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验和实施中,辛勤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广大物理教师积极投入改革大潮,阅读课改科研资料,领会课改新理念,借鉴课改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新课改理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探究过程、生活化物理等教育新成果已全面渗透物理教学.站在课改前沿,回顾反思今天的物理课堂,笔者研究认为还存在六大误区.
误区一:实施初期目标太高,忽略过渡阶段的承接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所倡导的物理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相脱节,学生缺少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应具备的科学品质,因此实施初期,短期内要达到终极目标,教师感到吃力,而学生对物理会感到困惑.例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中,教师要求自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而学生依据物理课本所示的实验思路与过程,顺利完成了实验之后,无法得出实验结论,使课堂教学陷于僵局.原因是:学生对像的特点缺少本质的认识,意识中没有探究“像的特点”就是探究“像与物体的关系”,具体说是“大小,倒正,实虚,位置之间的关系”;学生无法理解课本实验中每一步的设计目的,做法意图,并无法体会实验利用的是转换思维方法,例如为什么要用玻璃片代替平面镜,为什么选用大小相同的物体,采用重合就可以反映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等.由于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缺乏,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适当放低教学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地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体现教育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JP2]误区二:全方位落实课改要求,分裂学生接受过程的完整性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自主科学探究,和谐的师生关系使物理课堂的面目焕然一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但部分物理教学内容中,教师为实现新理念的全面渗透,过分地放纵课堂,学生在实验、讨论等合作学习中各干其事,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接受全过程中受到分散,使学生的接受过程失去完整性.例如在《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实验中,实验小组长将小组各成员做了明确的分工,顺利结束了实验,而在学业考查中,该实验过程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在答卷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电路的设计与连接,数据处理的方法一错再错,证明本节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没有促进全体学生提高.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体会精神实质,逐步渗透,确保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误区三:全过程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放弃传统教学媒体的使用
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已突出其交互性强的优势,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感官刺激程度,学习方法的变革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可比的优越性,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物理教学中要进一步体现科学性,传统媒体的使用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现代媒体无法替代的价值.例如,在研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教师采用flash动画演示了仪器的组装,加热过程,温度随时间的记录以及坐标图的绘制,虽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观看兴趣盎然,但缺少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的体验,不利于科学方法、动手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出发,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相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手段最优化.
误区四:教学过程开放化, 缺少科学课教学的规范化训练
课堂教学程序新颖,形式多样,氛围和谐是教师教学过程开放化的结果,启发式教学为课堂注入了活力,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课堂开放化的情况下,更多的教师放弃了科学课教学的规范化训练.例如在《电功率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出示题目,学生讨论后,指定学生分析并说出解题过程,教师肯定,其它同学给予掌声,就结束了一道例题的教学.细回味,该过程中失去许多能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训练的机会,诸如,如何分析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的方法,分析各个过程中电学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物理语言的规范程度,具体解题的呈现过程等,缺少规范性的科学习惯养成.物理教学是学生智力、思维品质形成的主渠道之一,而严谨性是科学得以发展和重现生命力的体现,在过程开放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规范化训练,培养科学素质.
误区五:课堂教学为主,淡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应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的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更多的教师将精力投入课内教学的改革中,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移入课堂的例习题教学中,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成为空中楼阁.例如“家庭电路的组装”、“潜水艇的制作”、“小孔成像”“电动机的制作”等物理小制作,小发明,“生活中水资源”、“电的应用与节约”等社会调查,已成为物理课堂学生观看和想象的作品,失去了课外活实践动对物理教学强化功能.为了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应引导学生课外有所作为,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学物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误区六:教师语言和蔼可亲,教学评价呈现单一化和片面性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蔼可亲,丰趣幽默,鼓动赞扬的授课语言体现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怀.同时,教师对物教学的课堂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因为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控学生智力的发展,表现在物理课堂上,出现教师的评价语言浮于表面化,指导性和层次性不明显的特点.例如,在《比热容》复习教学中,有一细节摘录如下:
教师:“为什么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呢?”
学生:“比热容不同.”
教师:“你回答很好.”(掌声响起)
分析这位同学的回答好吗?只答对了部分,教师的评价浮于表面,没有更深层次的给于分析,只要求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得出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都摒弃在评价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和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会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评价的新理念,物理课堂教学应结合不同的时机,采取方式多样化,给于多元化的评价,做到语言准确、规范、精练,评价有深度,富有个性化,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
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将会深入改变我们的教学思想,影响教学实践,变革教学全过程,我们在渗透新理念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与研究,在创新中积极反思,审视教学行为,分析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实践,在反思中,不断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误区一:实施初期目标太高,忽略过渡阶段的承接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所倡导的物理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相脱节,学生缺少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应具备的科学品质,因此实施初期,短期内要达到终极目标,教师感到吃力,而学生对物理会感到困惑.例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中,教师要求自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而学生依据物理课本所示的实验思路与过程,顺利完成了实验之后,无法得出实验结论,使课堂教学陷于僵局.原因是:学生对像的特点缺少本质的认识,意识中没有探究“像的特点”就是探究“像与物体的关系”,具体说是“大小,倒正,实虚,位置之间的关系”;学生无法理解课本实验中每一步的设计目的,做法意图,并无法体会实验利用的是转换思维方法,例如为什么要用玻璃片代替平面镜,为什么选用大小相同的物体,采用重合就可以反映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等.由于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缺乏,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适当放低教学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地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体现教育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JP2]误区二:全方位落实课改要求,分裂学生接受过程的完整性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自主科学探究,和谐的师生关系使物理课堂的面目焕然一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但部分物理教学内容中,教师为实现新理念的全面渗透,过分地放纵课堂,学生在实验、讨论等合作学习中各干其事,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接受全过程中受到分散,使学生的接受过程失去完整性.例如在《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实验中,实验小组长将小组各成员做了明确的分工,顺利结束了实验,而在学业考查中,该实验过程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在答卷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电路的设计与连接,数据处理的方法一错再错,证明本节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没有促进全体学生提高.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体会精神实质,逐步渗透,确保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误区三:全过程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放弃传统教学媒体的使用
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已突出其交互性强的优势,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感官刺激程度,学习方法的变革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可比的优越性,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物理教学中要进一步体现科学性,传统媒体的使用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现代媒体无法替代的价值.例如,在研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教师采用flash动画演示了仪器的组装,加热过程,温度随时间的记录以及坐标图的绘制,虽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观看兴趣盎然,但缺少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的体验,不利于科学方法、动手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出发,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相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手段最优化.
误区四:教学过程开放化, 缺少科学课教学的规范化训练
课堂教学程序新颖,形式多样,氛围和谐是教师教学过程开放化的结果,启发式教学为课堂注入了活力,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课堂开放化的情况下,更多的教师放弃了科学课教学的规范化训练.例如在《电功率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出示题目,学生讨论后,指定学生分析并说出解题过程,教师肯定,其它同学给予掌声,就结束了一道例题的教学.细回味,该过程中失去许多能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训练的机会,诸如,如何分析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的方法,分析各个过程中电学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物理语言的规范程度,具体解题的呈现过程等,缺少规范性的科学习惯养成.物理教学是学生智力、思维品质形成的主渠道之一,而严谨性是科学得以发展和重现生命力的体现,在过程开放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规范化训练,培养科学素质.
误区五:课堂教学为主,淡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应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的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更多的教师将精力投入课内教学的改革中,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移入课堂的例习题教学中,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成为空中楼阁.例如“家庭电路的组装”、“潜水艇的制作”、“小孔成像”“电动机的制作”等物理小制作,小发明,“生活中水资源”、“电的应用与节约”等社会调查,已成为物理课堂学生观看和想象的作品,失去了课外活实践动对物理教学强化功能.为了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应引导学生课外有所作为,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学物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误区六:教师语言和蔼可亲,教学评价呈现单一化和片面性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蔼可亲,丰趣幽默,鼓动赞扬的授课语言体现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怀.同时,教师对物教学的课堂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因为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控学生智力的发展,表现在物理课堂上,出现教师的评价语言浮于表面化,指导性和层次性不明显的特点.例如,在《比热容》复习教学中,有一细节摘录如下:
教师:“为什么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呢?”
学生:“比热容不同.”
教师:“你回答很好.”(掌声响起)
分析这位同学的回答好吗?只答对了部分,教师的评价浮于表面,没有更深层次的给于分析,只要求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得出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都摒弃在评价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和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会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评价的新理念,物理课堂教学应结合不同的时机,采取方式多样化,给于多元化的评价,做到语言准确、规范、精练,评价有深度,富有个性化,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
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将会深入改变我们的教学思想,影响教学实践,变革教学全过程,我们在渗透新理念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与研究,在创新中积极反思,审视教学行为,分析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实践,在反思中,不断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