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外貌呢?
一、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外貌
相貌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就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例如,阿累在《一面》中这样抓鲁迅的外貌特征: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段描写阿累紧紧抓住鲁迅的脸色、头发和胡须的特征刻画了大病初愈而又倔强、充满战斗精神的鲁迅形象。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黑色的特点,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背影!
二、凸显性格,描写人物的外貌
进行外貌描写时要注意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下面这段外貌描写: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突出了金豆害羞但天真、活泼的性格。又如这段描写:母亲就如同一雕像,执著地守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的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表现了妈妈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三、善用修辞,描写人物的外貌
如果能适当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如这段描写:姐姐七岁,是一年级学生,穿着白衬衫和蓝色的学生裤,胖墩墩的像个小东瓜,又像是个胖鼓鼓的花生米。她的名字就叫小胖。她跑起来很吃力,脸蛋累得通红,微微凸出的前额渗出细小的汗珠。这里“胖墩墩的像个小东瓜,又像是个胖鼓鼓的花生米”比喻的修辞,把“姐姐”胖得可爱的样子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鲁迅在《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比喻,既突出了杨二嫂的形象特征,同时也从外貌上表现出如今的杨二嫂再也不是那个终日坐着的美丽的“豆腐西施”了,她已变得丑陋,亦如她心灵的市侩一样。
四、描写人物的外貌,还要合理安排描写顺序
一般来说,描写人物外貌可遵循先写整体再写局部的原则,局部描写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順序。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里,作者就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介绍了杨二嫂的肖像特征,有条不紊,条理清晰。
那么,我们在什么场合描写人物的外貌呢?首先,在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人物的外貌。如:伴徐晨长得虎势,身高一米五二,身材粗壮,圆脸庞,浓眉大眼,鼻梁微隆,说话脆生,事利索。开门见山,描写人物的外貌。 其次,在人物出现时描写外貌。如: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寻声望去,雪雯朝我跑来。她身材苗条,脸庞白皙,柳眉大眼,穿着俏丽。两年不见,她长得更秀气了。自然引出外貌描写。 第三,在介绍人物时描写外貌。如: 小旭,告诉你,搬家前我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叫王芳。她长得清秀,细眉微挑,一双杏眼,说话甜润。我俩是同桌,又是邻居。我有了困难她帮助我,她取得成绩我祝贺她,我俩像亲姐妹一样。 最后,在想像中描写人物的外貌。如: 晶晶从我们这个地区搬走已经两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浓黑的头发,宽阔的前额,短粗的眉毛,水晶般的眼睛,说话有点口吃的憨态。这样,就会使外貌描写和全文浑然一体了。
人物的外貌描写有方法,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加以练习,我们就能在文章中最恰当最贴切地运用这种描写方法,使文章妙笔生花。但,需要指出的是,进行外貌描写并不意味着要把人从头到脚一一加以描绘,而应该因人而异,根据需要有所侧重,特别要注意写人的眼睛。鲁迅说过这样一句极其精辟的话:“要节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是至理名言。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外貌呢?
一、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外貌
相貌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就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例如,阿累在《一面》中这样抓鲁迅的外貌特征: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段描写阿累紧紧抓住鲁迅的脸色、头发和胡须的特征刻画了大病初愈而又倔强、充满战斗精神的鲁迅形象。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黑色的特点,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背影!
二、凸显性格,描写人物的外貌
进行外貌描写时要注意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下面这段外貌描写: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突出了金豆害羞但天真、活泼的性格。又如这段描写:母亲就如同一雕像,执著地守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的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表现了妈妈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三、善用修辞,描写人物的外貌
如果能适当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如这段描写:姐姐七岁,是一年级学生,穿着白衬衫和蓝色的学生裤,胖墩墩的像个小东瓜,又像是个胖鼓鼓的花生米。她的名字就叫小胖。她跑起来很吃力,脸蛋累得通红,微微凸出的前额渗出细小的汗珠。这里“胖墩墩的像个小东瓜,又像是个胖鼓鼓的花生米”比喻的修辞,把“姐姐”胖得可爱的样子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鲁迅在《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比喻,既突出了杨二嫂的形象特征,同时也从外貌上表现出如今的杨二嫂再也不是那个终日坐着的美丽的“豆腐西施”了,她已变得丑陋,亦如她心灵的市侩一样。
四、描写人物的外貌,还要合理安排描写顺序
一般来说,描写人物外貌可遵循先写整体再写局部的原则,局部描写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順序。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里,作者就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介绍了杨二嫂的肖像特征,有条不紊,条理清晰。
那么,我们在什么场合描写人物的外貌呢?首先,在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人物的外貌。如:伴徐晨长得虎势,身高一米五二,身材粗壮,圆脸庞,浓眉大眼,鼻梁微隆,说话脆生,事利索。开门见山,描写人物的外貌。 其次,在人物出现时描写外貌。如: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寻声望去,雪雯朝我跑来。她身材苗条,脸庞白皙,柳眉大眼,穿着俏丽。两年不见,她长得更秀气了。自然引出外貌描写。 第三,在介绍人物时描写外貌。如: 小旭,告诉你,搬家前我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叫王芳。她长得清秀,细眉微挑,一双杏眼,说话甜润。我俩是同桌,又是邻居。我有了困难她帮助我,她取得成绩我祝贺她,我俩像亲姐妹一样。 最后,在想像中描写人物的外貌。如: 晶晶从我们这个地区搬走已经两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浓黑的头发,宽阔的前额,短粗的眉毛,水晶般的眼睛,说话有点口吃的憨态。这样,就会使外貌描写和全文浑然一体了。
人物的外貌描写有方法,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加以练习,我们就能在文章中最恰当最贴切地运用这种描写方法,使文章妙笔生花。但,需要指出的是,进行外貌描写并不意味着要把人从头到脚一一加以描绘,而应该因人而异,根据需要有所侧重,特别要注意写人的眼睛。鲁迅说过这样一句极其精辟的话:“要节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