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印象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ng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圣敦煌的活动又开始了,安排的路线是从丝绸之路重镇吐鲁番开始,然后到库尔勒、库车、克孜尔石窟,最后是喀什。在新疆让人看一眼就不能忘怀的地方很多,而被誉为“古丝路明珠”的克孜尔千佛洞更是如此。它背负明屋达格山的苍峻,屹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一片大戈壁的悬崖上。
  克孜尔千佛洞是古龟兹国最大的一处石窟寺群,其开凿时间比闻名遐迩的敦煌石窟还早,大约始凿于东汉并相继营造到北宋,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这些精美的建筑遗迹在历史的风涛中虽饱受自然剥蚀与人为破坏,可迄今仍保留了236個洞窟、1万余平方米的壁画和若干塑像的残躯及寺塔的颓垣。
  佛教虽于公元前4世纪因古印度净饭王子释迦牟尼的一次顿悟而肇始,并于公元4世纪传入我国内地,但早在公元3世纪已在我国西域开始流行。它的教义,特别是它普救众生、超渡亡灵的宗旨,与当时龟兹人纪念英灵的选择不谋而合。新国王在战后重建龟兹的同时,集中了全国能工巧匠,命他们在战斗最惨烈的木扎特河谷北岸开穴凿窟、琢塑雕像、广绘壁画,将英烈和他们世俗的生平融入宗教故事,以志纪念。由于壁画与雕塑的原型是活生生的人,因此,站在这些佛像面前你绝对没有那种诚惶诚恐的压迫感。这是真正的龟兹风格:人物或健朗丰满,或秀丽端庄,洋溢着温煦可掬的人情味,与其后开凿于北魏的云岗石窟中那种远离尘世、脱尽人间烟火的思辨神灵迥然有异。面对这样的佛像,你不会跪倒在地自悲自弃,而只会产生对美、对正义与崇高的向往,甚至情不自禁想伸手去摸摸那孔武有力的手臂和线条流畅的衣褶。
  在克孜尔千佛洞中还有众多的伎乐飞天和龟兹舞者的形象。舞者多是体态轻盈的少女,紧身薄衫,上身半露。她们或腾空而起御风而行,或足尖着地婀娜旋转,舞姿优美,柔若无骨。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释迦牟尼像占据主要位置,石窟的四壁、顶部都绘有大小不一、动作各异的佛像,特别是礼佛、讲经的中心柱形窟内四壁、券顶均画有佛像,坐佛像则绘于说法图及菱格画中。这些佛像可能绘制于不同时代,因此画技不拘一格,手法亦殊。
  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技法多以“屈铁盘丝”的线条、凹凸晕染法和色彩的绚丽体现画师对所绘形象的理解和创作意图。不少壁画运用凹凸晕染法,明暗交辉,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石窟的建筑因地质条件、实用功能不同而产生了多种型制,有用于礼佛的中心柱窟,有供僧人讲经的方形窟和日常生活用的地僧房窟、异形窟。中心柱窟是融印度券顶、波斯穹窿顶、中国中原平棋顶和套斗顶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群,反映出不同时期龟兹佛教建筑艺术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就实用功能而言,克孜尔石窟建筑从中期以后打破了单独洞窟的格局,出现了若干洞窟有机连在一起的组合型洞窟。如在每一个整体中,以中心柱窟为主,配建方形窟和僧房窟,礼佛、讲经、生活都很方便。
  在长达五六百年间,克孜尔石窟艺术伴随龟兹佛教而兴衰,是中西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体。在这里,人们既能看到中国中原文化的影响,又能感受到古代印度、希腊、罗马文化的浸染。石窟中犍陀罗艺术风格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产物。各种文化在龟兹有机整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从而使龟兹文化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