的喜悦中时,收到了一个让他们意外又痛心的消息:他们的同学王新杰不幸患上脑部肿瘤,生命垂危。大家当机立断取消同学会,迅速赶到医院。  王妈妈跪在医生面前,哭着喊着“救救我的孩子”,同学们也纷纷落泪。王新杰是班上唯一一个考取复旦大学博士生的學霸
作家刘震云说:“书是写给想再活一回的人去读的。”这话说得好,很有深意。更确切地说,生活中失败的人,遭受了挫折的人,或者有着更高人生抱负的人,都需要从阅读中,从圣贤哪里,获得智慧。困难没有想象的那样大,目标没有想象的那样远。其实,用不了多久,你的世界就美不胜收。想起一位西方思想家史狄的名言:“我不能告诉你成功的公式,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失败的公式,那就是总是试着去讨好每一个人。”  青少年大多认为总有无
去大山沟捡石头,我们遇到一个放羊老汉,坐下闲聊,各说各姓的名人,老汉说他姓马,老马家有一个大名人叫马克思。我在《山东青年报》工作的时候,门卫老肖说:“你姓鲁,鲁迅也姓鲁,鲁迅是不是你们一个村的?”这两件事情让我明白,一个人,不论你有多高的声望,也不可能影响所有的人,很多时候,你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个。  由于好奇与渴望,很多年前我逃离喧嚣,走向自然。我常常在一片草叢边沉思,草是从荒凉的土地上顽强生长
多年前,知名媒体人刘新宇看到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中国有留守儿童人近1个亿。他很想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留守儿童,可要怎么帮呢?他突然想起了儿子。  儿子石头出生后,刘新宇和他养成了一个习惯:爷俩经常在临睡前一起读点什么。不过,刘新宇创业之后这个习惯就被打破了,因为他非常忙碌,经常很晚到家。有一个周末,石头拿着一个iPad跑到刘新宇身边,说:“爸爸,你能不能帮我录一个故事?我每天晚上睡觉时想听你的声音,
你的努力,别人不一定放在眼里;  你不努力,别人一定放在心里  《中国达人秀》某期的表演现场,来自福建的绘画爱好者黄凤荣展示了他的创意绘画。绘画过程有些夸张,甚至有些不雅。只见他双手挥舞画笔,蘸墨涂抹,双脚像是神汉跳大神,接着甩掉画笔,双手胡乱地抓起金纸随意粘贴,双脚依旧跳大神。高大上的舞台被他弄得脏兮兮、亂糟糟的。4个明星观察员之一的金星紧皱眉毛,按了叉。也许是受她的影响,沈腾和蔡国庆也相继按了
很多人认为“专家”更重要,可实际情况是通才更受欢迎和推崇。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医学、财经、法律人士都是专业领域的精英,所以普遍认为精通某个专业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这种观点已不再具有现实性,人们发现知识面更广比只精通一个领域更有实际意义,下面就是做个通才能够更快、更有助于抓住机会成就事业的6个理由。  1.通才其实不一定杂  真正意义上的通才,其实是可以胜任多方面工作的多才多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