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的思考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fs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重要的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通过引入物理规律,建立物理规律,讨论物理规律,运用物理规律这些环节来提高物理规律课的教学。
  关键词:物理规律;引入;建立;讨论;运用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它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本質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初中物理的枢纽。因此,我们抓好规律课的教学,对整个物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引入物理规律——发现问题
  创设物理环境,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归纳,才能形成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1.让生活中的现象走进物理课堂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都经常熟视无睹,主要在于我们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中学物理问题,使之走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材料。并且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为大多数学生熟悉,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三是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初中物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相适应。比如说柯受良飞跃黄河,蹦极跳,估算心脏功率,百货商场中的电动扶梯,照相机照相等等。
  2.与现代科技同步,紧扣时代脉搏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说2005年的中考题“有关世界上最大载客飞机A380于2005年4月27日在法国首航成功”的考题,就选取适当的问题考查了学生对压强、密度、运动的理解。教师要创造性地发现有关的教学素材,编制这方面的习题。对于这种取材,可以是全景式,也可以是“特写镜头”,撷取问题中最精彩的片段,展现最具典型性和最有启发性的部分。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上,及时捕捉反映科学前沿与动态的最新信息。
  3.要善于设疑,引入问题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自觉启动思维“闸门”。设疑,其实质是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时,上课就给学生讲《趣味物理》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抓住一颗高速飞行的子弹,而他的手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都集中到了教学内容上。
  二、建立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起到“引”和“导”的作用,在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问题系列,依次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沿着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思维步步深入,从表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建立起物理规律。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一节中在理解惯性以后,可以设问:桌面上的小车用手推一下,它就运动起来,停止推动时,它还会继续前进,为什么最终又会停下来呢?学生回答:“是摩擦力的原因”,再问:要使小车运动得更远些,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减小摩擦力。然后引导学生做小车沿斜面下滑在不同表面运动的实验,并注意观察小车运动的方向。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小车沿直线滑得越远。然后老师再问:如果表面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那么小车会怎样呢?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讨论物理规律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深化认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物理意义,二是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与有关规律的关系。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讨论:①它能否用实验来直接验证?②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③什么条件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④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区别?通过讨论使学生对问题理解更透彻了。
  四、运用物理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应用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对所学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1.举错辨误的“反思”
  错误的认识既不能忽略,也不能以简单方式处理,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错误认识设置陷阱诱发错误,使学生在错误结论中进行反思而受到启迪,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在解如图所示杠杆的问题时
  杠杆AB两端分别挂上重物A、B时刚好平衡,且OA  2.触类旁通的“巧思”
  在激发学生勤于思维的同时,还须培养学生善于思维,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典型的实例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如:隔离法、整体法、物理模型法、作图法、等效法、估算法等,然后有针对地选一些题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寻求变通,掌握科学的解题法则,那么,触类旁通的“巧思”也一定会顺其自然而产生。
  3.一题多解的“创思”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有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精心培育。“一题多解”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必须选择好具有几种较典型的例题,在习题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求不同的解法。当解得正确答案后,教师在肯定了几种常规解法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打破常规,大胆进行发散性思维。例如:某工程中需要用到爆破技术,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96cm长的引火线,引火线燃烧的速度为0.8cm/s,点火者点燃引火线以后,以5m/s的速度跑离爆炸地点,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远的安全地区?就可以通过比较引火线燃完的时间和点火者跑完500m的时间;比较引火线燃完时间内点火者跑的距离;比较点火者跑完500m时间内引火线燃烧的长度等方法去解题。然后让学生讨论比较各种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活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学物理规律课的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创新,敢于实验,锐意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交通建设项目涉及的内容及竣工决算的政策依据,分析了目前交通建设项目决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针对这些问题及成因提出了6条具体改进建议,即加强组织领导、
研究性课程旨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而设置的.它要求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和背景,让学生自主研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
期刊
本文从为什么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违反《会计法》单位负责人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以及单位负责人怎样防范违法会计行为三个方面阐述了单位负责人应切实履行
目的:对超促排卵并发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超促排卵并发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
今年,祖国大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也是穗台交流交往从无到有、不断突破阻隔走过的不平凡的40年.40年来,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社会环境的深刻变迁,穗台交
期刊
1996年,刘超凭着一腔热血,白手起家,创办了“利辛县宏发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恒盛”商标.2004年,为充分发挥“恒盛”商标的品牌优势,较好盘活原“国营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面.关于台湾问题,根据邓小平提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未用“解放”一词,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标志着中央对台方针
期刊
本文阐述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创新要点,并就实施中需要配套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应细化、衔接的事项提出了建议。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key points of in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