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精彩生成,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S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阿里山的云雾》这篇文章,脑海中又浮现出当时上课的情景。回想起这节课的点点滴滴都使我感受很深。它不仅让我品尝到了课堂中精彩的滋味,还让我体味到了具有生命活力的和谐之美,更让我感受到了做语文教师的成功喜悦。我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品读孕育生命之花
  《阿里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语言优美,适合朗读。于是我在预设构想时决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有目的地认真、反复去读。自由读时要求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解决;同桌互读时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小组合作读时要求推选出本组课文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示范感情朗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阿里山云雾的奇特之美,在读中触动学生的情思,激发他们表达情感的欲望,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俗话说:“读可以生情,读可以品味,读可以悟情。”在课堂中我看到学生深情地朗读,听到他们朗朗的读书声,我暗自窃喜。正是这种生成性资源,构建了具有和谐之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我看到,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激活,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情去读,以情促读,细细品味,进而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作者的情感内涵,“生命之花”自然孕育其中。
  二、质疑生成生命之花
  之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已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时应不失时机让学生质疑。以前我在课堂质疑时,只要求学生想,想好了说,从不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而这次让学生质疑,我意外地加上了一个新的要求,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用笔写下来。没想到这一举动让质疑发生了质的变化。几分钟之后,学生们的精彩发问让我感到意外:“阿里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阿里山的云雾?”“为什么作者把阿里山的云雾写得如此美妙传神?”“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一种思想感情?”……这些问题让我始料不及,因为它已深入涉及课文的主题,涉及到文章所要真正表达的内涵。看到那一张张充满智慧和活力的笑脸,我相信我成功了。看来今后备课不仅要有弹性,更主要的是预设要充分有效,尽可能给学生充分的质疑时间,把疑问写下来。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想边写,边写边思,边思边悟的好习惯,相信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会在你的语文课堂中喷涌而出,此时“生命之花”自然会绽放。
  三、讨论催发生命之花
  精彩的质疑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我决定抓住生成,给孩子们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一次自主研讨的机会。于是我趁势把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后写在了黑板上,大胆放手,让他们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己来解决这些疑问。这种做法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在小组讨论中,他们个个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独特的感悟在言语的交锋中不断提升,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逐渐走向深入。看到这样的场面,让我想到了学生们不仅是在获得书本知识,更主要的是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这个广阔、丰富的语文学习乐园中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阅读、他们质疑、他们吸收、他们提炼、他们感悟,是学生逐渐用自己的独特的感受领悟了阿里山云雾的独特美。精心预设,捕捉生成,深入探究,精彩不仅会随之而来,还催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
  四、交流成就生命之花
  经历了质疑讨论和探究的精彩,使得阿里山的云雾像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在交流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深情感悟倾吐出来。有的学生说:“阿里山的云雾美得好似人间仙境!”有的学生说:“课文从两个方面来描写阿里山的云雾,有风时的云雾有飘逸之美,无风时的云雾有静态之美。”还有的学生说:“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让我们也能亲自领略阿里山云雾的奇特之美。”更有甚者说:“我们为祖国母亲能有这样漂亮的儿女感到高兴和自豪。”他们的发言情真意切,他们的感悟朴实真挚。在激烈的交流中,我发现情在学生的胸中澎湃,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意已在学生的脑中翻涌,像平静的湖中泛起层层微波。表达的潜能正被唤醒,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让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壮美,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悟,体现出由衷地赞美和自豪。这样的交流让课堂活力四射,让学生个性飞扬。学生胸中的激情被点燃,情感得到升华,课堂绽放出了绚丽的生命之花。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精心预设,精彩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亮点,它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评价文章的标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有真情”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只有用灵性浇注、用智慧创作、用真情凝聚的文章,才能成为好的文章。好的文章余味无穷,让读者拍案叫绝;好的文章洋溢真情,让读者与作者同喜同悲。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怎样才能达到“有境界”?唯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有了情,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涌动起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特殊。总统亲自主持,就更特殊了。这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塞特凯达斯瀑布,探寻原因。  二、昔今对比,共鸣震撼  1.出示描写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主要文字: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2.指名读。  3.引导学生读出画面。  师:会写作的人往往会把看到的画面变成文
文学家茅盾曾经说过:“摹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也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贫乏,所以在学习语言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心理学家认为,模仿对于儿童,就像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如果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那就是仿写,仿写的心理基础就是模仿。  仿写,就是依照范文的写法、顺序、手法、结构等去遣词造句,写段谋篇。范文,一方面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
《牛郎织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民间故事,这篇课文文字浅白,但情节曲折动人,主题意蕴深远。这样的文本,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体现人文的光芒?如何引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感悟真情的同时避免落入情爱的陷阱?经过深思,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以文本解读为“抓手”,引领学生关注课文的一字一词,感受人物的一颦一笑,体会情感的一点一滴,并以此为基点来突破文本的限制,让学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身边处境困难和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与情感。  2.通过“我与聋哑儿童手拉手”、“为汶川受灾民众写祝福卡”等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不幸人的思想。    活动过程:     活动一——爱的呼唤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5月19日-5月21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2.过渡(看PPT):为表达全
我们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是青岛版的新课标实验教材,这套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师生都非常喜欢这种教材,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可避免地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如何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启动思维,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呢?我认为,教师能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在作文教学中,我虽然经常强调要选择生动细节,描写具体、细致,可大部分学生总是写得平平淡淡、平铺直叙,即使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也缺少细节描写,这是为什么呢?稍作分析就可发现,这与学生缺少细致观察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就是作文指导的重要任务。  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一节活动作文课,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品尝细致观察所带来的乐趣
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播下思想、行为的种子,便会有良好品德的收获。《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正如同一颗种子,通过激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认识、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紧扣课程性质、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关注并牵手儿童现实生
队列和队形练习是发展体能的活动与内容,是指全体学生按照统一的口令,在一定的队形中进行各种简单的协同一致的动作,以及在原地或行进中所做的各种队形和图形的变化。在教学中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统一、单调,再加上队列队形的练习内容枯燥乏味,使得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游戏教学法  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活
一直以来,读写结合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思想,一种范式,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因而备受语文教师的青睐。笔者以为,读写结合可以归纳为以下模式:  一、迁移型——它山之石,仿中有创  学习了《小镇的早晨》、《天安门广场》等文章,其清新、鲜明的语言特色和清晰、独特的结构特点自然成了读写结合的连接点。以《小镇的早晨》为例:在教学中,讲清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后,引领学生明了这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