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向看:发展成效显著
总量迅速扩大
2003年以来,凉山州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台阶,GDP相继突破500亿、600亿、700亿、1000亿,实现总量连续三年跨千亿,跻身四川省经济总量第一方阵。2013年达到1214.4亿元,比2003年翻了5.9番。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03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打造攀西战略性资源开发基地、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双提升”战略和“工业强州”战略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凉山州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凉山州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32.3∶30.3∶37.4调整为2013年的19.2∶52.9∶27.9,二产业比重上升22.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上升15.4个百分点。
凉山州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结构比例,而且结构类型也发生了急剧变化。首先在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结构类型由“三、一、二”型转为“二、三、一”型,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占比过高的格局;其次是在2008年,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最后是2007年开始工业增加值比重以平均每年2.2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攀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这表明凉山州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模式进一步转变,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由工业化初始阶段跨进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各产业持续发展
一产业平稳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凉山州是一个农业大州,农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长期占据着显著的地位。2013年凉山州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66.63亿元增加到233.89亿元,年均增速为5.4%,比GDP增速低9.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也由2003年的32.3%降到19.2%,下降了13.1个百分点;年均贡献率为8.0%,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
二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凉山州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等重大机遇,强力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投资增势强劲。2013年凉山州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62.58亿元增加到642.21亿元,年均增速为23.7%,比GDP增速高9.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也由2003年的30.3%升到52.9%,上升了22.6个百分点;年均贡献率为75.6%,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1.0个百分点,是拉动凉山州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产业发展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由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凉山州第三产业增速相对减缓。2013年凉山州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77.03亿元增加到338.31亿元,年均增速为10.6%,比GDP增速低3.9百分点;占GDP比重也由2003年的37.4降到27.9%,下降了9.5个百分点;年均贡献率为16.4%,年均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凉山州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缺乏较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支撑,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县域经济竞相发展
在统筹区域发展上,凉山州坚持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州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放大西昌经济圈、“两会”增长极的辐射作用,提升安宁河谷和“三江”开发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核、一极、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安宁河流域经济加快发展。2013年,安宁河流域五县一市实现GDP879.61亿元,比2003年净增735.48亿元,翻了6.1番;占凉山州的72.4%,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0%,比凉山州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对凉山州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82.2%,年均拉动GDP增长11.9个百分点。
彝区藏区经济平稳发展。2013年,彝区藏区十一个县实现GDP334.79亿元,比2003年净增272.68亿元,增长4.4倍;占凉山州的27.6%,比重降低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4%,比凉山州平均增速低2.1个百分点;对凉山州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7.8%,年均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
横向比:追赶势头增强
总量保持四川省第七位
从2009年开始,凉山州GDP总量在四川省的排位一直保持在第7位。其中:一产业保持在4~6位,二产业上升到2011年来的第10位,三产业保持在四川省前5位。
发展速度快于全省
2003年~2013年间凉山GDP增速每年都成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4.5%,比四川省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四川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08年快于四川省4.2个百分点,2010年凉山经济增速达到十年的最高点17.5%。
占四川省的份额逐年提高
凉山州GDP占四川省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3.9%上升到2013年的4.6%,上升0.7个百分点,上升最快的是2011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与四川省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凉山州与四川省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凉山州一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32.3%下降到2013年的19.2%,与四川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1.1个百分点缩小为6.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由30.3%上升到2013年的52.9%,在拉平与四川省平均水平差距的同时反超四川省1.2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由37.4%下降到27.9%,与四川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6个百分点扩大到7.4个百分点。
过去十年,凉山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主导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格局初具规模,为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环境将逐步好转,在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的带动下,凉山州经济进入了战略发展的关键期,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建设、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三个规划”的推进,为凉山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因此,大力实施并强力推进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实现追赶跨越发展目标、全域凉山州同步小康和全域凉山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凉山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凉山州由经济大州向经济强州转变的必经之路。
总量迅速扩大
2003年以来,凉山州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台阶,GDP相继突破500亿、600亿、700亿、1000亿,实现总量连续三年跨千亿,跻身四川省经济总量第一方阵。2013年达到1214.4亿元,比2003年翻了5.9番。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03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打造攀西战略性资源开发基地、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双提升”战略和“工业强州”战略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凉山州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凉山州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32.3∶30.3∶37.4调整为2013年的19.2∶52.9∶27.9,二产业比重上升22.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上升15.4个百分点。
凉山州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结构比例,而且结构类型也发生了急剧变化。首先在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结构类型由“三、一、二”型转为“二、三、一”型,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占比过高的格局;其次是在2008年,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最后是2007年开始工业增加值比重以平均每年2.2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攀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这表明凉山州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模式进一步转变,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由工业化初始阶段跨进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各产业持续发展
一产业平稳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凉山州是一个农业大州,农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长期占据着显著的地位。2013年凉山州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66.63亿元增加到233.89亿元,年均增速为5.4%,比GDP增速低9.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也由2003年的32.3%降到19.2%,下降了13.1个百分点;年均贡献率为8.0%,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
二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凉山州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等重大机遇,强力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投资增势强劲。2013年凉山州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62.58亿元增加到642.21亿元,年均增速为23.7%,比GDP增速高9.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也由2003年的30.3%升到52.9%,上升了22.6个百分点;年均贡献率为75.6%,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1.0个百分点,是拉动凉山州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产业发展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由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凉山州第三产业增速相对减缓。2013年凉山州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77.03亿元增加到338.31亿元,年均增速为10.6%,比GDP增速低3.9百分点;占GDP比重也由2003年的37.4降到27.9%,下降了9.5个百分点;年均贡献率为16.4%,年均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凉山州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缺乏较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支撑,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县域经济竞相发展
在统筹区域发展上,凉山州坚持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州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放大西昌经济圈、“两会”增长极的辐射作用,提升安宁河谷和“三江”开发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核、一极、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安宁河流域经济加快发展。2013年,安宁河流域五县一市实现GDP879.61亿元,比2003年净增735.48亿元,翻了6.1番;占凉山州的72.4%,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0%,比凉山州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对凉山州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82.2%,年均拉动GDP增长11.9个百分点。
彝区藏区经济平稳发展。2013年,彝区藏区十一个县实现GDP334.79亿元,比2003年净增272.68亿元,增长4.4倍;占凉山州的27.6%,比重降低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4%,比凉山州平均增速低2.1个百分点;对凉山州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7.8%,年均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
横向比:追赶势头增强
总量保持四川省第七位
从2009年开始,凉山州GDP总量在四川省的排位一直保持在第7位。其中:一产业保持在4~6位,二产业上升到2011年来的第10位,三产业保持在四川省前5位。
发展速度快于全省
2003年~2013年间凉山GDP增速每年都成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4.5%,比四川省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四川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08年快于四川省4.2个百分点,2010年凉山经济增速达到十年的最高点17.5%。
占四川省的份额逐年提高
凉山州GDP占四川省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3.9%上升到2013年的4.6%,上升0.7个百分点,上升最快的是2011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与四川省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凉山州与四川省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凉山州一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32.3%下降到2013年的19.2%,与四川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1.1个百分点缩小为6.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由30.3%上升到2013年的52.9%,在拉平与四川省平均水平差距的同时反超四川省1.2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由37.4%下降到27.9%,与四川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6个百分点扩大到7.4个百分点。
过去十年,凉山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主导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格局初具规模,为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环境将逐步好转,在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的带动下,凉山州经济进入了战略发展的关键期,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建设、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三个规划”的推进,为凉山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因此,大力实施并强力推进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实现追赶跨越发展目标、全域凉山州同步小康和全域凉山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凉山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凉山州由经济大州向经济强州转变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