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生煎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nking34875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煎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小吃,这种最早出现在茶馆的食物,算是一种佐茶的茶食,但并非“吃不求饱的点心”。生煎油水扎足,对于需要扛饿的贩夫走卒,是能抵得上饭食的。
  历史小说家高阳(许儒鸿)先生的《胡雪岩》中,胡雪岩和漕帮老大尤五吃饭谈生意合作兼给好友古应春践行,吃的是番菜(西餐、大菜):“话说到这里,西崽已端来了‘尾食’,吃罢算帐,是一桌鱼翅席的价钱,而尤五却说未曾吃饱。‘番菜真没有吃头,又贵,又不好。’尤五笑道,‘情愿摊头上一碟生煎馒头,还吃得落胃些。’”这段描写对生煎很是推崇,但时间点上也许有些错谬。《胡雪岩》一书的故事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而一般认为,生煎出现于上世纪的20年代。
  生煎诞生的所谓茶馆,不是幽窗下高士雅客品茗的所在,而是和升斗小民去泡开水的老虎灶(开水间)伴生的普罗大众喝茶的地方,在老虎灶边上,立着一个由柏油桶改制的炉子,上面安放一口铸铁平底锅,里面是一张长条形的台板,那时的生煎是简陋得无以复加的摊头小吃。即便如此,因生煎又热又鲜,重油馅多,上撒芝麻葱花,香气扑鼻,渐渐地,在申城为全民所欢迎。1930年前后,生煎店移出茶馆发展成为了单独的店铺。
  “小资先贤”张爱玲先生也是生煎的拥趸,可见当时生煎的风靡。据说,2008年张爱玲88岁冥寿时,“馋宗大师”沈宏非先生和张爱玲专家陈子善先生会同上海一家本帮私房菜的总厨卢怿明设计制作了“张爱玲宴”,其中的点心“桂花蒸” ,名字便取自她的作品《桂花蒸 阿小悲秋》,一共两道,一道是桂花糕,另外一道就是生煎。
  根据沈嘉禄先生在《上海老味道》中的观点,生煎并不是源起上海。从生煎名店萝春阁和大壶春的创始人唐氏家族的原籍来看,生煎的原产地应该是江苏丹阳。但丹阳本地由于世事沧桑、旧城改造等原因,现有的生煎到底是源于传承还是外埠食物的回流,已经很难辨别了。
  生煎有不同的派别,有所谓混水生煎(在馅料中加肉皮冻)和清水生煎(在馅料中不加肉皮冻)之分,也有面皮半发酵和全发酵之别。早期的生煎应该是现在黄浦区黄陂北路附近的东泰祥的那种风格,皮子是半发酵的,不是很薄,馅料也不以附加的汤汁取胜,个头不大。
  萝春阁是生煎从茶馆到小摊再到高档食肆的推动者。再后来,始创于1932年的大壶春在其对面出现,打起了擂台,良性竞争给彼此带来了双赢,更促成了生煎的风靡沪上。至于目前粉丝众多的小杨生煎是后起的改革派,走的是混水、全发酵的路数。小杨生煎胜在个头大、馅料多,甫出现的时候,给很多馅料一点点、工艺不讲究的小铺生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恰巧小杨生煎的第一家门店开在上海电视台边上,电视台工作人员在惊艳之余为其做了推广,一时间成为沪上知名的小吃代表。
  不过一些上海人特别是老派的上海人,坚守苛刻、保守的老饕立场,对小杨生煎并不认可,仍钟情于不少老品牌店铺的传统口味和工艺。据说现在大壶春仍然有从业30年以上的老师傅坚持根据天气调整面皮配方,一般气温上下浮动3℃~5℃,配比就要换了。
  客观地说,小杨生煎人气颇旺并且已然进驻国际市场,这绝非幸致。连锁品牌美食店在经营方式、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等现代快餐行业的革新和发展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在传统美食和现代商业模式的交锋中,也许我们有口福能吃到更让人流连的生煎包呢!
其他文献
在成长的岁月中,我们可能因世事变迁,在不经意间淡漠了生活的细节,丢失了心灵的温度,但当你重拾起童年的花糖纸,也许会在蓦然回首中发现一些原本可以令人备感温暖的记忆。  ★缤纷花色  糖纸收藏的兴起只是近几年的事,它静静地夹在书页间等待有心人,不浮不躁,逐一向爱好者们展现着童话般的色彩,缤纷绚丽。  糖纸的分类与糖的品种紧密相关,常见的有水果糖纸、奶油糖纸、巧克力糖纸、可可糖纸等。根据不同种类,糖纸的
福州市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这里以存留大量工艺奇巧的明清古建筑和近代名人故居而闻名于世,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接踵而来。您到此处寻幽访古的时候,不可不尝的当地特色美食便是“肉燕皮”了。  肉燕皮是福州一道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当地风俗中的喜庆名菜,是选用精瘦肉和淀粉等辅料制作成的薄片,形似飞燕,晶莹洁白,一煮即熟,久煮不烂,具有很好的韧性,味道滑韧细腻,特别鲜美。用肉燕皮烹制
自从得知黑巧克力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患病风险,比起牛奶巧克力来说更是具有相对较低的含糖量和脂肪量,我每年冬天都会屯上几盒,美其名曰保健,顺带补充下热量,其实就是打着“食疗”的大旗来解嘴馋。曾经特别偏爱一小块一小块独立包装的纯黑巧克力。因为小巧的独立包装,造成了一种自己可以做到严格把握食用量,每天只吃一块,不会摄入太多热量的错觉。但直到次年春暖花开停了暖气,发现自己放在墙角的巧克力空包装盒摞起来比桌子
人类使用茶叶的历史至少有数千年之久,先后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艺术品鉴等4个阶段。茶叶在充作食用、药用、饮用之时,仅仅是满足了我们生理上的需要,没有艺术性可言,只有为了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而将茶叶当作欣赏对象来品饮的时候,品茶便成为了一项艺术。  事实上,中国的茶事活动之所以能提升到品饮的高度,是由于一大批文人雅士的介入,他们将自己的审美观念与道德思想自觉不自觉地融入茶事活动中,从而将原来只是
儿时非常喜欢吃糖,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候家里条件差,不仅零花钱少,也没有现如今大型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选择余地,尤其是到了冬天,零食更是少得可怜。可在这样的天寒地冻中,却有一款特别的廉价甜蜜能让一群小伙伴乐翻天,那就是糖稀。  还记得小学时,上学、放学的路上,远远地便会看到一个年迈的身影站在瑟瑟的寒风中,那是一位头发花白,衣服缀满补丁,但却整洁干净的老爷爷,在冬日里佝偻着背,用一只不大的铝制饭盒向
自幼生长在北方,上小学的时候,虽物质生活已渐富余,但甘蔗仍不是有钱就能随时买到的。记得有次春节,父亲去广州出差,回程新买了一个手拎的大号行李箱,并不是捎回来南方特有的时尚衣裙,而是满载了一截截可着箱子长度削好的甘蔗。于是,在那个室内还生炉子的年代里,我们一家人的年夜饭除了鸡鸭鱼肉,餐后还有甘蔗作为甜品,羡慕坏了其他邻居小伙伴。大众对甘蔗的印象是费牙口、极甘甜,但很少有人知道甘蔗产业的兴起却是一次苦
我所说的边城,是美丽的乌鲁木齐。在那里生活过十个漫长的春秋,自然对边城乌鲁木齐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但是留存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边城风味独到的美食。  在乌鲁木齐,最有特色的莫过于烤羊肉串了。路边烤制羊肉串的,多为精壮的维吾尔族青年或中年汉子,见客人走来,就远远地打着招呼,那股热情爽朗的劲儿,纵使在寒冬,也能使人感受到春天般的暖意。坐在烤肉炉前的长条凳上,看生意人在通红的炭火上,不停地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