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程导航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程导航”是“学路优先”、“以学定教”,教师跟着学程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教师的目光聚焦在“学程”上时,会不由自主地站在学生的角度,预演学习过程,同时构想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导航策略”。这种优化的导航策略是真正指向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行为,是通向有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我们的物理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主体作用,孩子们敢于走向讲台,敢于展示自己智慧的空间,更敢于表现自己。
合作学习是学程导航的一个重要抓手,“合作小组”是课堂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围坐);少数教师对其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比如: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合作,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教学模式,再就是对合作学习畏之如虎,似乎合作学习就是“流于形式”、“杂乱低效”。课堂教学是极为复杂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构建规范有序学习小组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要完成共同的任务,就必须与其他成员互相协助,有效沟通。要使这些沟通与合作取得效果,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规范有序地组织。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未曾注意解决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地参与,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地课堂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事实。有序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操作规范、明确责任、分工明确
1.小组合作中,规范的操作是必要的。教师首先要制定一系列操作规范,有明确的合作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小组间的交流能有序地进行。
2.教师要向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每个组员所负的责任是双重的,既对个人负责任,对小组成员也负有支持鼓励、帮助辅导、合作的责任。这样学生会以争取完成小组任务为目的,主动进行合作交流。
3.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有专门化任务,还要制定支持有序完成任务的专门化角色。在一个小组中,必须确定一个能有效组织开展活动的人,即小组长。组长一般可以是相对固定的人选。对于小组长,教师应给予相应的任务和培训,教给他们一些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如组织者必须对要学习讨论的内容非常明确,在学习中要顾及每个组员的实际学习情况,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能在组内进行一定的协调。同时,在全班交流时,每个小组要有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代表的是小组的意见。中心发言人的角色要求轮流担任,每个组员的机会均等。这样做能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同时也强化了组内的合作意识。
(二)学会合作、培养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在不少课堂上,当一个同学发言时,有些同学并没有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味地举着手说“老师,我、我”,有的甚至在别人发言时,勇敢地站起来,为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数次打断发言人的思路。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作为讨论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自己都要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去,并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而不是敷衍了事。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讨论,求同存异。再次要鼓励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教师要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制定小组学习评价体系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制定小组学习评价体系,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能大大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意识,淡化竞争,增强合作,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往往侧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即使是在小组的汇报时,有的教师也往往只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给予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表达的结果是小组整体合作努力所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组内成员的积极性。教师应明确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应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的整体感觉。其次,对小组的评价要注意不仅是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还包括小组合作的组织情况,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等。
三、选择适当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重要环节
在一堂课上,我们会看到教师提供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往往合作学习时讨论的问题缺乏思考性,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做答,而且答案单一,这种合作学习并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浪费了不少的时间,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可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非常重要。什么时候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我们认为下类情况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策略:
(一)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热情高涨,举手如林,个别的回答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该问题的答案又是丰富多彩的时,让学生进行交流,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二)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必要。
(三)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当遇到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与别人交流探讨的欲望,寻求更多的思维支持。这时让学生进行合作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四、教师的指导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教师在教学指导中要规范各个小组的行为,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并引导升华
总之,合作学习不能“杂、乱、低效”,合作学习“未合先要分”,即:分组、分工、分享。此外,合作学习不能孤立于其它学习方式之外,应该与“自主”、“探究”包括传统的教师“讲授”相结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
合作学习是学程导航的一个重要抓手,“合作小组”是课堂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围坐);少数教师对其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比如: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合作,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教学模式,再就是对合作学习畏之如虎,似乎合作学习就是“流于形式”、“杂乱低效”。课堂教学是极为复杂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构建规范有序学习小组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要完成共同的任务,就必须与其他成员互相协助,有效沟通。要使这些沟通与合作取得效果,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规范有序地组织。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未曾注意解决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地参与,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地课堂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事实。有序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操作规范、明确责任、分工明确
1.小组合作中,规范的操作是必要的。教师首先要制定一系列操作规范,有明确的合作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小组间的交流能有序地进行。
2.教师要向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每个组员所负的责任是双重的,既对个人负责任,对小组成员也负有支持鼓励、帮助辅导、合作的责任。这样学生会以争取完成小组任务为目的,主动进行合作交流。
3.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有专门化任务,还要制定支持有序完成任务的专门化角色。在一个小组中,必须确定一个能有效组织开展活动的人,即小组长。组长一般可以是相对固定的人选。对于小组长,教师应给予相应的任务和培训,教给他们一些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如组织者必须对要学习讨论的内容非常明确,在学习中要顾及每个组员的实际学习情况,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能在组内进行一定的协调。同时,在全班交流时,每个小组要有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代表的是小组的意见。中心发言人的角色要求轮流担任,每个组员的机会均等。这样做能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同时也强化了组内的合作意识。
(二)学会合作、培养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在不少课堂上,当一个同学发言时,有些同学并没有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味地举着手说“老师,我、我”,有的甚至在别人发言时,勇敢地站起来,为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数次打断发言人的思路。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作为讨论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自己都要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去,并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而不是敷衍了事。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讨论,求同存异。再次要鼓励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教师要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制定小组学习评价体系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制定小组学习评价体系,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能大大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意识,淡化竞争,增强合作,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往往侧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即使是在小组的汇报时,有的教师也往往只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给予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表达的结果是小组整体合作努力所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组内成员的积极性。教师应明确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应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的整体感觉。其次,对小组的评价要注意不仅是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还包括小组合作的组织情况,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等。
三、选择适当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重要环节
在一堂课上,我们会看到教师提供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往往合作学习时讨论的问题缺乏思考性,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做答,而且答案单一,这种合作学习并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浪费了不少的时间,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可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非常重要。什么时候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我们认为下类情况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策略:
(一)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热情高涨,举手如林,个别的回答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该问题的答案又是丰富多彩的时,让学生进行交流,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二)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必要。
(三)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当遇到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与别人交流探讨的欲望,寻求更多的思维支持。这时让学生进行合作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四、教师的指导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教师在教学指导中要规范各个小组的行为,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并引导升华
总之,合作学习不能“杂、乱、低效”,合作学习“未合先要分”,即:分组、分工、分享。此外,合作学习不能孤立于其它学习方式之外,应该与“自主”、“探究”包括传统的教师“讲授”相结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