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抗洪神器”大揭秘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ma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夏天,和各地洪水肆虐、官兵英勇抗洪的画面一起在网络刷屏的,还有“德国抗洪神器”的帖子。“悲情的血肉之躯人墙”与“高科技金属防御体系”产生了强烈对比,一时网民纷纷表示无法接受:1998年大洪水已经过去了18年,我们的抗洪技术就一点没进步吗?
  当然,后来人们又发现,原来“国产神器”也不差。问题是,“神器”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而且,就算神器真的都用上了,抗洪就可以不再靠人力了吗?

“德国神器”真那么神?


  一度被网友追捧的“德国神器”的真面目是什么?
  仔细看看,它其实也没那么“神”——“可拆卸金属防洪挡板”,听上去原理相当朴素,非常好理解。
  目前,德国科隆、法兰克福等一些沿河城市配备了这种设备。德国联邦技术救援署防洪专家弗兰克·阿尔滕布鲁恩介绍,可拆卸防洪板较为轻便,易于安装,能在水位上涨前快速建立起防御屏障。通常情况下,两名专业人员能用这种挡板,在一小时内搭建出一堵长100米、高1.5米的防洪墙。
  但是,“神器”只适用于平整的地面,且必须提前在地面打好基础,才能保证挡板安上去之后稳固可靠。同时,它的造价不菲,科隆防洪中心负责人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地可拆卸防洪墙的成本是每公里100万欧元。
  如此一来,用可拆卸防洪挡板时就不得不考虑“性价比”的问题了。科隆在德国的城市里第一个使用这种设备,从1984年就开始采购可拆卸防洪板,到今天也只规划了沿河9.5公里的使用区域。更何况,挡板的防洪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洪水太大,它也会不灵。无怪乎后来大家又看到了不少“神器”漏水、被大水漫过的相片。因此,现实状况是,可拆卸防洪墙只在德国的小部分城市地区使用,并非普遍现象。
  更关键的是,这种设备在国内也有!首先就是看上去和德国版并无二致的哈尔滨“活动钢闸板抗洪墙”。据《黑龙江日报》报道,国内首创的“活动钢闸板防洪墙”在哈尔滨市建成。文章称:“哈尔滨是全国十个重点防洪特大城市之一。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国家重新修订了城市防洪规划,要求哈市主城区江南堤防标准要提高到100年一遇。为了兼顾沿江景观、不阻挡游人与江水的亲近,哈市采用了国内首创的‘桩基活动钢板防洪墙’建设方案。”
  这种防洪墙由桩基础、基础底梁、防洪墙及防洪钢闸板组成,其中露在地面上的防洪墙只有60厘米高,不会阻挡游人视线。防洪钢闸板每块长5米,高2米,重1.3吨,平时存放在防洪通道旁的专用仓库里;大水袭来时,接到水泥防洪墙上面,专业人员安装一块钢板只需4分钟,缝隙之间用专用防水胶粘接,防止漏水。防洪墙顶海拔121.20米,高出百年内最高水位0.33米,加上活动钢板的高度,可超过松花江历史最高水位2.33米。
  在上海的黄浦江边,不仅有活动钢板防洪墙,更有颜值升级版的玻璃防汛墙。2012年,上海市南外滩进行防汛墙改造工程,将此前的水泥防汛墙改进为玻璃防汛墙。通透的玻璃让人几乎难以感到“墙”的存在,丝毫不影响游客在岸边欣赏江景。而钢筋混凝土的底座加上18毫米的玻璃厚度,防汛挡水的强度也是过关的。据悉,这道通透式玻璃防汛墙的技术已申请专利。
  尽管开始使用的年份不如德国早,但哈尔滨和上海的防洪墙都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其原理和造价、适用范围方面的限制也和德国“大表哥”一脉相承。耐人寻味的是:怎么就只有后者被中国网友“封神”了呢?

实战中的“中国神器”


  事实上,奋战在抗洪一线的部队官兵和技术专家并不愿意像网友一样动不动就把某样设备或技术叫得那么“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当前的抗洪还处于只靠人海战术的“原始状态”。相反,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和高端设备已经逐渐被我国的抗洪部队掌握,其中不少在今年开始大规模应用。
  “以水治水”的膨胀吸水袋就非常值得一提。武警交通应急救援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曾智刚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这种吸水袋由高分子化合物构成,平时重量只有400克左右,吸水之后,体积可以在3-5分钟内膨胀80-100倍,重量达20公斤,承受的冲击力可达150公斤。用它代替传统的沙袋,优点是非常明显的:不需要寻找沙石泥土;不需要耗费人力和时间装填、搬运;装填材料是水,这是在抗洪现场最不缺的东西。袋子里装的是水,恰恰能用于抵御洪水,这让人在感叹技术奇妙的同时也不禁佩服其蕴含的“对立统一”哲学思想。
  同样“以水治水”的还有“充水式橡胶子堤”,又叫“移动折叠式堵水墙”。在安徽省望江县伍玖圩抢险现场,武警水电部队首次运用了这种设备。救援官兵每6人一组,迅速铺开橡胶袋,用魔术贴将多段橡胶子堤连接,接上水阀门后洪水快速流入橡胶袋中。包裹上护坦布,随后用固定桩将子堤固定,不到20分钟,长12米、高0.7米的橡胶子堤就“筑”了起来。这种装备外层是结实耐磨的高强度帆布,里面是不透水的橡胶水囊。压缩状态时轻便易携,哪里有险情就可以搬到哪里;使用时可就地取材,用水的自重作为重力进行溃口围堵。优点是速度快、效率高、可重复使用,不怕浪打水冲,可极大提高抢险效率,有效控制洪水漫坝险情。
  大载重自卸车的使用,可载重近百吨的钢筋笼串,应对决堤的效果比沉车、沉船好得多;处理管涌,一般先做围井,现在用钢板、硬质塑料围井的方式代替沙袋围井,过去3米直径的围井要20人3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4个人30分钟就能搞定。在大型装备方面,水陆两用挖掘机、臂展20米的长臂挖掘机、能“抬腿走路”的步履式挖掘机、无人驾驶的智能挖掘机相继投入使用,大大减轻了人力的负担。
  曾智刚说,扩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是抗洪抢险救援技术发展的趋势。例如,目前用于架设应急桥梁使用的主要是钢材,比较笨重;而如果换成新型复合材料,体积、重量都更小,而强度更高。他提出,抢险设备要向小型化、强机动性、强跨越性发展;这样,在地面交通出现堵点时,设备可以通过水运、空运等方式多点投送,让救灾快速、全面展开,这非常关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大力支持经济落后、文化鲜明、环境独特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但该类型区域不但经济未形成跨越式发展,而且生态环境又进一步
目前在国内,具影响力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并不多。观念、经费、人才、组织的匮乏,使其发展步履艰难  本期嘉宾:邓国胜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出版《非营利组织评估》《公益项目评估》等著作  慈善行业负面新闻  倒逼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发展  《中国慈善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募捐丑闻发生后,美国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始出现,目前已成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在中国,“郭美美”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