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相关案例介绍
2002年度ST轻骑(600698)创下了当年股市亏损之最,亏损额34亿元,其主要原因是计提大额坏账准备。2003年沪深两市又有许多公司沿用了此法,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有的计提比例非常高,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甚至100%,比如*ST亿安(52_39%)、*ST环保(63.3 7%)、ST啤酒花(78.86%)、美尔雅(51.98%)、ST长控(319.38%)、ST中燕(284.86%)、ST珠峰(105.29%)、*ST江纸(105.51%)、*ST北科(2650.57%)等,可见运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做法并非哪家公司的独创。
2005年4月1 6日,四川长虹(600839)披露了2004年年报,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39亿元(同比下降18.36%),当年公司却巨亏36.81亿元,每股收益一1.701元。年报显示,2004年度公司增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约25.06亿元(其中公司对APEX公司所欠货款按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金额折合人民币约25.97亿元,该项会计估计变更对当年利润总额的影响数约为22.36亿元),补提存货跌价准备约10.14亿元,短期投资增提跌价准备约2.22亿元,固定资产因处置转出减值准备约1383.20万元。2004年度公司因此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而2005年第一季度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7亿多元,同比增长431.89%。*ST科健(000035)在2004年营业利润2873.17万元,当年却发生巨额亏损15.2亿元,其主要原因也是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致。其中,坏账准备(应收账款)6.53亿元、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0.94亿元、存货跌价准备2.87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87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0.40亿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93.18万元,此外公司还计提预计负债2.33亿元,合计计提了14亿元。公司审计机构南方民和会计事务所,为年报出具了无法发表意见的报告。
ST屯河(600737)2005年上半年由于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高达4.33亿元而导致5.46亿元的亏损,其每股净资产从上年末的0.45元变成了-0.18元。公司此次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对应收款提取坏账准备33582万元,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1066万元,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4276万元,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4384万元。
许多案例表明,上市公司亏损幅度大并非由于经营性亏损,而主要是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所致。目前,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已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惯用手法。
二、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为何通过盈余管理人为调节利润呢?首先,对盈余管理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管理当局由于奖金分红、借款合同、政治原因、税收因素等适当地进行盈余管理,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当其行为带有过多的机会主义成分时,就变得有弊无利了,不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还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风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1.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这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此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沟通磨擦(communication frictions)。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企业管理当局)目标的不一致造成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受到了阻碍。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有时甚至违背会计准则)选择或变更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己有利,以实现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尤其是受配股、特别处理、配合三级市场炒作、摘牌等动机驱使时更是如此。同时,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节往往不容易也不可能,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较大,造成所有者缺位和所有权虚化,各利益相关者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在动力严重不足。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
2.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会计准则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基于“会计是一项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的认识,无论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对所有情况和问题做出规定。如果不能对本来就具有非精确性的数据作生硬的量化规定,就决定了准则、制度本身不可能十全十美。况且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料的外源性也决定了这种模糊性,企业应收款、对外投资的减值要根据对方的财务状况和持续经营情况来定;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减值主要根据市场行情来定。而对方的财务状况、市场行情都源于企业之外,这些信息可谓瞬息万变。所以,究竟减值多少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综合多方面情况做出合理判断,既然是判断就存在主观因素,就有弹性空间。这种准则和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就决定了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可能性。
其次,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灵活性与滞后性。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时滞性,即准则的制定往往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准则制定的滞后性对会计事项做出对自身有利的估计或判断。
3.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
第一,权责发生制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方法,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价值的确认和摊销等加入了主观因素。既然存在主观因素,就存在因人而异的结果。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第二,谨慎性原则固有的缺陷。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遵循谨慎性原则,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可见多提少提的主观性相当大,企业可以不存在坏账危险为由少提甚至不提,也可在账龄划分和计提比例上大做文章,通过多提而为来年减少费用成本和实现扭亏为盈埋下伏笔。谨慎性原则被当作增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法宝,成为企业随意调节利润的手段。
第三,重要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做出具体规定。这样就给企业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4.公司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宏观层面上构成了会计的框架,在微观层面上则构成了企业核算、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依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可以选择和变动会计政策和估计。由于会计政策和估计存在可选择性,中间有大量的职业判断的弹性空间。可能因为掌握信息不全面,或赖以判断的基础发生变化,或做出判断的会计人员经验不足,从而导致会计估计与将发生的事实出入较大,即会计估计不当,但更可怕的是被一些公司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即滥用会计估计。另外,中国会计准则和市场环境有其独特性,上市公司、管理层、投资者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上市公司有太多滥用会计估计的动机,这些都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学院经管系)
2002年度ST轻骑(600698)创下了当年股市亏损之最,亏损额34亿元,其主要原因是计提大额坏账准备。2003年沪深两市又有许多公司沿用了此法,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有的计提比例非常高,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甚至100%,比如*ST亿安(52_39%)、*ST环保(63.3 7%)、ST啤酒花(78.86%)、美尔雅(51.98%)、ST长控(319.38%)、ST中燕(284.86%)、ST珠峰(105.29%)、*ST江纸(105.51%)、*ST北科(2650.57%)等,可见运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做法并非哪家公司的独创。
2005年4月1 6日,四川长虹(600839)披露了2004年年报,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39亿元(同比下降18.36%),当年公司却巨亏36.81亿元,每股收益一1.701元。年报显示,2004年度公司增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约25.06亿元(其中公司对APEX公司所欠货款按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金额折合人民币约25.97亿元,该项会计估计变更对当年利润总额的影响数约为22.36亿元),补提存货跌价准备约10.14亿元,短期投资增提跌价准备约2.22亿元,固定资产因处置转出减值准备约1383.20万元。2004年度公司因此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而2005年第一季度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7亿多元,同比增长431.89%。*ST科健(000035)在2004年营业利润2873.17万元,当年却发生巨额亏损15.2亿元,其主要原因也是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致。其中,坏账准备(应收账款)6.53亿元、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0.94亿元、存货跌价准备2.87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87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0.40亿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93.18万元,此外公司还计提预计负债2.33亿元,合计计提了14亿元。公司审计机构南方民和会计事务所,为年报出具了无法发表意见的报告。
ST屯河(600737)2005年上半年由于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高达4.33亿元而导致5.46亿元的亏损,其每股净资产从上年末的0.45元变成了-0.18元。公司此次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对应收款提取坏账准备33582万元,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1066万元,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4276万元,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4384万元。
许多案例表明,上市公司亏损幅度大并非由于经营性亏损,而主要是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所致。目前,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已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惯用手法。
二、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为何通过盈余管理人为调节利润呢?首先,对盈余管理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管理当局由于奖金分红、借款合同、政治原因、税收因素等适当地进行盈余管理,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当其行为带有过多的机会主义成分时,就变得有弊无利了,不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还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风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1.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这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此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沟通磨擦(communication frictions)。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企业管理当局)目标的不一致造成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受到了阻碍。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有时甚至违背会计准则)选择或变更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己有利,以实现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尤其是受配股、特别处理、配合三级市场炒作、摘牌等动机驱使时更是如此。同时,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节往往不容易也不可能,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较大,造成所有者缺位和所有权虚化,各利益相关者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在动力严重不足。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
2.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会计准则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基于“会计是一项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的认识,无论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对所有情况和问题做出规定。如果不能对本来就具有非精确性的数据作生硬的量化规定,就决定了准则、制度本身不可能十全十美。况且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料的外源性也决定了这种模糊性,企业应收款、对外投资的减值要根据对方的财务状况和持续经营情况来定;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减值主要根据市场行情来定。而对方的财务状况、市场行情都源于企业之外,这些信息可谓瞬息万变。所以,究竟减值多少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综合多方面情况做出合理判断,既然是判断就存在主观因素,就有弹性空间。这种准则和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就决定了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可能性。
其次,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灵活性与滞后性。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时滞性,即准则的制定往往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准则制定的滞后性对会计事项做出对自身有利的估计或判断。
3.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
第一,权责发生制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方法,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价值的确认和摊销等加入了主观因素。既然存在主观因素,就存在因人而异的结果。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第二,谨慎性原则固有的缺陷。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遵循谨慎性原则,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可见多提少提的主观性相当大,企业可以不存在坏账危险为由少提甚至不提,也可在账龄划分和计提比例上大做文章,通过多提而为来年减少费用成本和实现扭亏为盈埋下伏笔。谨慎性原则被当作增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法宝,成为企业随意调节利润的手段。
第三,重要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做出具体规定。这样就给企业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4.公司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宏观层面上构成了会计的框架,在微观层面上则构成了企业核算、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依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可以选择和变动会计政策和估计。由于会计政策和估计存在可选择性,中间有大量的职业判断的弹性空间。可能因为掌握信息不全面,或赖以判断的基础发生变化,或做出判断的会计人员经验不足,从而导致会计估计与将发生的事实出入较大,即会计估计不当,但更可怕的是被一些公司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即滥用会计估计。另外,中国会计准则和市场环境有其独特性,上市公司、管理层、投资者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上市公司有太多滥用会计估计的动机,这些都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学院经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