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ewmy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根本。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学。对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数学的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设置一些新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或是富有探索性的悬念;或是一些数学故事、趣味数学;或自编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小知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理智和情绪处于启动状态。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应用题“租船”时:21位小朋友要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才够呢?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知道了什么条件?还要解决什么问题?创设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感觉是在为自己解决问题。经过充分讨论,最后得出两种答案:5条和6条。学生发生争执,坚持需要6条船的孩子义正词严地说道:“5条船只能坐20人,多出的那个人难道要把他扔到水里去吗?”这样的叙述不禁让人莞尔,但也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问题来自生活实际,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既理解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又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数学课本的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数学教学不只是单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多读能提高理解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逐步独立获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
  1.设计提纲,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及阅读时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圆的画法”前,教师的导语:你会利用手中的物品画圆吗?还有其他方法吗?怎么画圆呢?请大家自己看书P96。然后出示思考题:①画圆的工具是什么?②圆心的位置是由圆规的哪只脚决定的?圆的大小呢?③画圆时还要注意些什么?这样,有了具体的阅读目标,学生在阅读时思维更集中,也能更迅速地发现问题,阅读效率更高。
  2.分类指导,让学生善读
  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阅读数学教材也只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读不出要点,发现不了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即“重读”、“精读”、“巧读”。如中年级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几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正确地解答出来。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精读应用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如:六年级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中学生近视率49%,这句话省略了中学生总人数,教学时应该补全读,让学生理解谁与谁比。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3.巧设疑问,让学生会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时,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设问:画圆时,圆规的哪只脚固定不动?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圆大小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圆较小?圆规旋转时应注意什么?最后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反复进行这种读练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善思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善问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3.手脑并用的习惯
  看一本小说时,可进行跳跃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课本编写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可运用动笔圈画、动手操作、动笔演练等手段,加强自我阅读理解,做到心中有数,如重点词用“▲”,公式用“?摇 ?摇”,中心句用“……”表示等,如学生最容易错的“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星期六,晨晨做作业用了五分之四小时,比体育锻炼少用了六分之一小时,晨晨在星期六用多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学生总是搞不清楚求体育锻炼时间应该用加法,还是减法。这时就引导学生用符号阅读,把“比”圈起来,在“做作业”“体育锻炼”下面划上“—”,通过圈和画让学生明确题目中是“做作业”和“体育锻炼”比,比的结果是体育锻炼时间多,做作业时间少,求“少”的做作业时间就用减法计算。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要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使学生重视数学阅读,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滋润,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 写作是通过一系列文字和语言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是一种自己关于世界的认知与看法。写作的灵感大多来源于人们在生活中切切实实经历过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感而发。在初中教学课堂上,老师都会强调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写作中,只有这种带有真情实感的写作才更生动,更打动人心。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随机写作 教学策略  一、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写作是一项相当费心力的活动,单有写作的资料是远远
一、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谈作文教学中词句的积累  新课标提出低年级写话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就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新闻记者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也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同时达到一定的词语积累水平。而到了中年级要把词语的积累拓展开来,不能仅局限于单一地背诵。要放飞学生,使词句的积累和作文联系起来。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仍让我困惑:学生日积月累在头脑中“积攒”了一定
摘 要: 新课改呼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可初中学生在提高作文水平时面临许多困难。学生表达能力差,也就是随机写作能力差,出现胆怯心理,不能写出有力的文章,学生即兴说话的积极性不高,即兴写作能力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随机写作 教学研究  新课改呼吁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可初中学生在提高作文水平时面临许多困难。学生表达能力差,也就是随机写作能力差,出现胆怯心理,不能写出有力的文章。学生即兴说话的积极性不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一言谈”、“满堂灌”的方式,把数学课堂转向大自然,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数学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多样化 教学方式  近年来,通过参与新教材、新课堂的实验研究,经历了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更新、角色的变化、评价方式的变革等一系列的蜕变进程,确实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动态的课堂带来学生的变化,教师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恰当的提问不但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地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一、提出的问题要生活化、趣味化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在这一目标中得到发展,对解决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
摘 要: 数学运算能力是“四大能力”之一,但当前很多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低下,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关键词: 数学运算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 计算训练 运算心理  数学运算能力是“四大能力”之一,不仅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而且是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运算能力低下,平时批改作业或试卷时,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