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一般有专题欣赏与随堂欣赏两种,主要通过挂图、书本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授对学生传递信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美术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为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课堂教学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在美术课中进行信息技术的整合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五个方面的认识:
一、运用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之后,才会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上《美丽的热带鱼》一课时,这是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课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贯穿于整堂课中,我先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感受鱼灵动的形态和美丽的色彩、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画面让学生兴致勃勃,接着在视频台上示范折制鱼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最后请学生给鱼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信息技术的使用,将学生引到丰富多彩的鱼的世界,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绘画表现的兴趣。又如:《森林王国》一课,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关于动物的各种形体特征的直观再现,使学生对勇猛、强悍的狮子,灵活好动的猴子、狡猾的狐狸等动物的生活方式、习性有所了解。这样既直观又简便,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学习的兴趣浓了,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在美术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取得最佳的效果
在教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突破教学中的知识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和特点,还有存储、再现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可同时显示相关的文字图像和动画,这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學《立方体和长方体的透视现象》一课时,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课对他们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为此我利用3DMAX软件制作一个模拟生活实际中立方体透视效果图,如房子,并复制多个,让这一情景从不同视角展示,形象直观演示透视中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等现象,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重点明确、清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需要掌握的知识上,从而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拼拼摆摆》一课时,我利用电脑软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圆形、方形,然后通过剪切、旋转、拼摆变换成其它人物、动物和植物等有趣的形象。结合教学内容,配上画面和音乐,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融入到学生的视听器官及心灵里,很自然这课的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在美术教学中扩充信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小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不多,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计算机可以便捷接受外界输入的照片、图像、声音等信息,并可以编辑、存储和输出。根据计算机的这些特点,利用它的多媒体音像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欣赏和观察这些材料,让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创作愿望。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这样在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的氛围中,学生大开眼界,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们通过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创建自己的网页,又利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色彩搭配、图案设计与动画组合等知识来装饰、丰富网页。又通过欣赏、评比和总结等方法教育学生在分析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学会发现、在协作中增长知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例如:《色彩的冷暖》一课,本课是为学生学习、应用色彩的冷暖知识而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冷暖画面的对比欣赏,利用计算机处理,变换《红色的和谐》的色调为蓝、绿。讨论冷暖后面给人的不同感觉,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了解色彩的冷暖在艺术和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完成美术作业
把信息技术引入美术课堂教学的作业环节中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息素养。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熟练和掌握了信息技术。例如《电脑小画笔》一课,随着科技的发展,平面媒体图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增强视觉传达效果的重要手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美术充满热情,又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让他们用电脑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情,通过对电脑创作的探索及体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愿望,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造型表现能力。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画图软件的基本工具,并尝试绘制简单的图形。
信息技术引入美术学科教学,不仅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美术作品带来了简捷、丰富与高效的工具。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获得了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为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供了保证。目前,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无疑将给美术课程学习方式带来崭新的面貌,必将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对于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型美术教育,对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美术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夸美纽斯名人名言》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一般有专题欣赏与随堂欣赏两种,主要通过挂图、书本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授对学生传递信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美术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为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课堂教学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在美术课中进行信息技术的整合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五个方面的认识:
一、运用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之后,才会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上《美丽的热带鱼》一课时,这是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课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贯穿于整堂课中,我先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感受鱼灵动的形态和美丽的色彩、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画面让学生兴致勃勃,接着在视频台上示范折制鱼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最后请学生给鱼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信息技术的使用,将学生引到丰富多彩的鱼的世界,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绘画表现的兴趣。又如:《森林王国》一课,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关于动物的各种形体特征的直观再现,使学生对勇猛、强悍的狮子,灵活好动的猴子、狡猾的狐狸等动物的生活方式、习性有所了解。这样既直观又简便,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学习的兴趣浓了,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在美术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取得最佳的效果
在教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突破教学中的知识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和特点,还有存储、再现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可同时显示相关的文字图像和动画,这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學《立方体和长方体的透视现象》一课时,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课对他们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为此我利用3DMAX软件制作一个模拟生活实际中立方体透视效果图,如房子,并复制多个,让这一情景从不同视角展示,形象直观演示透视中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等现象,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重点明确、清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需要掌握的知识上,从而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拼拼摆摆》一课时,我利用电脑软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圆形、方形,然后通过剪切、旋转、拼摆变换成其它人物、动物和植物等有趣的形象。结合教学内容,配上画面和音乐,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融入到学生的视听器官及心灵里,很自然这课的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在美术教学中扩充信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小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不多,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计算机可以便捷接受外界输入的照片、图像、声音等信息,并可以编辑、存储和输出。根据计算机的这些特点,利用它的多媒体音像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欣赏和观察这些材料,让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创作愿望。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这样在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的氛围中,学生大开眼界,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们通过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创建自己的网页,又利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色彩搭配、图案设计与动画组合等知识来装饰、丰富网页。又通过欣赏、评比和总结等方法教育学生在分析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学会发现、在协作中增长知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例如:《色彩的冷暖》一课,本课是为学生学习、应用色彩的冷暖知识而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冷暖画面的对比欣赏,利用计算机处理,变换《红色的和谐》的色调为蓝、绿。讨论冷暖后面给人的不同感觉,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了解色彩的冷暖在艺术和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完成美术作业
把信息技术引入美术课堂教学的作业环节中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息素养。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熟练和掌握了信息技术。例如《电脑小画笔》一课,随着科技的发展,平面媒体图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增强视觉传达效果的重要手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美术充满热情,又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让他们用电脑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情,通过对电脑创作的探索及体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愿望,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造型表现能力。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画图软件的基本工具,并尝试绘制简单的图形。
信息技术引入美术学科教学,不仅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美术作品带来了简捷、丰富与高效的工具。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获得了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为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供了保证。目前,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无疑将给美术课程学习方式带来崭新的面貌,必将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对于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型美术教育,对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美术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夸美纽斯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