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潜在的个性。《新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思考。因此,我在品德教学中确立生活化、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探索学习的机会,努力将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正是蕴含着这种内在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实例,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联想,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教学《信科学,不迷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胆小鬼”和“李小华的悲剧”这两个事例后,深刻地认识到迷信是毒害人们心灵的鸦片,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此时,学生的情感受到震动。紧接着学生分小组上台汇报课前搜集到的迷信害人的事例,各种信息的呈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迷信的危害在学生思想上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他们树立了“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利武器”这一信念。在这里,教师让学生搜集身边的事例,用事实说话,收到了“投石问路”之奇效,不仅增强了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与作出决策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炼生活化的现实素材,提高探究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因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生活中提炼有价值的现实素材,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通过交流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初步形成了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这时,课件展示一幅幅父母抚养子女的照片,即提供现实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此时,学生的情感脉搏在不知不觉地跳跃起伏,再让学生回忆从小到大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发言者深情的讲述,扣动每位学生的心弦。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和交流,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这样,不仅增强了教育效果,加深了“孝敬父母”等道德品质的内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走进生活天地,挖掘生活化的实践因素,形成探究素质
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化的实践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思考和创新活动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如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课时,教师可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摒弃教材中学生既陌生又不感兴趣的人物故事,从学生生活中挖掘实践因素。再配上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大头儿子作主人公。整节课设立五个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暴露了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思想、情感、行为、策略,实话实说,旁征博引,学生亲身实践,体会到不诚实的行为最终会被识破,体验不诚实带来的紧张心情,从而感受到做人应该诚实。这种让学生走进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道德情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更能促进学生探究素质的形成。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创设“生活化、探究性”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自主探究、体验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正是蕴含着这种内在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实例,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联想,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教学《信科学,不迷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胆小鬼”和“李小华的悲剧”这两个事例后,深刻地认识到迷信是毒害人们心灵的鸦片,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此时,学生的情感受到震动。紧接着学生分小组上台汇报课前搜集到的迷信害人的事例,各种信息的呈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迷信的危害在学生思想上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他们树立了“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利武器”这一信念。在这里,教师让学生搜集身边的事例,用事实说话,收到了“投石问路”之奇效,不仅增强了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与作出决策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炼生活化的现实素材,提高探究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因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生活中提炼有价值的现实素材,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通过交流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初步形成了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这时,课件展示一幅幅父母抚养子女的照片,即提供现实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此时,学生的情感脉搏在不知不觉地跳跃起伏,再让学生回忆从小到大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发言者深情的讲述,扣动每位学生的心弦。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和交流,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这样,不仅增强了教育效果,加深了“孝敬父母”等道德品质的内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走进生活天地,挖掘生活化的实践因素,形成探究素质
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化的实践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思考和创新活动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如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课时,教师可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摒弃教材中学生既陌生又不感兴趣的人物故事,从学生生活中挖掘实践因素。再配上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大头儿子作主人公。整节课设立五个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暴露了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思想、情感、行为、策略,实话实说,旁征博引,学生亲身实践,体会到不诚实的行为最终会被识破,体验不诚实带来的紧张心情,从而感受到做人应该诚实。这种让学生走进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道德情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更能促进学生探究素质的形成。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创设“生活化、探究性”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自主探究、体验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