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重性格组合
大千世界,很少人是纯粹的。
尽管前文化部长刘忠德担任过很多“前”重要的职位,却很少有“前”高官,能够像他这样成为杂志的封面人物。
记者的报道中,以及在他的很多言谈中,他显得很慈祥,但在某些领域和问题上,他却态度强硬,那是意识形态的强硬。
刘忠德对高雅与通俗、精华与糟粕、做人与做官问题的认识,甚至是对自己极为专业地审查各种作品、节目过程的坦白与坚持,让我们对双重性格组合或者多重性格组合的理论,有更贴近人性的诠释。
其实像刘忠德这样的人,中国还很多。
我们尊重甚至敬佩刘忠德在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上的择善执着。只是不理解,这位坚信马列的老布尔什维克,为什么会说自己的遭遇也可能很惨,可能变成历史里面的反面人物?
杨锦麟(凤凰卫视)
我们了解到了一位老干部的工作方式
刘忠德老人说,“资本主义有什么好?没什么好。”,“共产主义总会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没有社会主义那么先进。所以它的文化,比起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落后”……刘老还说,邓丽君的有些歌“《何日君再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都是不健康的”,刘老评价自己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那纯真的人生约会,它不仅将激励幸存者更加努力地工作,也必将使年轻人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针对赵本山在香港的表演,刘老批评说“这是丑化中华民族”;刘老主张修改电影《霸王别姬》,理由是“徽班进京都二百多年了,京剧演员自杀了,说明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太差劲了吧。后来改成剧中人自杀,这就不一样了。”……
感谢《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也感谢刘老的直率与坦荡。
佚名
谁都不是上帝
读了上期《南方人物周刊》陈文杰撰文的《“倒扁运动”不该走上街头?》,我很认同他的观点:民主不会凭空到来,而需要尽力争取。民主是绝对不会无缘无故、静悄悄到来的。所以当在目前的台湾“宪政”无法去惩治贪腐集团时,人民有权利以自己的集体行为去决定陈水扁的去留,并以此警醒未来的当政者谨言慎行、廉洁奉公。这应该是深化台湾民主制度的行为,并不破坏民主,也非所谓的恶例。
王海雯(中国传媒大学)
学生是如何被“协调”成罪犯的
安徽省巢湖市公安局居巢分局在办理一起伤害致死案时,错误拘捕张虎、张峰、焦华、王浩等4名青少年学生,其中张虎和张峰是亲兄弟。4人因被刑讯逼供受尽折磨,被关押3个多月,直到真凶被抓才重获自由。(9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一起冤案得以昭雪,竟然源于公安机关的偶然发现,这本来已经够离奇的了。但令笔者感到更为奇怪的一个细节是,为争取办案时间,防止被害人家属上访,巢湖市公安局和居巢区公安分局分别向市、区两级政法委汇报,请求协调批捕。在巢湖市政法委的“协调”之下,短短4天后,2005年10月21日,居巢区检察院撤销了原不批捕决定,并于当日批准逮捕。
事实上,有关政法委“协调”出冤案的,并非今天巢湖市一例。想当年,佘祥林案件的处理结果是经过市、县两级政法委组织有关办案单位、办案人员协调,并有明确处理意见后,由两级法院作出的判决。这种近似于“先定后审”的“协调”法,违背了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是导致冤案发生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政法委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协调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政法委的工作走了样,变工作上的协调为行政上的干预。如此一来,难免会发生“协调”出冤假错案的悲剧。
程桂香(湖北襄樊)
“礼仪之邦”怎能让陋习出境
最近,三张“让所有中国人脸红”的图片在网上很流行。第一张图片的背景是巴黎圣母院,“请保持安静”几个醒目的汉字像邮戳一样被盖在图片上,后面写着“在巴黎圣母院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下面给出了注释:“在巴黎,公共场合有中文的地方并不多,但去过巴黎圣母院的中国人都会看到这句中文告示;据说,这是示意给咱们爱在公共场合‘热闹’的中国人看的,而其它国家包括法国的游客并没有这种‘礼遇’。”第二张图片换成了泰国宫殿,中间的大字变成了“请便后冲水”。第三张图片是美国珍珠港,醒目的大字写着“垃圾桶在此”。(9月13日《成都商报》)
上述三张图片是否真实,笔者无从考证,不敢妄下断言。不过,它至少是对国人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的一种反映和提醒。
我国虽是礼仪之邦,但一些国人的旅游陋习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据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出境游“七宗罪”包括:脏——乱扔垃圾;吵——在飞机上、餐厅里,毫无顾忌地大声喧哗;抢——不讲秩序,任何事都要抢先;粗——禁烟区依然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懒——在宴席上把脚搁在椅子上,或者盘腿而坐;窘——西装革履者蹲在街头,或身穿睡衣在酒店串门;泼——遇到纠纷时火气大。这些年,中国游客到境外旅游时常有“屡遭歧视”的感觉,原因恐怕正在于此。
何勇海(成都)
父亲偶像就这样倒下
一名16岁的重点高中女生,因为父亲是“窝囊”的摆摊的,家里“寒酸”,所以,在父亲希望她帮忙看铺子时勃然大怒,挥着菜刀追砍亲父。把父亲砍伤后,离家出走。而父亲,只是希望女儿能早点回家。(9月4日《重庆晨报》)
使这个孩子深以为耻的是贫穷。因为贫穷,她觉得自己的父亲“窝囊”;因为贫穷,她觉得自己“也难过”;因为贫穷,她最终向自己的父亲挥起了菜刀。但贫穷,就一定要恨自己的生身父母吗?
有国际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做过一项调查,让青少年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结果,很多国家的青少年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甚至是第一位,只有中国的青少年把父母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崇拜父母,是孩子向父母学习的动力。不崇拜,或不那么崇拜,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那么谁还能从小培养他们呢?换个角度来看,不崇拜父母,也意味着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所起到的积极因素正在逐渐减退。
菜刀之下,父亲偶像就这样轰然倒下,这一刀砍在父亲身上,却痛在教育心里。父亲作为子女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偶像,即使不能够被崇拜,起码也应该得到尊重。经历过多年教育之后,如果培养出的只是这样一个无亲无爱的冷血动物,那无疑是宣布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失败。
赵志疆(河南安阳)
教育部的魄力应该用在哪儿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件关乎国家软实力的事很让人闹心,这就是在学术文化领域,总是缺乏标志性人物。于是,新世纪的中国人越来越被两种情结所纠缠:“大师情结”、“世界一流大学情结”。
明了这一背景,教育部刚刚出台的一个雄心勃勃的庞大计划便容易理解了。这个“111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和一批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融合成研究队伍,以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为目标,将在大学中组建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据9月12日《新京报》)。
初听这一计划,不能不为计划制订者的魄力所惊骇。目前在国内,据说各大学引进一个哪怕挂名的院士每年都要花费上百万元,海外大师恐怕更远非此数可比了,1000名海外大师,这会是一笔何等惊人的引进费用?更何况,在学风浮躁、功利的大氛围下,这种引进的效果一定会好吗?
发展教育、科技,的确需要大手笔;“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委屈声喊了这么多年,也的确应该做些大有魄力的事情了。但现在看来,教育部的魄力很可能要用错地方了。中国的科技、文化竞争力偏弱,究竟弱在什么地方?如果说是因为高等教育滞后,难以诞生大师,那么就有必要追问,为什么高等教育会滞后,滞后的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是质量?为什么会难以诞生大师,是物质还是非物质因素?……如果这样不断追问下去,我想多数人是会明白的,中国教育问题的根子还是在基础教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出了问题,居然能够让高等教育一枝独秀的。
黄波(湖北宜昌)
大千世界,很少人是纯粹的。
尽管前文化部长刘忠德担任过很多“前”重要的职位,却很少有“前”高官,能够像他这样成为杂志的封面人物。
记者的报道中,以及在他的很多言谈中,他显得很慈祥,但在某些领域和问题上,他却态度强硬,那是意识形态的强硬。
刘忠德对高雅与通俗、精华与糟粕、做人与做官问题的认识,甚至是对自己极为专业地审查各种作品、节目过程的坦白与坚持,让我们对双重性格组合或者多重性格组合的理论,有更贴近人性的诠释。
其实像刘忠德这样的人,中国还很多。
我们尊重甚至敬佩刘忠德在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上的择善执着。只是不理解,这位坚信马列的老布尔什维克,为什么会说自己的遭遇也可能很惨,可能变成历史里面的反面人物?
杨锦麟(凤凰卫视)
我们了解到了一位老干部的工作方式
刘忠德老人说,“资本主义有什么好?没什么好。”,“共产主义总会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没有社会主义那么先进。所以它的文化,比起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落后”……刘老还说,邓丽君的有些歌“《何日君再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都是不健康的”,刘老评价自己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那纯真的人生约会,它不仅将激励幸存者更加努力地工作,也必将使年轻人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针对赵本山在香港的表演,刘老批评说“这是丑化中华民族”;刘老主张修改电影《霸王别姬》,理由是“徽班进京都二百多年了,京剧演员自杀了,说明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太差劲了吧。后来改成剧中人自杀,这就不一样了。”……
感谢《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也感谢刘老的直率与坦荡。
佚名
谁都不是上帝
读了上期《南方人物周刊》陈文杰撰文的《“倒扁运动”不该走上街头?》,我很认同他的观点:民主不会凭空到来,而需要尽力争取。民主是绝对不会无缘无故、静悄悄到来的。所以当在目前的台湾“宪政”无法去惩治贪腐集团时,人民有权利以自己的集体行为去决定陈水扁的去留,并以此警醒未来的当政者谨言慎行、廉洁奉公。这应该是深化台湾民主制度的行为,并不破坏民主,也非所谓的恶例。
王海雯(中国传媒大学)
学生是如何被“协调”成罪犯的
安徽省巢湖市公安局居巢分局在办理一起伤害致死案时,错误拘捕张虎、张峰、焦华、王浩等4名青少年学生,其中张虎和张峰是亲兄弟。4人因被刑讯逼供受尽折磨,被关押3个多月,直到真凶被抓才重获自由。(9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一起冤案得以昭雪,竟然源于公安机关的偶然发现,这本来已经够离奇的了。但令笔者感到更为奇怪的一个细节是,为争取办案时间,防止被害人家属上访,巢湖市公安局和居巢区公安分局分别向市、区两级政法委汇报,请求协调批捕。在巢湖市政法委的“协调”之下,短短4天后,2005年10月21日,居巢区检察院撤销了原不批捕决定,并于当日批准逮捕。
事实上,有关政法委“协调”出冤案的,并非今天巢湖市一例。想当年,佘祥林案件的处理结果是经过市、县两级政法委组织有关办案单位、办案人员协调,并有明确处理意见后,由两级法院作出的判决。这种近似于“先定后审”的“协调”法,违背了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是导致冤案发生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政法委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协调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政法委的工作走了样,变工作上的协调为行政上的干预。如此一来,难免会发生“协调”出冤假错案的悲剧。
程桂香(湖北襄樊)
“礼仪之邦”怎能让陋习出境
最近,三张“让所有中国人脸红”的图片在网上很流行。第一张图片的背景是巴黎圣母院,“请保持安静”几个醒目的汉字像邮戳一样被盖在图片上,后面写着“在巴黎圣母院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下面给出了注释:“在巴黎,公共场合有中文的地方并不多,但去过巴黎圣母院的中国人都会看到这句中文告示;据说,这是示意给咱们爱在公共场合‘热闹’的中国人看的,而其它国家包括法国的游客并没有这种‘礼遇’。”第二张图片换成了泰国宫殿,中间的大字变成了“请便后冲水”。第三张图片是美国珍珠港,醒目的大字写着“垃圾桶在此”。(9月13日《成都商报》)
上述三张图片是否真实,笔者无从考证,不敢妄下断言。不过,它至少是对国人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的一种反映和提醒。
我国虽是礼仪之邦,但一些国人的旅游陋习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据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出境游“七宗罪”包括:脏——乱扔垃圾;吵——在飞机上、餐厅里,毫无顾忌地大声喧哗;抢——不讲秩序,任何事都要抢先;粗——禁烟区依然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懒——在宴席上把脚搁在椅子上,或者盘腿而坐;窘——西装革履者蹲在街头,或身穿睡衣在酒店串门;泼——遇到纠纷时火气大。这些年,中国游客到境外旅游时常有“屡遭歧视”的感觉,原因恐怕正在于此。
何勇海(成都)
父亲偶像就这样倒下
一名16岁的重点高中女生,因为父亲是“窝囊”的摆摊的,家里“寒酸”,所以,在父亲希望她帮忙看铺子时勃然大怒,挥着菜刀追砍亲父。把父亲砍伤后,离家出走。而父亲,只是希望女儿能早点回家。(9月4日《重庆晨报》)
使这个孩子深以为耻的是贫穷。因为贫穷,她觉得自己的父亲“窝囊”;因为贫穷,她觉得自己“也难过”;因为贫穷,她最终向自己的父亲挥起了菜刀。但贫穷,就一定要恨自己的生身父母吗?
有国际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做过一项调查,让青少年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结果,很多国家的青少年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甚至是第一位,只有中国的青少年把父母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崇拜父母,是孩子向父母学习的动力。不崇拜,或不那么崇拜,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那么谁还能从小培养他们呢?换个角度来看,不崇拜父母,也意味着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所起到的积极因素正在逐渐减退。
菜刀之下,父亲偶像就这样轰然倒下,这一刀砍在父亲身上,却痛在教育心里。父亲作为子女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偶像,即使不能够被崇拜,起码也应该得到尊重。经历过多年教育之后,如果培养出的只是这样一个无亲无爱的冷血动物,那无疑是宣布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失败。
赵志疆(河南安阳)
教育部的魄力应该用在哪儿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件关乎国家软实力的事很让人闹心,这就是在学术文化领域,总是缺乏标志性人物。于是,新世纪的中国人越来越被两种情结所纠缠:“大师情结”、“世界一流大学情结”。
明了这一背景,教育部刚刚出台的一个雄心勃勃的庞大计划便容易理解了。这个“111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和一批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融合成研究队伍,以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为目标,将在大学中组建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据9月12日《新京报》)。
初听这一计划,不能不为计划制订者的魄力所惊骇。目前在国内,据说各大学引进一个哪怕挂名的院士每年都要花费上百万元,海外大师恐怕更远非此数可比了,1000名海外大师,这会是一笔何等惊人的引进费用?更何况,在学风浮躁、功利的大氛围下,这种引进的效果一定会好吗?
发展教育、科技,的确需要大手笔;“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委屈声喊了这么多年,也的确应该做些大有魄力的事情了。但现在看来,教育部的魄力很可能要用错地方了。中国的科技、文化竞争力偏弱,究竟弱在什么地方?如果说是因为高等教育滞后,难以诞生大师,那么就有必要追问,为什么高等教育会滞后,滞后的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是质量?为什么会难以诞生大师,是物质还是非物质因素?……如果这样不断追问下去,我想多数人是会明白的,中国教育问题的根子还是在基础教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出了问题,居然能够让高等教育一枝独秀的。
黄波(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