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借书的黄生”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生借书说》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一篇论说文章,文中讲述了一位好学青年向袁枚借书,袁枚借此机会发表议论,勉励青年人刻苦读书、奋发图强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很适合中学生作为范文学习。但在我们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黄生的讲解却存在误读,以至于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黄生借书说》开篇称:“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一般老师讲解时,都译为“一个名黄允修的年轻人来借书”,众多教学参考书对黄生的解释,也说“‘黄生’名允修”,这种解释方法有误。古人一般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起名,等到成年后,他人为尊重起见,便不直呼其名了,师长要根据他的名、性格、家庭等再取一个名以供他人称呼,这就是字。除名、字外,还有号,号往往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取的别名,也有他人为尊敬起见而共同认可尊称的,如随园主人即是袁枚的号,别人称自己号也是尊重之意。中国古代一般称呼别人要称字或号,而不直接称名,即便是年长者对晚辈也是如此,这是对对方最起码的尊重。袁枚作为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不可能连此最起码的规则都不遵守,对这位好学的青年直呼其名。因此,将黄生讲解为“名黄允修”违背了古代对他人尊重的起码常识,是不正确的。那么,黄生又该如何解读呢?
  实际上,向袁枚借书的黄生,本名黄之纪(生卒年不确定),字允修,又字星岩,上元(今江苏南京)人。自幼立志读书,但因家境贫寒无力买书,常借书于人。袁枚寓居随园(在今南京)时,家富藏书,黄之纪常来借书,因此,才有这篇《黄生借书说》之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黄之纪寓袁枚家,为其抄书,成为袁枚的助手。袁枚对这位后进青年十分欣赏,称“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不徇于今,其于古可仰而冀也。又虞其家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赠黄生序》,《袁枚全集》(二)卷十],对黄之纪的求学给予了大力支持。黄之纪住在袁枚家时,有些人看不起他,黄之纪为此作《题松树》一诗,有云“寄人篱下因春好,听我风声在老来”[《随园诗话》,《袁枚全集》(三)卷八],意思就是不要轻视他现在贫穷,要看到他将来的远大前途。黄之纪在袁枚家住了六年多,离开时依依不舍,作诗云:“小住蓬莱已六年,华堂拜别意怆然。花经晓雨含红泪,云出空山到远天。尽把借书归邺架,旋装行李送江船。不堪回首长行地,一片樱台隔暮烟。”[《将作楚行留别随园夫子》,《袁枚全集(六)·续同人集》]后来,他回忆在袁枚家的生活,又作诗云:“曾住名园六载余,别来容易想当初。书存更有何人借?楼在应无别客居……”[《在楚中忆随园》,《袁枚全集(六)·续同人集》]可见,借书之事给黄之纪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黄之纪也不辜负袁枚的厚望,经过多年的努力,果然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和学者。清代著名学者王昶对黄之纪的诗十分欣赏,记录了他许多优美的诗句,如:“塔耸始知山有寺,鸟喧方觉树藏巢”;“灶马方随司命至,土牛先傍县官回”;“斜竹拂搪风力劲,明流当槛月光重”;“好花每喜衔杯赏,明月还思灭烛看”;“身壮喜无经日病,家贫只备隔宵粮”;等等。(《观海诗传》卷十九)他一生勤于著述,著有《抑未录》四卷,《古诗刊误》十卷,《编录堂诗钞》三卷,《编录堂文钞》三卷,《河工摘录》十八卷。
  尊重他人是我国古代传统美德,对他人不直呼其名,而代之以字或号,就是尊重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明这一点,让学生了解古人的习惯,以增长他们的古文化常识。因为我们现在人一般只有名而没有字,若将“黄生允修”译为“叫黄允修的青年”,很容易给学生以错觉,以为古人同我们现在一样也是对他人直接称名,那就是对古代文化的误解,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纠正的。
其他文献
最早接触《北京档案》是1994年,感觉不错.而真正给我深刻的印象却是1996年改为月刊的时候.几年来,《北京档案》成了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编者按  什么样的教师是名师?名师是如何成长的?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上,多位名师介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本期,我们呈现北京市八一学校王建稳老师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孙京红老师的成长感悟。  因为热爱生活,所以热爱语文;因为喜欢学生,所以喜欢生命课堂;因为钟情教育,所以幸福地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从教32年,一路走来,天光云影,风景无数。几张底片记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量词是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系一些语种的特有词类,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个性,普遍运用量词已成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量词是汉语中运用比较灵活的一类词,其中又以物量词
摘要:认为艺术的起源是多元的,是人的意识对于外界刺激的反映之一。中国戏曲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戏剧一样,起源于有代言体因素的艺术。成熟的戏曲有着完整的代言体形式和情节。陕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并在周秦汉唐时代居于领先地位。明末清初出现的秦腔是各地板腔体戏曲的共祖。  关键词:戏曲;起源;陕西;代言体;情节;秦腔  中图分类号:J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戏曲艺术来源于歌舞艺术,直到现
笔者根据多年以来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结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解,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做相关阐述,以期帮助广大青年教师理清思路、树立信心
期刊
2004年12月18日晚,在法国西南部的马迪兰小村庄,一位名叫让﹣吕克·约苏亚特﹣韦尔热斯(Jean﹣Luc Josuat﹣Vergès)的男子在一个废弃蘑菇农场的地道里迷了路.48岁的韦尔热斯是当地一
期刊
京源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真善美品格,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生活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中小幼一体优势,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和校本再造,逐步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