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马克·吐温和莫泊桑同为讽刺大师,二者都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提炼,但在具体的讽刺风格上却各具特色,有一定区别。本文试图结合具体的作品,对马克·吐温与莫泊桑不同的讽刺风格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 莫泊桑 讽刺风格
引言
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讽刺风格特色鲜明,带有明显的幽默特色,又具有哀怨的特征,是“含泪的笑”。而19世纪后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也是一位讽刺大师,他关心底层人民,其作品总是立足现实,取材平凡生活,却能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二人的讽刺风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一 马克·吐温与莫泊桑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
马克·吐温与莫泊桑的讽刺风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都十分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人们的疾苦,讽刺立足现实,针砭时弊。
1 马克·吐温——幽默与讽刺合二为一,针砭现实。从马克·吐温的作品之中,大家往往会感受到幽默和讽刺合二为一的新奇体验,在享受到愉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作家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和有力抨击。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资产阶级的各种问题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暴露无疑。而处于这个特殊的时期,马克·吐温也开始冷静地打量这个社会,并运用手中的笔,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写进自己的诸多作品中,并进行无情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例如,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便是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批判力作。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取材当时的种族歧视和压迫现实,塑造出白人男孩哈克和黑奴吉姆两个血肉丰满的角色。白人男孩哈克心地单纯、充满着正义感,追求独立和自由,而身为黑奴的吉姆感情真挚,勇敢善良,勇于奉献,且不甘心命运的安排。马克·吐温通过塑哈克这个善良的白人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并对当时实际存在的种族歧视表示不满并予以讽刺。
2 莫泊桑——作品取材现实,内容深刻。莫泊桑也是一位立足现实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甚至大多描写的都是平凡生活中一个极其平常、但却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莫泊桑的很多作品篇幅都不长,但通过作家的艺术创作,反映出的思想却十分深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莫泊桑很擅长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幅生动传神的社会风俗画。例如,在短篇小说《遗产》中,莫泊桑写道,为了生一个孩子来继承大笔的遗产,女人的父亲和丈夫竟然都默许她与人别人私通。这也是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真实写照。而在另一篇小说里,当一个公务员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妻子在靠出卖色相来获得珠宝的时候,刚开始他十分恼怒,但后来在金钱与名声之间,他屈服了。最终,他选择了金钱,虽然心里觉得有一点无耻,但他还是沾沾自喜,觉得很划算,因为自己变成了有钱人。莫泊桑的许多作品中都对当时的黑暗、丑恶社会进行描写和讽刺,反映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纷纷迷失自我,一个接一个地成为金钱的奴隶。
所以说,从写实的角度出发,马克·吐温与莫泊桑的讽刺艺术是较为相似的,均是出于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索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对现实的鞭挞和讽刺。
二 马克·吐温与莫泊桑讽刺风格的不同特征分析
1 悲喜各有侧重
(1) 马克·吐温讽刺艺术中的喜剧因素更多一些,是一种“含泪的笑”,是笑中含泪的黑色幽默。鲁迅先生曾经评价马克·吐温的小说是“含着哀怨而在嬉笑”,这种“含泪的笑”在马克·吐温的晚期作品中尤为突出。例如,在《狗的自述》这篇小说中,马克·吐温从一只狗的视角出发,运用幽默的语调,细细地讲述着自己悲惨的一生。而在小说中,一条狗的高尚和忠诚和人类的忘恩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浓厚。小说的行文十分平静舒缓,语言幽默多变,但是,字里行间,却深深地隐藏着马克·吐温对现实的失望。于是,在幽默的讽刺语言之下,我们还是体会到了浓浓的悲凉意味,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小说中,马克·吐温借一条狗的嘴,讲出了当时美国宗教道德的虚伪和丑陋,更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而在《败坏了赫德来堡的人》中,也满是马克·吐温“含泪的笑”。小说中,马克·吐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既真实又虚幻、既严肃又可笑的小镇风情图。横财天降,赫德莱堡的平静生活彻底改变了,而人们也一个个地撕去面具,恢复虚伪。从人们丑陋的表演中,读者们渐渐地看到,在这个所谓的诚实模范的小镇里,其实到处都隐藏着虚伪和邪恶,到处都是尔虞我诈。然而到了小说结尾的部分,这个肮脏的小镇居然又奇迹般地获得了“诚实模范”的称号,真可谓一个天大的讽刺。《败坏了赫德来堡的人》对美国社会当时十分盛行的拜金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但其中,也体现出马克·吐温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和悲哀。所以,从表面上来看,马克·吐温的语言总是那样幽默,但背后却满是眼泪。马克·吐温便是这样,带着“含泪的笑”揭露着美国社会的各种黑暗现实,讽刺资本主义的腐败,批判金钱的罪恶。马克·吐温的讽刺是尖锐的,揭露是无情的。在他的无情鞭挞的背后,是他想要改变现状,追求完美的良好愿望。
(2) 莫泊桑讽刺艺术中的悲剧因素占了上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莫泊桑讽刺中的悲剧因素较浓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背景对莫泊桑的影响。莫泊桑生活的时代,法国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里,阶级矛盾和斗争分外激烈。莫泊桑亲身参与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革命等事件,而在这期间,他感受到太多的悲哀和痛苦。在国防卫队解散之后,莫泊桑看到了统治阶级外强中干的事实,其爱国之心伤痕累累,并对这个社会和统治阶级都失去了信心。于是,在莫泊桑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他对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各种丑恶行为的描绘和讽刺,如《羊脂球》中的纺织厂主拉马东。而且,因为长期脱离革命斗争,莫泊桑把腐败和黑暗看成了永恒,于是,在他不遗余力地讽刺统治阶级的同时,也流露出黯淡和灰色的情绪。 ②时代思潮对莫泊桑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叔本华和尼采的悲观主义哲学十分流行,而到了下半叶,颓废思潮兴起,莫泊桑也受到较大的影响,悲观主义思想十分严重。而当他看到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后,更是对悲观主义深信不疑。于是,莫泊桑开始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来麻醉自己。但在冷静之后,他又努力进行着文学创作,并在文学作品中,多次进行着深刻的反省和忏悔。
③家庭生活的影响。家庭对莫泊桑的影响极大,也是造成其悲观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族的衰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抑感,而父母的离异更让他的心里蒙上了阴影,进一步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教会学校的学习生活也给年幼的莫泊桑带来很大的打击。所有的经历都使得莫泊桑的悲观主义一步步的形成,并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例如,《堂信,来一大杯!》中描写了“我”这个小孩看到父亲毒打母亲,以及“父亲”不但在外面鬼混还要霸占“儿子”的财产等行径,虽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和讽刺,但也带有十分鲜明的自传特征。
2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各具特色
(1) 马克·吐温——利用漫画式手法来塑造人物。马克·吐温常常利用漫画式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各种新奇的构思下,被讽刺对象的特性被马克·吐温无限的放大,放大到极其夸张的底部,并将其丑陋的一面无限明朗地表现了出来,展示到读者的面前,达到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在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马克·吐温便利用了漫画式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书中的一个人物是资产阶级小市民吉姆·斯迈利,作家对他的描写十分夸张。马克·吐温如此写道,吉姆·斯迈利嗜赌成性,如果看到有人在斗狗,他也一定要过去赌一把;如果有人斗猫,他也要过去赌,甚至是“只有两只鸟落在栅栏上”,他也要和别人“赌一赌哪一只先飞”。更夸张的,“他哪怕是看见一只屎克螂在往什么地方走”,也要和别人“赌一赌它走多大功夫才走得到它要去的地方”,并且,如果有人愿意和他打赌,他就会“跟着那只屎克螂一直到墨西哥去”。在小说中,马克·吐温用了漫画式的手法,简洁却生动地勾画出一个嗜赌如命的赌棍形象。而朴实的语言中,却让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马克·吐温对当时精神空虚、无所作为的美国小市民的讽刺和抨击。而这种极具特色的漫画式手法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例如,《我怎样编辑农业报》和《竞选州长》等,将资产阶级的虚荣和丑陋刻画得入骨三分。
(2)莫泊桑——关注女性群体,塑造女性形象。莫泊桑的讽刺作品也十分注重对各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但他的人物塑造与马克·吐温有着较大的不同。纵观莫泊桑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如《菲菲小姐》中的乐石儿,《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一个女雇工的故事》中的罗莎,等等。莫泊桑在自己作品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其中女性形象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十分丰富,千人千面,各有特色。从而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黑暗的社会中,那些有着高尚修养的人处于怎样的漩涡中,是怎样的挣扎和受折磨;而人们原本美好的思想和品质又是怎样逐渐被消磨殆尽。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便是莫泊桑塑造出的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拜金女性形象,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市民形象。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势利、贪婪,时刻幻想挤进上流社会,一切都以金钱为转移。小说中,莫泊桑还用大量的笔墨对菲利普太太的刻薄和泼辣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通过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莫泊桑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拜金主义风气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所以说,莫泊桑利用自己塑造的大量女性形象,对这个黑暗的社会进行着讽刺。
小结
总之,马克·吐温和莫泊桑的讽刺艺术都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思索,因此内涵丰富,深沉生动。在讽刺艺术上,二者又各具特色,所以,两人的作品才会成为美国自由竞争时代和法国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真实写照,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孙卫红:《从民族主义到后殖民主义——马克·吐温方言幽默艺术简论》,《河北学刊》,2010年第6期。
[2] 黄晓丹:《马克·吐温与契诃夫短篇小说幽默讽刺艺术之比较》,《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 黄立安:《品味那隐藏在笑声背后的世间沧桑——浅析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时代文学》,2009年第6期。
[4] 陈凯:《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5期。
[5] 张晋军:《冷峭地审视人性之丑——论张天翼讽刺小说创作中对莫泊桑影响的接受与化用》,《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 侯晓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莫泊桑的讽刺幽默》,《世界家苑》,2012年第10期。
[7] 阮航:《客观真实的描写意味深长的讽刺——读莫泊桑的〈珠宝〉》,《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8] 陈志静:《浅谈马克·吐温与美国幽默文学》,《时代文学》,2011年第23期。
[9] 郑克鲁:《外国文学简明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金香顺,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讲师)
关键词:马克·吐温 莫泊桑 讽刺风格
引言
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讽刺风格特色鲜明,带有明显的幽默特色,又具有哀怨的特征,是“含泪的笑”。而19世纪后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也是一位讽刺大师,他关心底层人民,其作品总是立足现实,取材平凡生活,却能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二人的讽刺风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一 马克·吐温与莫泊桑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
马克·吐温与莫泊桑的讽刺风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都十分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人们的疾苦,讽刺立足现实,针砭时弊。
1 马克·吐温——幽默与讽刺合二为一,针砭现实。从马克·吐温的作品之中,大家往往会感受到幽默和讽刺合二为一的新奇体验,在享受到愉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作家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和有力抨击。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资产阶级的各种问题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暴露无疑。而处于这个特殊的时期,马克·吐温也开始冷静地打量这个社会,并运用手中的笔,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写进自己的诸多作品中,并进行无情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例如,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便是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批判力作。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取材当时的种族歧视和压迫现实,塑造出白人男孩哈克和黑奴吉姆两个血肉丰满的角色。白人男孩哈克心地单纯、充满着正义感,追求独立和自由,而身为黑奴的吉姆感情真挚,勇敢善良,勇于奉献,且不甘心命运的安排。马克·吐温通过塑哈克这个善良的白人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并对当时实际存在的种族歧视表示不满并予以讽刺。
2 莫泊桑——作品取材现实,内容深刻。莫泊桑也是一位立足现实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甚至大多描写的都是平凡生活中一个极其平常、但却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莫泊桑的很多作品篇幅都不长,但通过作家的艺术创作,反映出的思想却十分深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莫泊桑很擅长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幅生动传神的社会风俗画。例如,在短篇小说《遗产》中,莫泊桑写道,为了生一个孩子来继承大笔的遗产,女人的父亲和丈夫竟然都默许她与人别人私通。这也是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真实写照。而在另一篇小说里,当一个公务员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妻子在靠出卖色相来获得珠宝的时候,刚开始他十分恼怒,但后来在金钱与名声之间,他屈服了。最终,他选择了金钱,虽然心里觉得有一点无耻,但他还是沾沾自喜,觉得很划算,因为自己变成了有钱人。莫泊桑的许多作品中都对当时的黑暗、丑恶社会进行描写和讽刺,反映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纷纷迷失自我,一个接一个地成为金钱的奴隶。
所以说,从写实的角度出发,马克·吐温与莫泊桑的讽刺艺术是较为相似的,均是出于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索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对现实的鞭挞和讽刺。
二 马克·吐温与莫泊桑讽刺风格的不同特征分析
1 悲喜各有侧重
(1) 马克·吐温讽刺艺术中的喜剧因素更多一些,是一种“含泪的笑”,是笑中含泪的黑色幽默。鲁迅先生曾经评价马克·吐温的小说是“含着哀怨而在嬉笑”,这种“含泪的笑”在马克·吐温的晚期作品中尤为突出。例如,在《狗的自述》这篇小说中,马克·吐温从一只狗的视角出发,运用幽默的语调,细细地讲述着自己悲惨的一生。而在小说中,一条狗的高尚和忠诚和人类的忘恩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浓厚。小说的行文十分平静舒缓,语言幽默多变,但是,字里行间,却深深地隐藏着马克·吐温对现实的失望。于是,在幽默的讽刺语言之下,我们还是体会到了浓浓的悲凉意味,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小说中,马克·吐温借一条狗的嘴,讲出了当时美国宗教道德的虚伪和丑陋,更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而在《败坏了赫德来堡的人》中,也满是马克·吐温“含泪的笑”。小说中,马克·吐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既真实又虚幻、既严肃又可笑的小镇风情图。横财天降,赫德莱堡的平静生活彻底改变了,而人们也一个个地撕去面具,恢复虚伪。从人们丑陋的表演中,读者们渐渐地看到,在这个所谓的诚实模范的小镇里,其实到处都隐藏着虚伪和邪恶,到处都是尔虞我诈。然而到了小说结尾的部分,这个肮脏的小镇居然又奇迹般地获得了“诚实模范”的称号,真可谓一个天大的讽刺。《败坏了赫德来堡的人》对美国社会当时十分盛行的拜金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但其中,也体现出马克·吐温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和悲哀。所以,从表面上来看,马克·吐温的语言总是那样幽默,但背后却满是眼泪。马克·吐温便是这样,带着“含泪的笑”揭露着美国社会的各种黑暗现实,讽刺资本主义的腐败,批判金钱的罪恶。马克·吐温的讽刺是尖锐的,揭露是无情的。在他的无情鞭挞的背后,是他想要改变现状,追求完美的良好愿望。
(2) 莫泊桑讽刺艺术中的悲剧因素占了上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莫泊桑讽刺中的悲剧因素较浓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背景对莫泊桑的影响。莫泊桑生活的时代,法国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里,阶级矛盾和斗争分外激烈。莫泊桑亲身参与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革命等事件,而在这期间,他感受到太多的悲哀和痛苦。在国防卫队解散之后,莫泊桑看到了统治阶级外强中干的事实,其爱国之心伤痕累累,并对这个社会和统治阶级都失去了信心。于是,在莫泊桑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他对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各种丑恶行为的描绘和讽刺,如《羊脂球》中的纺织厂主拉马东。而且,因为长期脱离革命斗争,莫泊桑把腐败和黑暗看成了永恒,于是,在他不遗余力地讽刺统治阶级的同时,也流露出黯淡和灰色的情绪。 ②时代思潮对莫泊桑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叔本华和尼采的悲观主义哲学十分流行,而到了下半叶,颓废思潮兴起,莫泊桑也受到较大的影响,悲观主义思想十分严重。而当他看到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后,更是对悲观主义深信不疑。于是,莫泊桑开始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来麻醉自己。但在冷静之后,他又努力进行着文学创作,并在文学作品中,多次进行着深刻的反省和忏悔。
③家庭生活的影响。家庭对莫泊桑的影响极大,也是造成其悲观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族的衰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抑感,而父母的离异更让他的心里蒙上了阴影,进一步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教会学校的学习生活也给年幼的莫泊桑带来很大的打击。所有的经历都使得莫泊桑的悲观主义一步步的形成,并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例如,《堂信,来一大杯!》中描写了“我”这个小孩看到父亲毒打母亲,以及“父亲”不但在外面鬼混还要霸占“儿子”的财产等行径,虽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和讽刺,但也带有十分鲜明的自传特征。
2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各具特色
(1) 马克·吐温——利用漫画式手法来塑造人物。马克·吐温常常利用漫画式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各种新奇的构思下,被讽刺对象的特性被马克·吐温无限的放大,放大到极其夸张的底部,并将其丑陋的一面无限明朗地表现了出来,展示到读者的面前,达到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在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马克·吐温便利用了漫画式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书中的一个人物是资产阶级小市民吉姆·斯迈利,作家对他的描写十分夸张。马克·吐温如此写道,吉姆·斯迈利嗜赌成性,如果看到有人在斗狗,他也一定要过去赌一把;如果有人斗猫,他也要过去赌,甚至是“只有两只鸟落在栅栏上”,他也要和别人“赌一赌哪一只先飞”。更夸张的,“他哪怕是看见一只屎克螂在往什么地方走”,也要和别人“赌一赌它走多大功夫才走得到它要去的地方”,并且,如果有人愿意和他打赌,他就会“跟着那只屎克螂一直到墨西哥去”。在小说中,马克·吐温用了漫画式的手法,简洁却生动地勾画出一个嗜赌如命的赌棍形象。而朴实的语言中,却让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马克·吐温对当时精神空虚、无所作为的美国小市民的讽刺和抨击。而这种极具特色的漫画式手法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例如,《我怎样编辑农业报》和《竞选州长》等,将资产阶级的虚荣和丑陋刻画得入骨三分。
(2)莫泊桑——关注女性群体,塑造女性形象。莫泊桑的讽刺作品也十分注重对各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但他的人物塑造与马克·吐温有着较大的不同。纵观莫泊桑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如《菲菲小姐》中的乐石儿,《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一个女雇工的故事》中的罗莎,等等。莫泊桑在自己作品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其中女性形象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十分丰富,千人千面,各有特色。从而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黑暗的社会中,那些有着高尚修养的人处于怎样的漩涡中,是怎样的挣扎和受折磨;而人们原本美好的思想和品质又是怎样逐渐被消磨殆尽。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便是莫泊桑塑造出的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拜金女性形象,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市民形象。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势利、贪婪,时刻幻想挤进上流社会,一切都以金钱为转移。小说中,莫泊桑还用大量的笔墨对菲利普太太的刻薄和泼辣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通过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莫泊桑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拜金主义风气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所以说,莫泊桑利用自己塑造的大量女性形象,对这个黑暗的社会进行着讽刺。
小结
总之,马克·吐温和莫泊桑的讽刺艺术都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思索,因此内涵丰富,深沉生动。在讽刺艺术上,二者又各具特色,所以,两人的作品才会成为美国自由竞争时代和法国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真实写照,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孙卫红:《从民族主义到后殖民主义——马克·吐温方言幽默艺术简论》,《河北学刊》,2010年第6期。
[2] 黄晓丹:《马克·吐温与契诃夫短篇小说幽默讽刺艺术之比较》,《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 黄立安:《品味那隐藏在笑声背后的世间沧桑——浅析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时代文学》,2009年第6期。
[4] 陈凯:《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5期。
[5] 张晋军:《冷峭地审视人性之丑——论张天翼讽刺小说创作中对莫泊桑影响的接受与化用》,《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 侯晓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莫泊桑的讽刺幽默》,《世界家苑》,2012年第10期。
[7] 阮航:《客观真实的描写意味深长的讽刺——读莫泊桑的〈珠宝〉》,《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8] 陈志静:《浅谈马克·吐温与美国幽默文学》,《时代文学》,2011年第23期。
[9] 郑克鲁:《外国文学简明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金香顺,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