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有效任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play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1]在任务型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以真实世界为参照物,通过情境的建构,从而实施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任务型教学已经在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2]《课标》指出,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种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必须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教师应强调学生沟通获得信息的过程,重视学生如何思考、交流、讨论、调查和合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3]的要求。
  目前就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不同版本教材而言,普遍要求采用话题、结构以及“任务型”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下,存在着教师理论水平总体偏低、大班化授课、城乡差异以及以考试为纲的教学体系等弊端,制约了任务型教学在一线课堂中的实施。虽然有不少教师也在积极贯彻任务型教学思想理念,努力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但仍然存在着“教学目标更强调知识而非能力”“教学中会采用任务或活动,但是任务的类型单一”“任务或活动更主要的是为了娱乐而不是学习,因为学习过程和目标的呈现被弱化”“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很少,更注重的是机械的练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4]等不少问题。带着以上这些问题,笔者选择一所学校深入调研,通过大量的随堂听课,希望能够寻找出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任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改进的策略。
  二、课堂实例剖析与改进
  1、任务难度的认同
  在教学PEP 3B Unit 4 “We Love Animals”一课中Part B “Let’s do”有关动物单词时,授课教师让小组成员轮流发出指令,其他成员复述指令并模仿动物动作,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教师领读转入小组任务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感觉记忆并未能够转为短时记忆,从而遗忘了动词的发音,如“hunt”“climb”等词,这就导致部分发音存在问题的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开始一味地模仿反应最快的同学,其个体本身缺乏对语言的思考学习过程。这一系列问题最终表现在学生开始寻求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用“mouse”代替了“hunt like a mouse”,用“elephant”代替了“walk like an elephant”,这也就宣告了教师有效任务教学的失败。
  对于该段内容的教学,笔者课后与授课教师交流分析后认为,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兴趣非常高涨,同时,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Animals”亦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但是由于学生年纪较小,短时记忆能力较弱,直接导致其课堂语言交流能力匮乏,最终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未能顾及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未能考虑到部分语言智能较为薄弱的学生的需求,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判断教学重难点,这最终导致部分学生主动降低任务的难度,未能够完成教师有效教学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任务的设计者和任务的执行者在任务的难度方面产生了认同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任务的失败。
  在随后另一平行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讨论结果主动将任务难度降低,将原先“Let’s do”听指令做动作的任务设计转化为小组讨论模式,指导学生结合上一个单元“Let’s paint”中刚学过的color为“动物园”着色,并将可选用的参考例句罗列在黑板上,供学生陈述使用。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小组A陈述说:“Look at the picture. The mouse is black, the bear is brown, the bird is red...”小组B则进一步加大了任务的难度,将第二单元“Look at me”所学body单词系列和color相融合,在陈述时他们表示:“This is the zoo. Look at this bear, hands are green, legs are yellow, and body is black. Wow, it’s colorful.”至此,在全班热烈讨论color的过程中,有效任务教学的目标也顺利实现。
  可以说,在第二次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找到了第一次任务教学失败的症结,即未能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任务难度的认同,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为动物着色作为切入口,将已学的颜色与动物相结合,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为学生建构起合适的运用语言的场域,有力地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语言结构体系。同时,低难度的任务也激发了部分学生提高难度的兴趣,这些学生不仅将颜色与动物组合,还将身体部位与动物组合,进一步将未知与已知相结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给予了学生思想碰撞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了任务学习的主人。
  2、任务目标的明确
  在教学PEP 4A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中Part B “Let’s Chant”部分时,授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后配置勺子、盘子等道具,学生在听读磁带后边传递这些道具边念唱这部分内容,顿时课堂内一片热闹,学生兴奋地边拍桌子边传递道具,嘴里念念有词。可以说,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教学目标也似乎达到了教师的预设。但据笔者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嘴中念念有词,虽然完全投入到了任务之中,但任务结束之后,学生却对所学内容遗忘甚多,根本未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事实上,这一类的任务教学在小学课堂中屡见不鲜。教师刻意追求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性,更多地关注了任务的娱乐性而非学习性,导致学习过程和目标呈现被弱化,最终未能实现有效任务教学的目的。   在对教学过程分析过后,教师改变了教学策略,设计了以下一段对话模式由学生演练:
  A: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John?
  B: I’d like some _____.
  A: I can use _____, can you, John?
  B: Let me try. Oh, no,I can’t. Pass me the ____,pass me the _____, please.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不仅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还给予了学生大量的语言锻炼机会,避免了机械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任务走向娱乐性而导致学习性降低的缺憾,还充分发挥了任务型教学的交际作用。
  3、任务情境的真实
  在教学PEP 5B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时,教材中提供了一份关于favourite season的调查表,如下所示:
  Name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在初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询问。部分学生询问完毕后便开始坐在位置上等待,有些学生甚至并未参加询问,直接填上好朋友的姓名之后胡乱勾取,整个课堂氛围略显混乱。在随后的汇报过程中,学生也是简单地通过“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课堂气氛相当沉闷。
  分析本节课堂设计,教师设定的任务目标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符合,完成了“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的目标语训练,又给予了学生调查过程中的主动权,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五年级下的学生,思维模式与心理特征已经较三、四年级有了很大的变化,初级简单的调查任务已经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缺乏情境且枯燥的一问一答让学生只会敷衍地去完成教学任务,根本达不到教师内心所构想的任务目的。
  经过分析改进后,授课教师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为各小组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对话,从而将简单的调查问卷转化为真实的场景再现。现取其中一小组对话为例:
  A: I like swimming. So I like summer very much.
  B: So summer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
  A: Oh,no, I like flying kites. So I like spring too.
  B: But, __________________ best?
  A: OK. Winter is my favourite season, because I like making a snowman.
  B: So, are you sure?
  A: Sure, ______________ best.
  教师通过将语言生活化设计,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中完成任务教学,而且对话中还含有幽默元素,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形式的转变,增加了大量的生活因素,使得小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任务,最终达到了有效任务教学的目标。事实上,任务型教学就是要求师生的对话能够贴近生活,“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主题:如食品、动物、班规、校规、体育运动等。”[5]通过完成这些可以感知的任务,也为学生将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奠定了基础。
  三、对任务型教学的进一步反思
  通过近半年的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尽管当前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屡被提及也广为实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师生对于任务的难度认同存在偏差,任务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忽略了学习目的,任务的类型较为单一等。因而,结合这些问题及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有效的任务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1、任务难度要考虑学生需求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对于任务难度的看法很可能是不一致的。教师设计的有些话题,虽然学生喜欢并表示了强烈的兴趣,但是由于受到个人语言能力的制约,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比如在案例1中,教师让学生边模仿动物边学习短语,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涨的,但是受制于词汇,任务最终的实施效果就未能达到教师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材料、活动、教师、学生等都是影响任务完成的重要因素。在这几个要素中,学生要素对任务能否有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是任务的最终执行者,所有的其他要素都是为学生学习所服务的。一旦任务难易偏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能力,任务的有效实施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到任务当中,才能达到教师的既定目标。
  2、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能够在“做中学”“用语言做事”,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强调真实意义上的交际,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6]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任务能够贴近生活,尽量建构生活原貌,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正如案例3中所呈现的那般,单纯的调查访谈与小学生的生活脱离较大,学生难以在这种简单乏味、脱离生活的任务中寻找到乐趣,所以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生活才是教育的主要源泉。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是强调生活与教育两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教师也只有深入到学生中,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的需求是怎样的,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而不会因为任务设计而产生隔膜。
  3、任务目标要帮助学生学会交际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交际法的发展,而非交际法的替代物。[7]任务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任务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培养学生能够实现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更多的真实交际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得到训练,而非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正如案例2所示,一味地让学生Chant,使学生在貌似热闹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但到了评估阶段却发现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知识。只有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获取知识,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巩固知识。
  总而言之,语言就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实则是一种交际的过程。教师要本着这种心态进行任务设计,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而非刻意地追求交际以至走入一种“假交际”的歧途。教师只有在摸索过程中不断改进任务,才能够最终实现有效的任务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6]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1-4-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吴欣.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4).
  [5]罗少茜,徐鑫.初中任务型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7]鲁子问.任务型英语教学简述[J].学科教育,2002(6).
  (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 210017)
其他文献
【摘 要】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它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纲领性指导。浙江省诸暨市西湖小学在办学伊始就确立了“和·雅·趣”的文化发展理念,并以“看见,每一个”和“努力去‘看见’”为文化践行的目标和文化落地的方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建设和完善校园文化体系,为自身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学校文化;目标践行;目标落地;可持续发展  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凝
中世纪社会的陈列橱窗    拉萨是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米,旧时的拉萨是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噶厦政府的所在地。区面积仅约三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三万人、平时朝佛、经商的人口约两万,加上拉萨三大寺的一万多个僧人,共约六万人口。旧城区房屋建筑约23万平方米,街道全是土路,照明靠点油灯。   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拉萨是寺院多、僧侣多、贵族官员多、藏兵多、贫民乞丐
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筹备已久的草原寻牛之行即将成行。  当我们从拉萨出发时,奇妙地感受到可爱的牦牛似乎已经开始“附体”——沿路建筑物上的牦牛图腾如影随形——供在房门上的牛角,涂成亮黑色的俗称“牛脸”的藏式房屋窗框外部装饰(不但是为了美观好看,还被认为是有吸聚热光热气的实际功效),以及码在墙头上带着温热质感的灰黑色的干牛粪饼。  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给苍黄衰败的藏北草原盖上了一层白色的棉被,
【摘 要】清唱能够提升学生的聆听敏感度,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演唱能力,包括对音准、节奏、情感、呼吸等音乐要素的把握。对此,教师自身必须树立范唱的意识,有效提升清唱能力;利用多重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清唱形式,由此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清唱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清唱意识;培养途径;辅助手段  清唱,泛指在学唱环节中,教师或学生离开钢琴等常规伴奏乐器,用人声单独演唱的歌唱方式
“相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黄静薇摄影作品展”于2011年8月13日在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区艺术空间开幕,展出的作品是黄静薇女士深入藏区3年,访问记录的300多位藏族当代文化精英中的一部份。  黄静薇以”外未漫游者”的身份,以写实记录的人物肖像呈呈现当下藏族的文化现象。她的镜头没有只对准标志性的藏族文化符号,也没有只对着活佛与堪布,而是将如传统藏医、藏戏、唐卡、说唱艺人、天文历算这些文化的传承人与
关键辞:队员们是通过全国海选来的,全是一些非常普通的人,每次想起他们能清楚地感觉到那种正直、善良、质朴和追求生命价值的直截了当。也正是因为这种简单朴素的状态,使我们的身心在经历了艰难、伤痛、困顿、疲惫、愤怒以及孤独和残酷之后,还能保持健康正常。      漂流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最危险、最具挑战性的一种探险活动,只有很少的人有机会得到这种体验和经历,更何况是雅漂这种绝对另类的探险活动。在这10年之中,
“心灵感应”这个词汇用在我们所讲述的这个小故事里也许的确很恰当。记者在采访西藏著名画家余友心时听到他的这样一段经历:“我曾经在康区的那个小村子住过三天,那里家家都有画唐卡的,我见过他们的唐卡。本来我们是在1990年编辑《西藏艺术——绘画卷》时想拍一些格萨尔唐卡的资料,我们听村里人说附近有一座小寺庙,里面有格萨尔壁画。那天,我们骑马走了一天也没找到那个寺庙。闹鬼啦?!后来,我们都走到冰山上去了。当时
珠穆朗玛峰88年的攀登史中,中国的分量何在?位于西藏登山学校内的珠峰登山博物馆用几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近百件珍贵的文物非常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然而这并不是她的全部。在博物馆发起人,西藏登山队现任队长尼玛次仁看来,中国登山运动需要文化来长久地推动。这方面我们是有优势,可走得不快。中国拥有巨量雪峰资源及大批优秀的登山人才,但在亚洲,公认的登山大国则是尼泊尔和日本。“这与中国在世界登山运动中的
影像西藏  编者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西藏的艺术表达,为人熟知的样态除了风物呈现也许就是“历史与记忆表达”。关于后者,2009年《西藏人文地理》全年6期推出的“西藏影像系列(1926—1976)”,展示了6位以西藏为题材、及西藏本土重要摄影师的作品,作品时间跨越50年,距今80多年。这些纪实摄影作品在西藏现代摄影史上,构成了一种具有经典价值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样本。2010年这年,我们将推出不同风格
从征名到點亮,中网新场馆亮相的每1步都做足了噱头。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此次昆仑山巅峰之旅更是力邀海宁和孙甜甜,让世界屋脊西藏感受到了网球的魅力。    退役大半年之后,当贾斯汀,海宁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身边已经多了一位彬彬有礼的男子。不用怀疑,他就是海宁的意大利男友。此次进藏,男友一路随行,曾经的红土女王如今正享受着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  8月8日,海宁抵达西藏,为了欢迎“比利时女皇”,西藏人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