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困境;对策;
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A)—0028—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训练的主要阵地。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厌烦写作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阅读量少,词语贫乏,表达不到位。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随着学生课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整天沉浸在课本上、课堂里、题海中,很少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再加上部分中学生看电视剧多,打游戏机、上网聊天多,平时读书看报少,看文学名著就更少。因此,平时缺少积累词语的习惯,导致学生知识贫乏,书面表达不出来,白话连篇、词不达意。
2. 缺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事物的观察缺乏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造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但现在的中学生其生活的方程式是:“吃饭-学习-睡觉”三点一线,非常平淡,再加上学生本身很少积极地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因此学生习作时总写不出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内容,往往捏造与臆造出缺乏生命的习作。
3. 写作兴趣不浓,望文生畏。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很少尝到成功的喜悦,加上老师鼓励少、批评多等原因使得学生对作文有害怕心理,只能仰视作文,却不能享受作文实践,久而久之,对作文的反感情绪也就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写出好作品也就很难了。
4. 习作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导致作文时方法欠佳。学生基本的词汇、句式、语法、修辞等知识是少之又少,因而一接到作文题就不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管作文切合题目与否。这样作文,不是错字满篇,就是语句不通,更不要谈什么立意谋篇、写作方法和技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读对写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平行发展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他们的文章往往也写得很精彩。读书少的人肯定不会写出好文章。中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和创造”。积累,是对作文材料的积累,包括生活经历积累,知识技能和语言积累,而知识技能和语言积累就要借助阅读了。通过阅读学生学到了文章写作的规律以及各种写作技巧,积累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模仿借鉴,把别人佳作的技巧、语言、思路、手法、典型实例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从而完成文章写作。当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摆脱模仿借鉴的拐杖,独立地进行创作。
2.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心理。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培养学生边读边动笔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做好记录再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别人解决,这比单纯地靠教师“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
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创作,培养创作的兴趣,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其次要因人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分类指导。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发表,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一个小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习作素材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有一些学生写起作文来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生编硬套。究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思考。鲁迅说:“要创作,第一必须观察。”只有储备丰富的材料,写文章才能挥洒自如。生活中处处有素材,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就一定会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A)—0028—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训练的主要阵地。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厌烦写作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阅读量少,词语贫乏,表达不到位。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随着学生课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整天沉浸在课本上、课堂里、题海中,很少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再加上部分中学生看电视剧多,打游戏机、上网聊天多,平时读书看报少,看文学名著就更少。因此,平时缺少积累词语的习惯,导致学生知识贫乏,书面表达不出来,白话连篇、词不达意。
2. 缺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事物的观察缺乏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造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但现在的中学生其生活的方程式是:“吃饭-学习-睡觉”三点一线,非常平淡,再加上学生本身很少积极地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因此学生习作时总写不出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内容,往往捏造与臆造出缺乏生命的习作。
3. 写作兴趣不浓,望文生畏。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很少尝到成功的喜悦,加上老师鼓励少、批评多等原因使得学生对作文有害怕心理,只能仰视作文,却不能享受作文实践,久而久之,对作文的反感情绪也就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写出好作品也就很难了。
4. 习作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导致作文时方法欠佳。学生基本的词汇、句式、语法、修辞等知识是少之又少,因而一接到作文题就不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管作文切合题目与否。这样作文,不是错字满篇,就是语句不通,更不要谈什么立意谋篇、写作方法和技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读对写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平行发展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他们的文章往往也写得很精彩。读书少的人肯定不会写出好文章。中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和创造”。积累,是对作文材料的积累,包括生活经历积累,知识技能和语言积累,而知识技能和语言积累就要借助阅读了。通过阅读学生学到了文章写作的规律以及各种写作技巧,积累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模仿借鉴,把别人佳作的技巧、语言、思路、手法、典型实例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从而完成文章写作。当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摆脱模仿借鉴的拐杖,独立地进行创作。
2.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心理。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培养学生边读边动笔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做好记录再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别人解决,这比单纯地靠教师“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
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创作,培养创作的兴趣,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其次要因人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分类指导。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发表,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一个小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习作素材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有一些学生写起作文来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生编硬套。究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思考。鲁迅说:“要创作,第一必须观察。”只有储备丰富的材料,写文章才能挥洒自如。生活中处处有素材,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就一定会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