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就高中必修篇目的文言文翻译所出现的难点,结合高考真题重要实词翻译的实例,归纳总结几点翻译的方法,在传统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再加以完善变化,力求让学生更好去把握翻译的技巧,破除翻译所出现的一些障碍。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原则探究
高考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很多时候是考查考生的平时积累与临场推导技巧,那么在常规的推导方法背后是否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让考生更为直接地去推导呢?本文就此问题结合授课的一些经验作一些探讨。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的“盘”字,学生是很难知道它的意思的,如果放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这个字极有可能就是一个得分点,也就是1分。那么“盘”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盘”与“游”连接在一起,“游”是游乐、游玩的意思,那么通过就近原则可以推导“盘”也应该有相近的意思,另外从“盘”字本身的结构,造字“从舟从皿”,泛舟是游的一种方式,“皿”是盛酒之用,饮酒是享乐的一种形式,所以从这些依据可以推导出“盘”字的意思。“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一句中的“豫”字,学生也较难把握住它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逸豫”,那么“豫”字就较难以明知,不过根据就近原则,从“豫游”的“游”字可以推导出“豫”应该就是“乐、游乐”的含义。
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考的实词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加以推导的。下面结合高考题目再加以深入分析:
2016年高考全国卷I(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我们君王)赏赐的宴席您不参加,这就是对我们君王的不恭敬。我们君王有病,您却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时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2015年高考全国卷I(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見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2014年高考全国卷I(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不禁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译: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2013年高考全国卷I(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长而且德高望重,皇帝也推心置腹地信任他。各位大臣没人敢望其项背。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他在家住,没有事就不曾进入州城,说到时事,就皱着眉头不应答。
2012年高考全国卷I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一区域,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2016年的考题“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中的“救正”,该词为“纠正”,即“匡正、纠正”的意思,也即纠正(弊病),“救”为“纠”的意思,读音相近,组词相近。
2015年“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主要考虑的是“可”字加“帝”字,“可”为能愿动词,所以“帝”字是动词,在这里应该是活用,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吾当死之”考查的是“死”字的为动用法,可见本句注重考查的是词类的活用。相同的还有“求见二酋面责之”的“面”字,2014年“禹、汤罪己”的“罪”字,“亲贤下士”的“下”字等等,从这些得分点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高考主要考查的范畴。这也是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的,即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得分点:词类活用(主要关注能愿动词后的名词,动词前的名词作状语的形式,句子的主谓宾格式,同时也要注意意动用法、使动用法、被动以及为动用法等)。
通过对上面考题的分析,作为翻译的几个原则我们大致可以这样归纳得出其中一条:活用的原则。
2014年的“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主要是“兴”字应该读为[xīng]还是读为 [ xìng ],此处从语境义推导应该读为第4声,这样就可翻译为“他们国家的兴起也就十分蓬勃”,从逻辑意义来讲也就符合它的语法义了。相同的例子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课文“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其“恶”读为wū,“数罟不入洿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读为cù,也就是说,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多音字,最好是在确定语境的情况下去判断。然后也要注意的是“救”通“纠”,“锡”通“赐”,也即是通假字的掌握要时时运用于翻译里,这是翻译的第二条原则:注意多音字、通假字原则。
翻译时能够有效推导出含义的第三条原则是:就近原则。所谓“就近原则”就是相邻的两个字在文言文里极有可能就是“相近”或“相反”的意思,利用这一特点很多时候可以推断出比较模糊的字面含义。 相近的例如2012年高考考题:“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浇浮”中‘浇’与‘浮’是近义词;2014年考题:“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推毂”这两个字也应该是近义字。相同的例子如:“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清厘”的“厘”字可以从“清”字推导出来。这同上面的“盘游”与“豫游”是一致的。试翻译:“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陵轹”的“轹”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相反、相对的例如:“今贤否杂糅”,其中“贤否”的“否”字怎么推导?
当然,就近原则应该还包含“相对原则”,因为古人讲话是一一相对的。例如:“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其中的“修”字如何推导,可以充分利用后面的“法”字,“修”本身有“效法遵循”的意思,这里可利用相对原则,利用后边的“法”字来推导。
当然,翻译的最主要含义来源是“成语”,也即是该字在成语义中的意思。“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中的“登”字,当陷入翻译困境时要多注意该字能否组词,能否组成成语,然后从成语的含义去推导,该字可以组成“五谷丰登”;2013年高考全国卷I中“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里面涉及到“推心置腹”以及“望其项背”;2012年全国卷I“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其中涉及到“坐视不管”,另外像“是不虔君命也”的“虔”字,组词可以得出“虔诚”,从而能够知道“虔”的意思等等,当陷入困境时,成语义是比较接地气的,因为成语是古老的。所以第四点原则是:成语辅助原则。
最后,文言文本身博大精深,学生应该在具体实践中去把握一些方法。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卷I“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其中“耆”字分解为“老”加“日”,那么跟人有关,就是老者,“班列”为“班朝、朝列”,特指朝廷,在朝廷中最为老,理解就是“德高望重”;当然像“购仰(指巡抚田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传主沈通明)家。”其中“購”字为“悬赏”的意思;“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大人盖少降意?不者必速谤言。”其中“速”字为“招致”的意思,这涉及到理解重要实词中的“不常用含义”。
综上所述,几点原则是值得参考的,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赖于学生们的归纳运用。
参考文献:
[1]王越.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高一文言文注释带给我们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赵任飞.阅读·翻译·积累——论文言文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113.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原则探究
高考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很多时候是考查考生的平时积累与临场推导技巧,那么在常规的推导方法背后是否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让考生更为直接地去推导呢?本文就此问题结合授课的一些经验作一些探讨。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的“盘”字,学生是很难知道它的意思的,如果放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这个字极有可能就是一个得分点,也就是1分。那么“盘”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盘”与“游”连接在一起,“游”是游乐、游玩的意思,那么通过就近原则可以推导“盘”也应该有相近的意思,另外从“盘”字本身的结构,造字“从舟从皿”,泛舟是游的一种方式,“皿”是盛酒之用,饮酒是享乐的一种形式,所以从这些依据可以推导出“盘”字的意思。“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一句中的“豫”字,学生也较难把握住它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逸豫”,那么“豫”字就较难以明知,不过根据就近原则,从“豫游”的“游”字可以推导出“豫”应该就是“乐、游乐”的含义。
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考的实词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加以推导的。下面结合高考题目再加以深入分析:
2016年高考全国卷I(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我们君王)赏赐的宴席您不参加,这就是对我们君王的不恭敬。我们君王有病,您却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时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2015年高考全国卷I(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見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2014年高考全国卷I(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不禁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译: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2013年高考全国卷I(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长而且德高望重,皇帝也推心置腹地信任他。各位大臣没人敢望其项背。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他在家住,没有事就不曾进入州城,说到时事,就皱着眉头不应答。
2012年高考全国卷I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一区域,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2016年的考题“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中的“救正”,该词为“纠正”,即“匡正、纠正”的意思,也即纠正(弊病),“救”为“纠”的意思,读音相近,组词相近。
2015年“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主要考虑的是“可”字加“帝”字,“可”为能愿动词,所以“帝”字是动词,在这里应该是活用,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吾当死之”考查的是“死”字的为动用法,可见本句注重考查的是词类的活用。相同的还有“求见二酋面责之”的“面”字,2014年“禹、汤罪己”的“罪”字,“亲贤下士”的“下”字等等,从这些得分点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高考主要考查的范畴。这也是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的,即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得分点:词类活用(主要关注能愿动词后的名词,动词前的名词作状语的形式,句子的主谓宾格式,同时也要注意意动用法、使动用法、被动以及为动用法等)。
通过对上面考题的分析,作为翻译的几个原则我们大致可以这样归纳得出其中一条:活用的原则。
2014年的“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主要是“兴”字应该读为[xīng]还是读为 [ xìng ],此处从语境义推导应该读为第4声,这样就可翻译为“他们国家的兴起也就十分蓬勃”,从逻辑意义来讲也就符合它的语法义了。相同的例子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课文“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其“恶”读为wū,“数罟不入洿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读为cù,也就是说,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多音字,最好是在确定语境的情况下去判断。然后也要注意的是“救”通“纠”,“锡”通“赐”,也即是通假字的掌握要时时运用于翻译里,这是翻译的第二条原则:注意多音字、通假字原则。
翻译时能够有效推导出含义的第三条原则是:就近原则。所谓“就近原则”就是相邻的两个字在文言文里极有可能就是“相近”或“相反”的意思,利用这一特点很多时候可以推断出比较模糊的字面含义。 相近的例如2012年高考考题:“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浇浮”中‘浇’与‘浮’是近义词;2014年考题:“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推毂”这两个字也应该是近义字。相同的例子如:“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清厘”的“厘”字可以从“清”字推导出来。这同上面的“盘游”与“豫游”是一致的。试翻译:“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陵轹”的“轹”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相反、相对的例如:“今贤否杂糅”,其中“贤否”的“否”字怎么推导?
当然,就近原则应该还包含“相对原则”,因为古人讲话是一一相对的。例如:“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其中的“修”字如何推导,可以充分利用后面的“法”字,“修”本身有“效法遵循”的意思,这里可利用相对原则,利用后边的“法”字来推导。
当然,翻译的最主要含义来源是“成语”,也即是该字在成语义中的意思。“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中的“登”字,当陷入翻译困境时要多注意该字能否组词,能否组成成语,然后从成语的含义去推导,该字可以组成“五谷丰登”;2013年高考全国卷I中“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里面涉及到“推心置腹”以及“望其项背”;2012年全国卷I“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其中涉及到“坐视不管”,另外像“是不虔君命也”的“虔”字,组词可以得出“虔诚”,从而能够知道“虔”的意思等等,当陷入困境时,成语义是比较接地气的,因为成语是古老的。所以第四点原则是:成语辅助原则。
最后,文言文本身博大精深,学生应该在具体实践中去把握一些方法。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卷I“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其中“耆”字分解为“老”加“日”,那么跟人有关,就是老者,“班列”为“班朝、朝列”,特指朝廷,在朝廷中最为老,理解就是“德高望重”;当然像“购仰(指巡抚田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传主沈通明)家。”其中“購”字为“悬赏”的意思;“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大人盖少降意?不者必速谤言。”其中“速”字为“招致”的意思,这涉及到理解重要实词中的“不常用含义”。
综上所述,几点原则是值得参考的,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赖于学生们的归纳运用。
参考文献:
[1]王越.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高一文言文注释带给我们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赵任飞.阅读·翻译·积累——论文言文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