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自然疗法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文伯里湾的海滩上,让大自然来排解你的身心困扰——这里是英国西南部的一处海湾,海风轻拂树枝,宁静的海岸环境让你血压下降,拍岸的波涛声将你血液中产生压力的荷尔蒙一扫而空,松林中传来的松香味刺激你的免疫系统变得更加强大……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美妙的场景中似乎缺少了什么。原来,这并不是真正的海滩,它只是英国伯明翰内陆地区的一个重症看护病房。据这个“虚拟海滩”的创建者、英国伯明翰大学心理学家兼工程师的罗伯特·斯通称,眼前的海边幻景能够“骗”过患者的身体,起到与真正海滩同样的治疗作用。
  经过科学家几十年的研究,像“虚拟海滩”这样的自然疗法已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只是这种效果常常因为药物治疗的作用而被人们所忽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可以通过模拟某种自然环境,触发人体的自愈机制,从而达到自然疗法的效果,而不一定需要人们真正进入“绿色”的环境。虽然现在一些相关项目还处在初期研究阶段,但可以期望,它们终有一天能够让我们所有人——从卧床不起的病人,到整天坐在办公桌前的上班族,有机会体验大自然增进健康、治疗疾病的神奇力量。
  进化形成人与自然的联系
  亲近自然有利于身心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发现自然与身心健康之间的联系,至少可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道家学说。但是,直到20世纪,科学家才真正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1984年,生物学家威尔逊将荷尔蒙与进化联系起来。他认为,根据“生物本能”,即对生命对生物世界的热爱的理论,自然对健康拥有恢复能力,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一起进化,在进化中与自然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而然地,我们对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的“暗示”就做出了反应。例如,葱绿的树木、清澈的河水代表着大自然中的资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青山绿水总会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舒畅感觉,为什么人如果经常处于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中,更有可能触发大脑产生促进身体康复的反应的原因。
  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据也证实,自然疗法有助于消弭一系列病症。例如,让因患有多动症而致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童在专门设定的自然环境中嬉戏游玩20分钟之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的效果相当于一般药物疗效。又比如,在荒野环境中度过几天的自愿者,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自然疗法的效果似乎已经超越了心理学范畴。日本研究人员观察发现,一些进行“森林呼吸”锻炼,即经常在树林中散步的人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一直待在城市中的人相比,这些人的心脏脉搏跳动速度放慢,压力荷尔蒙激素皮质醇水平下降,血压明显降低。一系列的心脏和压力测试表明,他们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都有所改善。“森林呼吸”通过产生更多免疫细胞,促进免疫功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问:真的只需走进大自然,做做“森林呼吸”,就能带来健康益处吗?这些健康益处究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结果,还是早已被无数证据证实了的有益健康的锻炼带来的?1984年的一项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以更多的启示。
  当时,身为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的罗杰·乌尔里奇发表了一篇论文,给出了他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所郊区医院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胆囊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他指出,与窗户面对砖墙的病房里的患者相比,那些通过窗户可以看到绿化园景病房里的患者较少需要镇痛药物。大多数病人会在术后一周左右康复,而窗户面对绿化园景病房的患者比其他患者平均早一天康复,也较少发生术后并发症。由于这些病人需要卧床休息,所以锻炼因素可以排除在促进康复的原因之外。
  恍若真实的虚拟环境
  乌尔里奇的研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地方纷纷将自然景观和园林环境融入医院的建筑结构布局中。那么,虚拟自然能否起到和真实自然环境一样的效果?
  在英国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斯通设计建立了虚拟的文伯利海湾。在此之前,他在看到有关高度真实的虚拟现实能帮助缓解从战场归来士兵罹患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报道后,便对自然疗法产生了兴趣。现在,他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为医院特护病房里的卧床病人模拟创造自然环境。
  斯通着手进行实验。他在医院病床周围安装等离子显示屏,然后要求实验自愿者操作手里的操纵杆,用一些三维立体图像,按照自己的心意构建方圆5千米范围内的文伯利海湾虚拟景观。由于图像上的树木、草地、岩石和溪流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东西,虚拟的海湾自然景观恍若真实。为了让虚拟现实看起来更加真实,斯通还在设计中模拟了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微妙情景,比如让虚拟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让虚拟微风轻轻摇曳植物的枝叶,让树木在虚拟流水中映下变幻不定的倒影,让光线随季节变化产生明暗变化,等等。
  之后,斯通对他研制开发的虚拟自然系统的镇痛效果进行测试。他给自愿者们配备了可穿戴的无线传感器,用以测量他们的各种生理反应,包括心跳、脑电波、皮肤对电刺激的反应等。
  包括斯通的实验在内的大量实验研究成果显示,人工制造的虚拟自然环境确实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益处。2003年,乌尔里奇观察医院候诊室里的献血者发现,与通常播放普通电视节目相比较,在墙上大屏幕显示屏上播放自然景观的那几天里,献血者的血压和心跳频率都更低一些。
  2010年,瑞士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患有与压力有关疾病的患者,无论是让他们置身于真实自然环境还是虚拟自然环境,他们都得到了明显的疗效,他们的心跳频率和血压都有所降低。
  大自然的优势无可比拟
  2005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丽塔·伯托在对分别观看自然景观图片和城市景观图片的实验者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在注意力集中测试中,观看自然景观图片者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而只欣赏抽象图片或熙熙攘攘的城市景观图片则不能带来同样的效果。显然,关键在于自然景观。
  斯通的研究还发现,除了模拟自然视觉景象,模拟自然的声音也对患者的康复有所助益。例如,模拟自然环境中的一些声音,能让一些依靠呼吸器支持的患者缓解痛苦,平静心情。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如果让有攻击性行为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置身于自然环境的虚拟图景中,并伴以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他们的症状都得到了改善。2012年,在虚拟文伯利海湾实验中,斯通发现,在自愿者“漫步”在虚拟海滩上时,如果再增加一些波涛声、风声和鸟鸣声,可极大地提高虚拟自然放松身心的效果。目前,斯通正在对之前版本的系统进行改进,将从文伯利海湾提取的真实的声音融合进同步发生的虚拟现实图景中。
  除了视觉景象和声音之外,是否还应该有气味的“加盟”呢?一些研究认为,一些气味确实能对人体产生影响。“森林呼吸”的研究人员猜测,自愿者的免疫系统得到提高的原因,可能与松树散发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关,其中一种叫做萜烃的长链分子能够起到驱除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受这些想法的启示,日本研究人员在东京一家旅馆的房间里喷洒松针精油,然后让自愿者在那里睡几个晚上,并对他们进行尿检和血检。结果显示,自愿者细胞中的“天然杀手细胞”(一种免疫细胞)数量有所增加。斯通又有了新的想法,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自然的气味,然后用它们进一步完善他的虚拟自然系统。
  斯通希望,未来有一天,他的虚拟自然系统可以在许多场合得到预防性应用,特别是在护理中心、监狱和一些特殊的工作场所。
  如果我们缺少与自然的沟通,就可能有害健康,而虚拟自然能够帮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真实的自然,从而促进我们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虚拟自然或许还能让我们获得无法在真实自然环境中得到的更多奇妙体验。
其他文献
母行星:土星  轨道周期:1.37天  半径:地球半径的3.95%  质量;地球质量的0.0018%  可居性指数:0.35  在土星的卫星(土卫)当中,恩克拉多斯的个头排第六大。它的直径是498千米,约为最大的土卫——泰坦的1/10。恩克拉多斯大部分被新鲜、纯净的冰覆盖。冰面把到达它的阳光全部反射掉,导致恩克拉多斯的表面温度即使在正午时也只有-198℃。尽管恩克拉多斯的个头不大,它的表面地貌却很
水母搁浅海滩的事件并不鲜见。但美国东海岸前不久出现大量从海水中涌上海滩的、指关节大小的凝胶状动物。它们是有“水母卵”之称的樽海鞘,但它们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与水母的更近。实际上,樽海鞘与水母的唯一共同点是:两者都呈凝胶状,并且都在海洋里漂浮。风向或水流的变化,有时会把樽海鞘推上海滩。不过,樽海鞘对人类完全无害。  樽海鞘属于被囊类动物。被囊类动物都有原始的脊骨,而水母却没有。一些种类的樽海鞘的身长可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乔埃伦·拉塞尔对南大洋(南冰洋)的狂暴海风至今仍心有余悸。她在1994年刚开始她的海洋学家职业生涯时,曾花了两个月时间在那里进行考察研究。在她的记忆里,那是一次非常折磨人的航程。狂风呼啸,更糟的是,狂风在海上激起了巨大的海浪。她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海浪太高了,我们的长达100米的船只在风浪中上下颠簸,就好像在冲浪一样,一会被甩入浪谷底下,一会又被另一波巨浪高高抛起。山一样黑压压的
看看这个超大圆瓶中生机盎然的植物,你一定认为大卫·拉蒂默是一位杰出的园丁。不过说实话,53年过去了,这只大圆瓶并没有占用他太多时间。他最后一次为它浇水,还是尼克松任美国总统的时候。  80岁的英国老先生大卫·拉蒂默是这瓶植物的主人。在1960年的复活节,他突发奇想种上了它。当时,在玻璃瓶中种植植物十分盛行,于是他将家里仅有的玻璃制大圆瓶清洗干净,从瓶口倒了一些土壤、沙子和堆肥,种上了几株紫鸭跖草幼
金嵌宝石手镯,1对。圆形,各由两个半圆形金片合成,其中一段作“活页式”连接,另一端用一根插销连接。此手镯可自由启合:抽起插销时,镯便可以打开;扣合后,按下插销,即可固定。活页销及插销销头均做成花瓣形。手镯直径7厘米,总重267克。其中一只手镯存嵌宝石9颗,其中蓝宝石4颗,红宝石4颗,绿松石1颗;另一只存嵌宝石9颗,其中蓝宝石4颗,红宝石3颗,绿松石2颗。  金嵌宝石挑心簪,1件。簪头做成椭圆形菊花
羽蛇神庙是今天考古学家为特奥蒂瓦坎第三大金字塔起的名字,所以它也叫作羽蛇神金字塔。这座金字塔之所以出名,部分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在这座金字塔下面发现了超过百名疑似殉人的骨骸。与这座金字塔相似,这些疑似殉人的墓葬年代也被测定在公元150~200年。羽蛇神庙得名于其表面雕刻的“有羽毛的蛇”神。这些羽蛇神雕像也是对这种神灵的最早刻画之一,比它们年代晚得多的阿兹特克羽蛇神与它们很相似。  羽蛇神庙位于特
屠呦呦,生于1930年,中国药物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威廉·坎贝尔,生于1930年,爱尔兰药物学家。1952年获得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学士学位。195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博士学位。1957~1990年,在美
2012年初,撒哈拉沙漠西部的一个游牧者发现了一些散落在沙中的绿色石头。他知道空旷的沙漠是寻找陨石的好去处,陨石商人会给出好价钱,于是就捡起30多枚看起来彼此相关的绿石头。  到这年春天时,总重量为345克的绿石头被送到了摩洛哥的陨石市场上,并被德国陨石商斯蒂芬·拉缪发现。当他向卖家咨询有关情况时,卖家称它们可能来自于一块火星陨石。拉缪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它们拥有奇异亮绿色泽,不可能来自于任
当未来年代的孩子回看已经过去的任何年代,他们多半都会对以往年代孩子消磨时光的方式翻白眼,因为他们是现代世界最伟大的技术变革的受益者。到本世纪中叶,现在的学龄前儿童——那时他们应该已经为人父母——或许会告诉他们的孩子:曾经有这样一段黯淡的日子,电是从肮脏的大型发电站通过电线引入我们家里的,几乎没有人可以自己发电,更不要说自己储存电了,甚至都没有人想过可以使用汽车为洗衣机输电……  需要变革的电网  
电子技术领域的发明,拓展了人类获取自然信息的空间尺度。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开始突破光学显微镜的局限,深入更小的微观世界观察病毒和原子;开始通过电磁波获取光学望远镜无法得到的太空天体信息。  1931年,德国科学家卢斯卡(1906-1988)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代替光线观察细小的物体。在以往的光学显微镜中,透镜放大率受到光的波长限制,当被观察样品的尺寸与光的波长相近时,光线不再遵循直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