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探究注重实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p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潜在的个性。《新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思考。因此,我在品德教学中确立生活化、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探索学习的机会,努力将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正是蕴含着这种内在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实例,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联想,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教学《信科学,不迷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胆小鬼”和“李小华的悲剧”这两个事例后,深刻地认识到迷信是毒害人们心灵的鸦片,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此时,学生的情感受到震动。紧接着学生分小组上台汇报课前搜集到的迷信害人的事例,各种信息的呈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迷信的危害在学生思想上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他们树立了“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利武器”这一信念。在这里,教师让学生搜集身边的事例,用事实说话,收到了“投石问路”之奇效,不仅增强了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与作出决策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炼生活化的现实素材,提高探究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因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生活中提炼有价值的现实素材,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通过交流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初步形成了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这时,课件展示一幅幅父母抚养子女的照片,即提供现实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此时,学生的情感脉搏在不知不觉地跳跃起伏,再让学生回忆从小到大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发言者深情的讲述,扣动每位学生的心弦。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和交流,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这样,不仅增强了教育效果,加深了“孝敬父母”等道德品质的内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走进生活天地,挖掘生活化的实践因素,形成探究素质
  
  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化的实践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思考和创新活动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如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课时,教师可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摒弃教材中学生既陌生又不感兴趣的人物故事,从学生生活中挖掘实践因素。再配上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大头儿子作主人公。整节课设立五个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暴露了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思想、情感、行为、策略,实话实说,旁征博引,学生亲身实践,体会到不诚实的行为最终会被识破,体验不诚实带来的紧张心情,从而感受到做人应该诚实。这种让学生走进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道德情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更能促进学生探究素质的形成。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创设“生活化、探究性”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自主探究、体验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他文献
《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辩论一般是在持不同观点的正反两个对立面之间进行的。辩论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是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话题,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对于日食和月食现象,学生们大多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趣味,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点点见生活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赋予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而当前幼儿美术活动中存在一些误区,如教师常常把美术技能的学习、美术知识的积累作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忽略幼儿自主的感知与生活情感体验。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幼儿美术教育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正确把握美术活动的核心价值,强调通过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一、提问的原则    1.启发思维的原则。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满堂间”其实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这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
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总是想办法让每一节课都有很好的效果。这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之上,必须建立在较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实践证明,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课是最有效益的课,也是成功的课。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师生互动起来呢?这就必须具体研究和分析影响师生互动的一些因素。    一、情感因素    情感是影响师生互动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它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小学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要重视情感交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著名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树的造型,尝试运用镂空剪纸的方式剪出树的枝干和叶脉。  2.学会运用漏印版画的方式,表现心中的小树林。  3.幼儿能有序地进行操作,感受小树林的美。  活动准备  白纸、黑卡纸、复写纸、剪刀、铅笔、PPT图片、拓包、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欣赏树的造型和色彩  1.引导幼儿观察树的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了一片小树林,  (出示PPT)仔细看一看,树都长得
感悟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情感经历,一种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借助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地感悟了文本中渗透的意境美、流动美、自然美、和谐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1933年乘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六年制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小学低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但是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不像表音文字那样简便易学,导致我国孩子学习文字的难度远远超过国外同龄孩子,造成了我国孩子阅读的起步远远落后于国外。如何在低段学生识字少理解弱的情况下让他们及早开始阅读,培养课外阅读
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对于“从玉米粒到玉米花”这一活动,我们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  师:能用什么方法将生玉米粒变熟呢?  生:用火烤、用水煮、用油炸、用锅炒。  师:方法真多!这儿有酒精灯、烧杯、铁勺、玉米粒等材料,你们将选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把它变熟?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我们想用火烤,需要酒精灯、火柴、铁勺、牙签、玉米粒。实验时,手拿着塑料柄,轻微晃动铁勺,或用牙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