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2017年3月,教育类媒体《世界大学新闻》指出,中国正在加快海外人才引进的脚步,以成为一个创新型经济体。这一最新举措不仅包括吸引中国学者归国,扭转人才外流局面,也包括鼓励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受此原因及其他原因影响,在美国留学后回到中国的学生比率从2012年的72%增长到了2016年的82%。
在同样的愿望——吸引人才到中国,促进创新——驱使下,德稻教育于2010年成立。它的出现符合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和创新理论发展的趋势。这里有四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德稻教育由北京高教园区的开发者创建,是北京沙河大学城建设的衍生品。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大学城,原因之一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作为政府城市化政策的一部分,数以百计的大学城在城市和乡村间建成。
第二,德稻教育的首创精神符合中国政府的教育发展愿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旨在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同样也聚焦于创新与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三,德稻教育的创办恰逢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世博会有着密切关系。德稻的第一批大师来自于世博会各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师(如以色列馆、新西兰馆、奥地利馆、丹麦馆)。上海世博会被人们看作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象征,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更加自由的征兆。这些早期的大师们至今仍然是德稻从事教学的大师中的主力。
第四,德稻教育采取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方法来看待大师们在创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把大师们的工作与中国的产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正如德稻教育一份早期的文件所描述的:“大师是受社会尊重的行业专家,被公认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师们所具有的隐性知识既无法用文字写下来成为有形知识,也无法用软件或硬件记录。他们的隐性知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成的判断性智慧,只有在解决问题和做决策时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大师的隐性知识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在与大师共同工作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学徒们将自己投入到做决策的真实环境中,理解和体会大师们做出判断背后的整体和细微的差别”。
德稻于2011年聘请我们成为其第一批大师。尽管德稻早期的大师大部分来自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领域,期望他们来促进这些产业的创新,但我们是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教育质量控制和远程教育领域的成就而被聘请。正如我们看到的,德稻教育存在于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之外,但是希望能够得到传统教育体制对其教育质量和创新的认可,同样包括对其与行业的密切联系的认可。此外,虽然德稻教育的大部分工作都注重大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但同时也致力于运用在线技术将大师的专业知识传播给大众。
我们非常清楚我们在描述德稻的教育模式时在知识方面的不足。主要的劣势是我们对这种模式在财务方面的信息所知甚少,因此无法对收入和支出进行比较。同样,我们关于德稻教育所处的政治环境的了解也很片面。本文对于德稻教育模式的描述及我们关于其发展的判断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
二、理念
德稻教育成立的最初宗旨是:“在知识媒体、人类社会和文化传承全球化的趋势下,创建大师与学徒的全球网络。”在创建知识型社会这个动力的驱使下,身为建立沙河大学城的北京高教园区开发公司董事长,李卓智先生寻求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学”,教师由来自国外的最好的大学的专业顶尖人才组成。他把这些人称为“大师”,并解释道“了解我们的前提,是先来看看我们的德稻大师。德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模式,致力于融合传统与创新,促进中国文化与经济的进步。”
2010年4月,德稻教育成立,陆续与来自20个国家的30多位不同行业的大师签约。签约大师的领域包括传媒、工程、工业設计、经济、科学等,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日本和中国本土,还包括在海外已经享有盛誉的华人华侨。
德稻董事长李卓智先生想要建立一个独特的全球人才集群,并从视觉艺术和媒体领域开始,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曾经是复旦大学的二级学院,现在是一所独立的大学。李董的理念是,这些世界级行业领军人物——他的“大师们”将通过“浸入式体验”把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学徒,这些在中国行业内已经身居高职的学徒们之后将作为桥梁,进一步向更多的受众传播。
最初,很多人认为这个项目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一些德稻大师承认,当他们收到来自德稻的邀请信时,曾打算把它当作“垃圾邮件”删掉。然而 ,怀疑很快被热情所打消。
我们有幸参与了德稻教育从创办到发展至今的所有阶段。2011年,我们通过视频采访了一些视觉艺术、建筑和媒体领域的德稻大师。我们被这些大师的热情所感染,来分享他们的激情与理想。大师们的第一个共同点是,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个性鲜明,但多学科的特性将这些大师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观察到,他们在各自的学术背景下如何进行工作,如何充满热情地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授给中国的学徒们。第二个共同点是,他们在工作和教学中都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新技术。第三个共同点是,所有的大师都热衷于分享和“汇聚”(cluster)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才能。这从很早就开始出现,我们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见证了这个有趣的知识创作过程。最初,德稻教育的高层领导似乎不赞同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每一个大师和他们的工作室作为独立的实体对待。这些工作室集教学、展览和工作空间于一体,按照每一位大师的要求和品味进行设计和装修,造价高昂。最初,每个大师工作室都作为德稻公司组织架构的基本单位单独进行管理。然而渐渐地,德稻发现这些单位的协同合作能够为公司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大师们非常感谢德稻提供的这些资源和给予他们的活动自主权。王宗贤——德稻音乐大师,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认为德稻为他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马德朴——来自奥地利——把德稻带来的机会比作“建筑界地震的震源”;渡堂海——来自以色列的建筑师和诗人——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建设生态城市的机会,不久后他就因设计了张家界的玻璃桥而闻名,这座桥于2016年8月向游客开放,立即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蒂莫西·雅各布·延森——丹麦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延森的儿子——因游走在光明与黑暗间的纯粹、简洁的形式语言而闻名。他将斯堪的纳维亚的价值观——诚实、关爱和宁静——融于其设计中,设计了从手表到棺材等各种产品。
三、德稻教育的发展
2015年,位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园内的德稻创意产业集群大厦正式落成。从最初的几位大师开始,德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汇聚来自众多领域的超过500位大师的集群。大师们的参与程度差别很大:一些大师把工作室变成自己的主要工作场所,与行业密切合作,并在中国定居;另一些大师只是偶尔过来做一些演讲和工作坊。
2011年之后,德稻教育模式的发展从最初的“大师-高级学徒”理念迅速脱离。最初的理念无法继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德稻当初的目标受众——高级学徒在他们的行业内已经身居高职,没有大量的时间离开工作岗位来学习;二是一些人对德稻这样一个新成立的带有大量海外资源的教育机构抱有怀疑态度,而且可能因为语言能力的不足,无法从与外国专家的合作中获益,尽管这些专家非常优秀。
如今,德稻教育的活动集中在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密切合作上,他们为精心选拔出的学生提供了多种专业。德稻的教育项目在一小部分大师的指导下设计和实施。德稻教育开发了三类主要教育项目:实验班、线上和线下(Online
2017年3月,教育类媒体《世界大学新闻》指出,中国正在加快海外人才引进的脚步,以成为一个创新型经济体。这一最新举措不仅包括吸引中国学者归国,扭转人才外流局面,也包括鼓励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受此原因及其他原因影响,在美国留学后回到中国的学生比率从2012年的72%增长到了2016年的82%。
在同样的愿望——吸引人才到中国,促进创新——驱使下,德稻教育于2010年成立。它的出现符合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和创新理论发展的趋势。这里有四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德稻教育由北京高教园区的开发者创建,是北京沙河大学城建设的衍生品。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大学城,原因之一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作为政府城市化政策的一部分,数以百计的大学城在城市和乡村间建成。
第二,德稻教育的首创精神符合中国政府的教育发展愿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旨在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同样也聚焦于创新与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三,德稻教育的创办恰逢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世博会有着密切关系。德稻的第一批大师来自于世博会各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师(如以色列馆、新西兰馆、奥地利馆、丹麦馆)。上海世博会被人们看作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象征,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更加自由的征兆。这些早期的大师们至今仍然是德稻从事教学的大师中的主力。
第四,德稻教育采取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方法来看待大师们在创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把大师们的工作与中国的产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正如德稻教育一份早期的文件所描述的:“大师是受社会尊重的行业专家,被公认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师们所具有的隐性知识既无法用文字写下来成为有形知识,也无法用软件或硬件记录。他们的隐性知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成的判断性智慧,只有在解决问题和做决策时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大师的隐性知识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在与大师共同工作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学徒们将自己投入到做决策的真实环境中,理解和体会大师们做出判断背后的整体和细微的差别”。
德稻于2011年聘请我们成为其第一批大师。尽管德稻早期的大师大部分来自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领域,期望他们来促进这些产业的创新,但我们是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教育质量控制和远程教育领域的成就而被聘请。正如我们看到的,德稻教育存在于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之外,但是希望能够得到传统教育体制对其教育质量和创新的认可,同样包括对其与行业的密切联系的认可。此外,虽然德稻教育的大部分工作都注重大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但同时也致力于运用在线技术将大师的专业知识传播给大众。
我们非常清楚我们在描述德稻的教育模式时在知识方面的不足。主要的劣势是我们对这种模式在财务方面的信息所知甚少,因此无法对收入和支出进行比较。同样,我们关于德稻教育所处的政治环境的了解也很片面。本文对于德稻教育模式的描述及我们关于其发展的判断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
二、理念
德稻教育成立的最初宗旨是:“在知识媒体、人类社会和文化传承全球化的趋势下,创建大师与学徒的全球网络。”在创建知识型社会这个动力的驱使下,身为建立沙河大学城的北京高教园区开发公司董事长,李卓智先生寻求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学”,教师由来自国外的最好的大学的专业顶尖人才组成。他把这些人称为“大师”,并解释道“了解我们的前提,是先来看看我们的德稻大师。德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模式,致力于融合传统与创新,促进中国文化与经济的进步。”
2010年4月,德稻教育成立,陆续与来自20个国家的30多位不同行业的大师签约。签约大师的领域包括传媒、工程、工业設计、经济、科学等,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日本和中国本土,还包括在海外已经享有盛誉的华人华侨。
德稻董事长李卓智先生想要建立一个独特的全球人才集群,并从视觉艺术和媒体领域开始,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曾经是复旦大学的二级学院,现在是一所独立的大学。李董的理念是,这些世界级行业领军人物——他的“大师们”将通过“浸入式体验”把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学徒,这些在中国行业内已经身居高职的学徒们之后将作为桥梁,进一步向更多的受众传播。
最初,很多人认为这个项目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一些德稻大师承认,当他们收到来自德稻的邀请信时,曾打算把它当作“垃圾邮件”删掉。然而 ,怀疑很快被热情所打消。
我们有幸参与了德稻教育从创办到发展至今的所有阶段。2011年,我们通过视频采访了一些视觉艺术、建筑和媒体领域的德稻大师。我们被这些大师的热情所感染,来分享他们的激情与理想。大师们的第一个共同点是,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个性鲜明,但多学科的特性将这些大师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观察到,他们在各自的学术背景下如何进行工作,如何充满热情地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授给中国的学徒们。第二个共同点是,他们在工作和教学中都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新技术。第三个共同点是,所有的大师都热衷于分享和“汇聚”(cluster)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才能。这从很早就开始出现,我们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见证了这个有趣的知识创作过程。最初,德稻教育的高层领导似乎不赞同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每一个大师和他们的工作室作为独立的实体对待。这些工作室集教学、展览和工作空间于一体,按照每一位大师的要求和品味进行设计和装修,造价高昂。最初,每个大师工作室都作为德稻公司组织架构的基本单位单独进行管理。然而渐渐地,德稻发现这些单位的协同合作能够为公司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大师们非常感谢德稻提供的这些资源和给予他们的活动自主权。王宗贤——德稻音乐大师,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认为德稻为他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马德朴——来自奥地利——把德稻带来的机会比作“建筑界地震的震源”;渡堂海——来自以色列的建筑师和诗人——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建设生态城市的机会,不久后他就因设计了张家界的玻璃桥而闻名,这座桥于2016年8月向游客开放,立即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蒂莫西·雅各布·延森——丹麦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延森的儿子——因游走在光明与黑暗间的纯粹、简洁的形式语言而闻名。他将斯堪的纳维亚的价值观——诚实、关爱和宁静——融于其设计中,设计了从手表到棺材等各种产品。
三、德稻教育的发展
2015年,位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园内的德稻创意产业集群大厦正式落成。从最初的几位大师开始,德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汇聚来自众多领域的超过500位大师的集群。大师们的参与程度差别很大:一些大师把工作室变成自己的主要工作场所,与行业密切合作,并在中国定居;另一些大师只是偶尔过来做一些演讲和工作坊。
2011年之后,德稻教育模式的发展从最初的“大师-高级学徒”理念迅速脱离。最初的理念无法继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德稻当初的目标受众——高级学徒在他们的行业内已经身居高职,没有大量的时间离开工作岗位来学习;二是一些人对德稻这样一个新成立的带有大量海外资源的教育机构抱有怀疑态度,而且可能因为语言能力的不足,无法从与外国专家的合作中获益,尽管这些专家非常优秀。
如今,德稻教育的活动集中在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密切合作上,他们为精心选拔出的学生提供了多种专业。德稻的教育项目在一小部分大师的指导下设计和实施。德稻教育开发了三类主要教育项目:实验班、线上和线下(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