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筝有着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进入专业化发展,自70年代起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如今,已成为了一门有着较高发展水平的艺术学科,但在部分教学领域(如特殊音乐教育领域)并未涉及。在特殊音乐教育领域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帮助特殊群体,也为古筝音乐功能领域的拓宽提供理论依据。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国际使用“自闭症障碍谱系”作为统一名称,简称“ASD”),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展障碍,多源于儿童早期。表现在社交、情绪、语言、运动、行为、感觉、思考认知等单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发展异常,以社交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为其三大核心缺陷。作为我国最大的精神类残疾群体,其治疗尚无特效药,教育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学、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等是近年来国内使用较多的几种干预方法①。其中,音乐疗法更多的是让儿童操作较简易的打击乐器(如沙锤、铃鼓等),钢琴等键盘乐器较多作为伴奏乐器仅供儿童聆听,对自闭症儿童乐器演奏的教学法研究实为空白。目前对其研究仅局限于对个案进行描述,对团体研究的被试数量、研究时间、研究方式的科学性、系统性还有待提高。
古筝对自闭症的特殊音乐教育应顺应自闭症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培养一技之长②,通过使用个性化的古筝教学法,有意识地培养自闭症儿童乐器演奏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同时用音乐来达到提高自闭症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非音乐目的,涵育儿童内心幸福感。
一、选择古筝作为自闭症教育手段的依据
(一)乐器特性
首先,古筝整体音色纯正中庸,不燥不闷。具体来说,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中音区音色柔美纯净;低音区音色低沉厚实。同时古筝整体音量居中,对听觉敏感的自闭症儿童不具有刺激性。据教学观察,80%的自闭症儿童对古筝的声音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和喜爱,20%的自闭症儿童虽没有明显表现出兴趣,但并不排斥。约25%的自闭症儿童有明确的语言表示具体喜欢某个音区的声音或能形容出古筝的声音。其次,古筝为弹拨乐器,其拨弦的弹奏方式使手指与琴弦之间由于手指发力而产生相互的阻力,这种触觉上的直接挤压感满足了自闭症儿童感觉方面的需求,从而使其情绪得到满足和舒展。再次,古筝的发声原理大体为:手指拨弹琴弦引发琴弦的振动,琴弦的振动通过琴码传导到面板及木制共鸣箱,共鸣箱内引起的空气及板体的振动使声音扩大,最后声音从底板的音孔传出。许多自闭症儿童通过一手拨弦——看到琴弦的振动——另一手触摸共鸣箱感受到振动——最后听到声音,几乎能直接感受到整个发声过程。他们很多时候在聚精会神的体验这个物理过程,因此能对这件乐器产生极大的兴趣。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国际使用“自闭症障碍谱系”作为统一名称,简称“ASD”),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展障碍,多源于儿童早期。表现在社交、情绪、语言、运动、行为、感觉、思考认知等单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发展异常,以社交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为其三大核心缺陷。作为我国最大的精神类残疾群体,其治疗尚无特效药,教育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学、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等是近年来国内使用较多的几种干预方法①。其中,音乐疗法更多的是让儿童操作较简易的打击乐器(如沙锤、铃鼓等),钢琴等键盘乐器较多作为伴奏乐器仅供儿童聆听,对自闭症儿童乐器演奏的教学法研究实为空白。目前对其研究仅局限于对个案进行描述,对团体研究的被试数量、研究时间、研究方式的科学性、系统性还有待提高。
古筝对自闭症的特殊音乐教育应顺应自闭症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培养一技之长②,通过使用个性化的古筝教学法,有意识地培养自闭症儿童乐器演奏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同时用音乐来达到提高自闭症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非音乐目的,涵育儿童内心幸福感。
一、选择古筝作为自闭症教育手段的依据
(一)乐器特性
首先,古筝整体音色纯正中庸,不燥不闷。具体来说,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中音区音色柔美纯净;低音区音色低沉厚实。同时古筝整体音量居中,对听觉敏感的自闭症儿童不具有刺激性。据教学观察,80%的自闭症儿童对古筝的声音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和喜爱,20%的自闭症儿童虽没有明显表现出兴趣,但并不排斥。约25%的自闭症儿童有明确的语言表示具体喜欢某个音区的声音或能形容出古筝的声音。其次,古筝为弹拨乐器,其拨弦的弹奏方式使手指与琴弦之间由于手指发力而产生相互的阻力,这种触觉上的直接挤压感满足了自闭症儿童感觉方面的需求,从而使其情绪得到满足和舒展。再次,古筝的发声原理大体为:手指拨弹琴弦引发琴弦的振动,琴弦的振动通过琴码传导到面板及木制共鸣箱,共鸣箱内引起的空气及板体的振动使声音扩大,最后声音从底板的音孔传出。许多自闭症儿童通过一手拨弦——看到琴弦的振动——另一手触摸共鸣箱感受到振动——最后听到声音,几乎能直接感受到整个发声过程。他们很多时候在聚精会神的体验这个物理过程,因此能对这件乐器产生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