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坚持以意驱笔,拓展更多的语言张力,探索块面在情感和精神空间上的融合。尤其是通过对人物眼神的刻画,以表现岁月的风霜、情感的变化、人物的沧桑经历和生存态度。
文秋燕的艺术来源于自幼的良好教育和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幼时,她便随父亲画画。因父亲是一位军人,特别爱好书画及音乐,母亲是一位民间艺人,擅长工笔花鸟、剪纸与刺绣,故而她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后来跟随川美教授王家友老师系统习画数年,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与指导,为她以后从事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又拜多位名家为师。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她不外乎是天赋和勤奋的统一。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热爱的绘画之中。她知道,今天的艺术家要想有自己的立足点,必须在前人已经完成的地方开始,同时在别人止步的地方挖掘。她对描绘的对象静观默察,一点都不含糊。除了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她还吸收各种流派的精华,创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创新形式。她早期创作的《啊,故乡》《山那边》等一批作品深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外收藏者喜爱并被收藏。
近年来,她主要钻研人物画。人物画是绘画学科中最难的一门。因为人物姿态千变万化,人物表情丰富多彩,加上人们对人物画的欣赏标准尤其苛刻,如果没有扎实的人物画造型基本功,画好人物画实为不易。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我们看到了她深厚的绘画功底,既有西画写实观念与透视、比例等技巧的运用,又有中国画的“书写性”、“意象性”。在写实的基础上,把个性化的语言融入细节之中,把素描形质引入块面的提炼之中,以形取意,以情造魂,彰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留下甚多甚浓的思考和回味。
如《藏族风情》系列,《高原红》《净土》《盼》等作品,她用娴熟的手法表现出了高原人民的淳朴憨厚、凝重与期盼,突出了人物画的心象反映及精神内涵,增强画面的韵味,达到形神的统一。《彝家风情》系列组画,则用拙涩的线条和单纯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少数民族同胞身上特有的气质和风貌。同时又闪现出深谙人生真谛的平淡坦然的笑靥,使平凡无奇的生活彌漫了几分真幻交织、甘苦并存的诗意,使寻常人物仿佛有了不寻常的韵味。
这些作品表达了她对劳动人民的深情,以及悲天悯人的动人力量。她坚持以意驱笔,拓展更多的语言张力,探索块面在情感和精神空间上的融合。尤其是通过对人物眼神的刻画,以表现岁月的风霜、情感的变化、人物的沧桑经历和生存态度。这种人物的“灵魂附体”和“画外之音”,是画家欲求而最难求的境界,而她做到了。
她还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感,大胆融入现代画派的艺术技巧到新作中,与现代人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心态相吻合。她始终把高雅的作品格调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从她的《牧歌》《曙光》《深秋》《日出》等作品,不难看出她的创作是紧紧围绕美学思想进行的。这些作品中的人,或端庄、或渴望、或夸张、或简约清秀,个个都有与众不同的外貌和个性,鲜活生动,意趣盎然。她认为:“人的冷、暖、繁忙、休闲都有不同的动作和神态,必须要了解题材才能画得生动,不能只是一种姿态,没有思想,没有境界,那不是艺术。所以,美在对人物眼神的把握;美在对人物举手投足那一瞬间姿态、动作、表情的把握;美在对人物发式甚至是衣着装束、佩饰的把握。”
最近,她创作的《午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画面中妙龄少女,在秋风拂动的河边,在晴空万里之间,那身姿、神态,是期待、是向往、是梦境、是回想?缕缕情思,织就了生命的憧憬和大自然的美妙!她笔下的这些人物“真而不俗,美而不艳”,脱离了世俗之容,总是传递给人们一种社会理想和美学理念。
这些作品,都是取材于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就在她身边,是再熟悉不过了。她的每幅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是带着思想感情来创作的。正如她所说:“如果你心中没有画,没有真情,怎么能把美好的情感表现出来,去打动观者呢?”“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与动力”。通过这些言语能感受得到她内心深处对艺术是多么的赞叹与挚爱。她的每一次创作都是胸有成竹、激情满怀、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她的用笔时而厚重、时而轻淡、时而冷静、时而洒脱,在细节处又不失精美。比如,她在画人物的皮肤时既借鉴了西画的画法,又吸收当代一些大家的用色技巧,使女人、小孩的皮肤着色各有不同。既增加了人物的逼真性与立体感,也传递给人们某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荡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涟漪和向往。
从画画起步到今天,她一直保持着平和乐观的心态。正如她的作品《荷思》,画面中一片残荷随风而舞,姿态优美,在生命最后的历程,依然出污泥而不染。前面有一个身影,默默的远望着,仿佛化成一朵“将要枯萎的小花”, 还散发着余香,感悟着生命,营造出了人们向往回归的精神家园。而我又看到她的另一些画面,如《暗香》将生命的丰饶与美妙尽情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人的生命就是这样,有生长的韵美,又有凋零的悲壮。画家把生命各个时期的状态奉献在观者面前,似乎在告诉我们,既然能知道命运的结局,就一定要珍惜眼前的时光。
在谈到自己对艺术的认识时,她说:“自古以来,只有在错综中求变,继承中发展才能收到效果。模仿客观物色是有限的。既符合生活真实又不是镂空臆造,需要情景结合,懂得继承再求通变。”在她的艺术成长历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的娴熟掌握,对于生活实践的体验,对于情与意的真切表达,她达到了自觉、尽情和敬业的纯真境界。
她一直很单纯地从事着绘画与教学工作,潜心画自己的画,尽情盛开在自己的枝头。她说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在沿着传统技法行走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当代的表现形式。或许不久后,她会用更好的作品,给世人以惊喜。我们期待着。
文秋燕的艺术来源于自幼的良好教育和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幼时,她便随父亲画画。因父亲是一位军人,特别爱好书画及音乐,母亲是一位民间艺人,擅长工笔花鸟、剪纸与刺绣,故而她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后来跟随川美教授王家友老师系统习画数年,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与指导,为她以后从事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又拜多位名家为师。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她不外乎是天赋和勤奋的统一。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热爱的绘画之中。她知道,今天的艺术家要想有自己的立足点,必须在前人已经完成的地方开始,同时在别人止步的地方挖掘。她对描绘的对象静观默察,一点都不含糊。除了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她还吸收各种流派的精华,创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创新形式。她早期创作的《啊,故乡》《山那边》等一批作品深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外收藏者喜爱并被收藏。
近年来,她主要钻研人物画。人物画是绘画学科中最难的一门。因为人物姿态千变万化,人物表情丰富多彩,加上人们对人物画的欣赏标准尤其苛刻,如果没有扎实的人物画造型基本功,画好人物画实为不易。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我们看到了她深厚的绘画功底,既有西画写实观念与透视、比例等技巧的运用,又有中国画的“书写性”、“意象性”。在写实的基础上,把个性化的语言融入细节之中,把素描形质引入块面的提炼之中,以形取意,以情造魂,彰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留下甚多甚浓的思考和回味。
如《藏族风情》系列,《高原红》《净土》《盼》等作品,她用娴熟的手法表现出了高原人民的淳朴憨厚、凝重与期盼,突出了人物画的心象反映及精神内涵,增强画面的韵味,达到形神的统一。《彝家风情》系列组画,则用拙涩的线条和单纯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少数民族同胞身上特有的气质和风貌。同时又闪现出深谙人生真谛的平淡坦然的笑靥,使平凡无奇的生活彌漫了几分真幻交织、甘苦并存的诗意,使寻常人物仿佛有了不寻常的韵味。
这些作品表达了她对劳动人民的深情,以及悲天悯人的动人力量。她坚持以意驱笔,拓展更多的语言张力,探索块面在情感和精神空间上的融合。尤其是通过对人物眼神的刻画,以表现岁月的风霜、情感的变化、人物的沧桑经历和生存态度。这种人物的“灵魂附体”和“画外之音”,是画家欲求而最难求的境界,而她做到了。
她还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感,大胆融入现代画派的艺术技巧到新作中,与现代人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心态相吻合。她始终把高雅的作品格调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从她的《牧歌》《曙光》《深秋》《日出》等作品,不难看出她的创作是紧紧围绕美学思想进行的。这些作品中的人,或端庄、或渴望、或夸张、或简约清秀,个个都有与众不同的外貌和个性,鲜活生动,意趣盎然。她认为:“人的冷、暖、繁忙、休闲都有不同的动作和神态,必须要了解题材才能画得生动,不能只是一种姿态,没有思想,没有境界,那不是艺术。所以,美在对人物眼神的把握;美在对人物举手投足那一瞬间姿态、动作、表情的把握;美在对人物发式甚至是衣着装束、佩饰的把握。”
最近,她创作的《午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画面中妙龄少女,在秋风拂动的河边,在晴空万里之间,那身姿、神态,是期待、是向往、是梦境、是回想?缕缕情思,织就了生命的憧憬和大自然的美妙!她笔下的这些人物“真而不俗,美而不艳”,脱离了世俗之容,总是传递给人们一种社会理想和美学理念。
这些作品,都是取材于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就在她身边,是再熟悉不过了。她的每幅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是带着思想感情来创作的。正如她所说:“如果你心中没有画,没有真情,怎么能把美好的情感表现出来,去打动观者呢?”“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与动力”。通过这些言语能感受得到她内心深处对艺术是多么的赞叹与挚爱。她的每一次创作都是胸有成竹、激情满怀、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她的用笔时而厚重、时而轻淡、时而冷静、时而洒脱,在细节处又不失精美。比如,她在画人物的皮肤时既借鉴了西画的画法,又吸收当代一些大家的用色技巧,使女人、小孩的皮肤着色各有不同。既增加了人物的逼真性与立体感,也传递给人们某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荡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涟漪和向往。
从画画起步到今天,她一直保持着平和乐观的心态。正如她的作品《荷思》,画面中一片残荷随风而舞,姿态优美,在生命最后的历程,依然出污泥而不染。前面有一个身影,默默的远望着,仿佛化成一朵“将要枯萎的小花”, 还散发着余香,感悟着生命,营造出了人们向往回归的精神家园。而我又看到她的另一些画面,如《暗香》将生命的丰饶与美妙尽情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人的生命就是这样,有生长的韵美,又有凋零的悲壮。画家把生命各个时期的状态奉献在观者面前,似乎在告诉我们,既然能知道命运的结局,就一定要珍惜眼前的时光。
在谈到自己对艺术的认识时,她说:“自古以来,只有在错综中求变,继承中发展才能收到效果。模仿客观物色是有限的。既符合生活真实又不是镂空臆造,需要情景结合,懂得继承再求通变。”在她的艺术成长历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的娴熟掌握,对于生活实践的体验,对于情与意的真切表达,她达到了自觉、尽情和敬业的纯真境界。
她一直很单纯地从事着绘画与教学工作,潜心画自己的画,尽情盛开在自己的枝头。她说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在沿着传统技法行走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当代的表现形式。或许不久后,她会用更好的作品,给世人以惊喜。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