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塔是怎样建成的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一种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首先作为佛教传入中国时与寺院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然后佛教慢慢融入汉文化,塔就从寺院中脱颖而出,主体作用逐渐被寺院所替代。最终被乔迁出寺外,单独成为一体的建筑。自由自在,可以活动于宗教,可以服务于山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塔渐渐走上了中国化道路,增加了不少观、游功能,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景观。云南大理三塔,就是这样的一种建筑。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塔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由于塔身高耸、挺拔,造型与众不同,它往往成为园林中的重点或构图中心。
  大理三塔,一大二小,左右均衡对称;一高二低,表现音乐韵律节奏美感。千寻塔走在前,两小塔紧跟后,平面上形成等腰三角形,大塔与小塔之间等间隔70米,两小塔相距97.5米。立体上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布局统一,造型优美,与背景苍山、洱海,自然和谐浑然一体。也许那些三滴水照壁、门楼,是三塔建筑艺术的延伸和发展。
  三塔,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把秀美迷人的苍洱风光点缀得更加壮丽。八十年代衍生的沉影池,也就是三塔倒影公园。池中三塔倒影,亦梦亦幻。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也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春天的山峦与太阳、夏天的彩虹、秋天的湖与月亮。将这些连接起来,金色的云彩悠然飘浮,季节的变迁是大自然生命表现,太阳与月亮是永远的象征。塔在影中,人在景中。近年来,三塔有现代科技夜景灯光配置,夜间往返于大理,跟白天一样,风景依旧可人。
  塔是晋代翻译佛经时梵文的音译,梵语原为“■堵波”又称“塔波”、“浮图”,意思为高显或坟。最早的塔形建筑是用来埋藏佛舍利和遗物的,作用相当于我国的坟,所以又称为舍利塔。在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遗体被其弟子阿雄等火化,由内脏结石所结晶成的各种颜色的球体颗粒,就是所谓的“舍利子”。舍利子被当时释迦族等八个国王分得,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国家建塔安奉,这就是塔的最早来源。最初的塔由台座、覆体、宝匣和相轮四部分组成,以后又将台座覆体扩大,里面可设置佛像,供信徒们顶礼膜拜。因为佛祖的舍利子有限,不可能每个信仰佛教地区都能分得,于是,各地的信徒们为了供奉佛祖,便纷纷仿造塔的样式建造类似的建筑物。
  公元一世纪前后的两汉时期,塔这种建筑形式也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并保留了印度佛教中塔的原始含义,塔作为佛祖遗体的象征,信徒们以此为中心,在四周建造殿堂,作为礼拜祈祷和说法行道场所,这些建筑就是最早的寺院。所以,早期的寺院建筑中不仅有塔,而且塔是寺院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
  随着佛教在我国广为流传和发展及逐渐汉化,塔在寺院中主体作用逐渐减弱,被原来居于次要地位的佛堂所代替,晋唐以后终于从寺院内佛殿之前被移建到院外。寺院外较多的塔式建筑物一般称为塔林或塔院,主要用来埋藏一些高僧的骨灰及珍贵的佛经,法物等。我国现存的佛塔,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其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也各不一样。塔的类型而言,有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金刚宝座式和陵墓式等几种。塔身一般用砖木石等材料建成,外观多呈方形和八角形,个别的也有六角形或圆形,塔的整体,自下而上逐层减窄减低,层数一般为单数。有的佛塔顶部常装饰有称作刹的相轮。
  规模比较大的塔,分为实体和空体两种类型,空体塔内中空,可以直接登到塔顶,主要用来藏置佛经,而实体塔则无法入内攀登。
  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古塔数不胜数,大理崇圣寺三塔是其中在南方比较著名的佛塔,建于南诏末期及大理国初期,相当于唐代及五代十国宋时期,是现存云南最早的几座砖石结构建筑,在中国也为数不多。千寻塔,在四方形的塔身上叠十六层密檐,高69.13米,全塔的轮廓是柔和优美的曲线。南北两塔,亭亭玉立,高均为42.19米,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十层,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八层以上为实心,基底亦为八角形。每级的八方都有形状各异的塔形,外边轮廓线像锥形,属典型的宋代风格。它们是古代白族人民富于匠心的创造,因为它作为一组塔,已经离开了印度式的“■堵波”的形式,也与早期佛塔的因袭汉代重楼样式不同,而是从民族生活中产生的新的建筑类型,它表现了古代匠师对于砖料性能的深刻理解。佛塔本是佛教徒崇拜的对象,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解答时的精神所系,好长时间,笼罩在镇妖、降龙神秘色彩中。但它出现在山水胜景中间,作为美丽的点缀,民族风光的风景的重要因素,久已成为人们所熟悉和欣赏的。大理三塔,是大理历史文化的象征。
  随着佛教与我国本土文化的相互融合,塔作为独特的建筑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佛教的局限。像我国道教,伊斯兰教中的塔,以及民间根据迷信风水传说或为增加名胜景观而建的塔,都与佛教没有多大联系。但它们和佛塔同样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民族团结,是永恒的主题。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三塔是唐朝与南诏频频交往的历史记录。千寻塔与大小雁塔相似,是唐代风格式样。造塔时,唐王朝非常重视,派遣了恭韬、徽义,参与千寻塔设计、施工、监理,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三塔建造时间,分为二期。第一期建造主塔,在南诏(贞观开元年、一说保和年)时;第二期建造两个小塔,大理国时,相当于五代十国和宋朝时,即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在第一期上,一直争论不休。一说贞观开元年建造,明代李元阳在维修三塔时发现铁铸款识“大唐贞观尉迟敬德造”;从考古学角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1978年文物部门对千寻塔进行实测和清理,对东南门外木质横梁做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并进行树木年轮校正所获的年代数据为公元524—684年,已属初唐时期。材料抽查往往有随机性,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南诏断代史就推倒重来。另一说是南诏劝丰佑时,保和年建造,从当时条件看,佛教大约于南诏初期开始在大理兴起,到阁罗凤时期,已经极盛。到丰佑、世隆时气氛最为炽热,盛况空前;此时南诏经济发展处于强盛时期,南诏建筑技术发展处于成熟时期。而829年南诏与唐朝之间的“太和之役”成功后大兴土木,建塔为即兴之作,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千寻塔建于丰佑年间是有可能的,即兴建于保和十年(833年),完工于天启元年(840年)。
  大理三塔建筑风格及施工技术,过去我们一直沉浸在“堆土建塔”和“挖土现塔”传说中,惊叹先人伟大艰巨的建塔工程,文学家妙笔生花讲的是建塔施工过程中的“天方夜谭”。据说,在建塔时,用的是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不用脚手架。塔修好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宛若横空出世,直插云霄。一面堆土一面搭设运输道,六七十米高,延绵几十里,五里桥、七里桥、搭桥村地名即由于此。
  脚手架主要是为建造和修缮建筑服务的,每当一座建筑物建成或修缮完毕,它就完成了任务,并随即拆除。所以,历史上没有脚手架的实物被保留下来。但三塔脚手架施工方法已具备条件,1982年维修三塔时,对南诏时建造主塔的方法又有了新的发现,塔墙留有原建时脚手架杉杆的洞眼,这些痕迹说明在修建塔时,利用过脚手架。张泉先生《白族建筑艺术》一书说:“1982年大理市政府维修三塔时,对南诏时建造千寻塔的方法又有了新发现,在拆除明朝维修时在千寻塔身上包的一层砖,砍去旧有的灰皮后,发现各层塔身四面都有成排13公分的方孔,行间1.5米左右。上面几层只有一排方孔,最下一层有五、六排之多。许多方孔外面塞砖块,内部大都有木料且非常紧密,这些木料是当时搭架时的横排木。这就证明唐代造塔,搭架造塔方法。”木构架的掌握和应用渗透着搭设脚手架的思想;使用建筑材料规格化、定型化烧制的塔砖,便于脚手架吊装及施工运输;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有关建筑经典宋时《营造法式》,为高层脚手架施工提供了理论基础。如《营造法式》中有,“卓立搭架”、“绾系鹰架”、“缚棚架”。我们在《张胜温画卷》中可以看到,当时建造千寻塔时搭设脚手架及塔砖搬运过程。
  三塔建筑,第一层特高,以上各层骤变低矮,高度和面阔都逐渐缩小,愈上收缩愈急,各层檐紧密相接,故称密檐式塔。结构形制都是空筒式结构,抗横剪力强,抗地震性良好。千寻塔,整体轮廓呈巨笔形。平面方形,单层塔壁,中空。塔的台基低矮方正,塔以白灰涂面。第一层设门,壁面朴素无华,多不施基座。各层檐叠涩挑出,很少施瓦。二层以上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开小窗。塔内有木构架,塔身内垂直可以贯通上下,设置木梯可以攀登。循梯可达顶层,从窗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山上花宫水上楼,彩云城廓望中秋”,诗景近在眼前。唐以后这种类型的塔很少见,是中国现存塔最高者之一。两小塔分列左右,美如出水芙蓉。
  大理三塔与内地塔有不同的两个特点:大理三塔为偶数塔,内地塔为奇数塔;中原塔基本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成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成曲线。数字有很多寓意,奇数习惯用法在这里大打折扣,白族祖先在偶数上寄予什么念想?一直是个谜。
  三塔建筑都由塔底、塔身、塔顶组成,8米高塔顶(第十六层)。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莲。下面是钢骨铜皮的相轮,最后面是球体覆钵,外加莲花形的座托。周围四角金翅鸟,引颈长鸣。我一直在想,塔的防雷措施安放在哪里?是不是利用这些尖尖的塔顶金属物。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33.5米,四周有石栏杆,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东有石照壁,上有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它是明初被朱元璋封为黔国公的沐英后裔嫡孙世阶手书。字体雄浑遒劲,颇有气势。塔身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倒在近6米处,塔墙厚3.3米。第二至十五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高约2米。
  在1978年修葺三塔时有两个重大发现:在千寻塔顶部和基部发现各种文物680多件,是研究南诏、大理国社会、历史、宗教、文化、医学的珍贵资料;三塔没有石基而是直接在土基上修建,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堪称奇迹。在建筑学方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地区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方面。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建筑学方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要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历来被人忽视,一直没有人提及三塔砌砖墙技术和砌墙胶粘物黄土泥浆、羼灰泥浆、白灰浆、纸筋灰浆等研究。砌砖墙技术的进展相当缓慢。汉代砌砖墙的样式多仿土坯墙的“三平一竖”或“一平一竖”,直到宋、元砖墓内仍如此。但三塔的砖墙全为平砌,多为三、五层顺砖再砌一层丁砖,除装饰构件以外很少用竖砖。在文献记载中,大塔表面抹白灰达7层之多,灰浆中“墨灰残物”为中兴二年。大理在南诏、大理国时,不仅砌砖墙技术先进,而且石灰烧制,塔砖特制以及应用上已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对于多年从事建筑施工,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来说,高层建筑施工最难把握的是整体垂直度控制,特别是工业建筑烟囱施工,我们可以借助经纬仪。一千多年前,我们先民在施工三塔中,怎么做呢?
  三塔建筑选址得当,布局合理;大理先人避开洱海大片易陷性土层,选址在土夹石或磐石层上使用基础牢固的天然地基。美学思想在三塔布局中应用已经到了极致,完美的天人合一。三塔建筑结构为空筒式高层理想结构;结构设计采用空筒式结构,有优越的抗震性能,空筒结构在理论力学、结构力学中通过抗剪强度、抗震性能验算,作为最佳模型在现代高层建筑中广泛推广和应用。三塔建筑工程质量一流,施工中的砖墙砌法、石灰浆配制、脚手架搭设、垂直度控制等都是当时的第一流施工技术。
  历经千年风雨剥蚀,三十多次地震洗礼,明正德九年(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月复合”。1925年地震,塔顶宝刹震落,民居及其它建筑几乎无存。大理三塔,依然如旧,耸立在美丽的苍山脚下,洱海之滨。
  
  【作者简介】 杨道超:白族,1965年12月生于洱源凤羽,建筑建造师。1997年获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曾任云南省图书馆大楼装饰工程项目经理,设计质量、工程质量受到文化部的好评。
  
  责任编辑 杨义龙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