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村地区7~12岁儿童虐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f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宁夏农村地区7~12岁儿童虐待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宁夏西吉县和隆德县农村地区7~12岁的儿童及其监护人,采用百分比描述儿童虐待现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儿童虐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西吉县和隆德县15个村的704名7~12岁儿童.最近一年内经历过任何类型的虐待(包括躯体虐待、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的儿童有359人(50.2%),其中以躯体虐待为主(44.6%).仅有10名(1.4%)儿童能正确全面理解儿童虐待问题,经历虐待时,55.5%的儿童会通过上报的形式寻求帮助.男童(OR=1.37,95%CI:1.01 ~ 1.85)、汉族人群(OR=1.49,95%CI:1.06 ~ 2.08)、低年龄(OR=1.16,95%CI:1.05 ~ 1.28)、父母一方在家(OR=2.05,95%CI:1.16 ~ 3.64)、家庭经济相对富裕(OR=1.55,95%CI:1.03~2.33)的儿童更易经历虐待.结论 宁夏农村地区7~12岁儿童虐待严重,儿童自身对虐待问题的认知水平较低.应关注男童、汉族人群、低年龄、父母一方在家的儿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2010-2011年四川省部分地区猪肉生产链中沙门菌耐药特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分离的112株沙门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10种抗生素(组合)药敏试验,参考CLSI标准(2010)判定结果。选取不同菌株来源、血清型和耐药谱的74株沙门菌,按照美国PulseNet标准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猪肉生产链中沙门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89.29%),其次为大观霉素(36.61%
目的 分析健康管理对0~36月龄社区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8个试点区共选择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监测机构,实施社区0~36月龄儿童健康管理,以辖区内参与管理的0~36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健康档案资料.结果 2008-2010年共有13 464名0~36月龄社区儿童参与健康管理,完成59 648人次随访,其中男童7 306名(54.26%).通过构建
目的 建立并使用儿童青少年膳食指数评价成都市中小学生的膳食质量,分析膳食整体质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以当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为依据,结合我国儿童饮食特点,选择12个元素构成儿童青少年膳食指数.参照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摄入量,对成都市l 997名7~15岁儿童青少年膳食摄入状况进行评分.同时比较不同膳食质量水平的调查对象间身体成分指标——体脂百分比(PBF)、脂肪组织指数(FMI)和
目的 了解北京市<5岁儿童意外死亡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3-2012年北京市<5岁儿童死亡病例资料,分析意外死亡发生强度、变化趋势、主要意外死因及其流行病学分布。结果2003-2012年北京市<5岁儿童意外死亡占儿童总死亡的8.47%,儿童意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以溺水死亡率、1~4岁儿童和农村<5岁儿童意外死亡率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012年<5岁儿童意外死
目的 评价集合核酸检测方法在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FSWs)HIV急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低档场所FSWs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液,采用胶体硒法对HIV抗体初筛检测;对初筛阴性者采用集合核酸检测方法检测HIVRNA,若为阳性,3个月内随访并采集血液进行确证;应用估算公式计算HIV年发病率.结果 共收集6 469例FSWs的血液样本,HIV抗体初筛阳性139例,阳性率为
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新增超过2 000万例癌症患者,其中中低收入国家的癌症负担占4/5.在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WHO各成员国达成一致目标:到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使因癌症和其他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降低25%.癌症发病率是评估上述目标进展的重要指标,而基于人群的肿瘤登记(PBCR)对收集发病率数据,建立、监测和评估癌症控制项目起到至关重
目的 探讨福建省<4岁儿童手足口病再次罹患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队列研究方法以福建省手足口病监测资料中<4岁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首次罹患时的特征作为其再次罹患的影响因素,采用SAS 9.0软件的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82949例,其中多次罹患者2612例(3.15%)。在多次罹患者中,累计罹患2次者2510例,3次者98例,4次者3例,5次者1例。年龄<2
目的 研究气温与济南市4个区居民日均非意外死亡的关系,探讨气温在不同滞后天数下对各死因别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济南市4个区(市中、槐荫、天桥、历下)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死亡资料,以及同期气温数据和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效应以及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滞后天数时气温对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可提示人群中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和发病趋势,从而提出预防和干预的重点领域.2008年全球约5 700万人死亡,其中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3%[1].我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12.31/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03%[2].大量研究证明,烟草使用、有害酒精使用、不健康饮食、缺乏身体活动
目的 了解中国≥60岁老年人业余锻炼及静态行为.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利用包含全球身体活动问卷(GPAQ)的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调查收集≥18岁成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业余时间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身体活动信息.本研究利用其中15 193名≥60岁调查对象的信息,对老年人业余锻炼及静态行为进行分析.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