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业比较繁重,学习压力也是非常大,再加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比较单一,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策略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进而为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做好铺垫。
关键词:高中;化学;兴趣;培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都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好化学知识很重要。而兴趣又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中化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就成了亟待研究的问题。高中化学的兴趣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课前铺垫
1.1画面导入课程
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往往对学生有很大的视觉冲击,这些画面不但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还能有加强学生的思考。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的具体特点,搜集一些相关的新闻、图片等,以使学生進入学习的情境,起到很好地效果。诸如教师在进行《如何保护空气清新》这一话题的时候,就可以播放一些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空气污染的认识,进而能够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相关课题的学习。
1.2问题导入课程
高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诸如,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铁生锈的反应条件,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铁会生锈?铁刷了油漆为什么不生锈?铁浸泡在水里会生锈么?怎么才能防止铁生锈?由于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自觉地进行思考。经过这样的铺垫,不但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1.3生活常识导入课程
化学知识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很多化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用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抓住这些化学中的生活元素,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经过这样的一个联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讲解氧气的溶解性的时候,就需要引入生活常识,如果一味地进行刻板的知识传授,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担,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对一些生活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氧气溶解性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2营造宽松的环境
在以往的化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提高,也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具体来说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平等的教学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减少对于学生的强制要求和限制,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天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2.2幽默的言行举止
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晦涩难懂。为此,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利用幽默、形象化的表达来使学生明白相关的道理。诸如在讲解离子共存问题的时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起反应的离子比喻成敌人的关系,一碰面就打架,所以他们不能共存。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离子存在与否的问题。在教学的时候,只有充分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用幽默的言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发挥实验的作用
化学不但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其还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以往教师为了加快教学的进度,提高学生的成绩,往往大幅压缩实验环节的时间,而实验环节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大量的理论知识将会对其造成沉重的压力。为此,教师在课程安排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相关的中学在相关的实验机械、材料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缺,这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化学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对化学器材方面的投资;如条件存在不足的学校,也应该就学校自身的实验场所、器械、材料等资源实行分批保质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均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才能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
4激发学生参与的情趣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进行的。在这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充分的信任,各种方式的鼓励,都能为学生提供无形的、巨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进行分组实验时,要求组内同学具体分工,团结协作,互相讨论,要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不要一个人包干到底。
5总结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的。在高中化学的教育中,无论是在课程的引入、课堂的环境、实验的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化学水平的提高。为此,本文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兴趣的办法,旨在能够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提高其化学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鸿艳.浅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2]方娟.高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8).
[3]宋文强.浅谈化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4]吴金虎.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1(78).
关键词:高中;化学;兴趣;培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都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好化学知识很重要。而兴趣又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中化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就成了亟待研究的问题。高中化学的兴趣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课前铺垫
1.1画面导入课程
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往往对学生有很大的视觉冲击,这些画面不但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还能有加强学生的思考。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的具体特点,搜集一些相关的新闻、图片等,以使学生進入学习的情境,起到很好地效果。诸如教师在进行《如何保护空气清新》这一话题的时候,就可以播放一些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空气污染的认识,进而能够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相关课题的学习。
1.2问题导入课程
高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诸如,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铁生锈的反应条件,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铁会生锈?铁刷了油漆为什么不生锈?铁浸泡在水里会生锈么?怎么才能防止铁生锈?由于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自觉地进行思考。经过这样的铺垫,不但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1.3生活常识导入课程
化学知识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很多化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用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抓住这些化学中的生活元素,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经过这样的一个联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讲解氧气的溶解性的时候,就需要引入生活常识,如果一味地进行刻板的知识传授,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担,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对一些生活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氧气溶解性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2营造宽松的环境
在以往的化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提高,也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具体来说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平等的教学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减少对于学生的强制要求和限制,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天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2.2幽默的言行举止
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晦涩难懂。为此,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利用幽默、形象化的表达来使学生明白相关的道理。诸如在讲解离子共存问题的时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起反应的离子比喻成敌人的关系,一碰面就打架,所以他们不能共存。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离子存在与否的问题。在教学的时候,只有充分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用幽默的言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发挥实验的作用
化学不但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其还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以往教师为了加快教学的进度,提高学生的成绩,往往大幅压缩实验环节的时间,而实验环节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大量的理论知识将会对其造成沉重的压力。为此,教师在课程安排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相关的中学在相关的实验机械、材料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缺,这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化学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对化学器材方面的投资;如条件存在不足的学校,也应该就学校自身的实验场所、器械、材料等资源实行分批保质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均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才能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
4激发学生参与的情趣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进行的。在这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充分的信任,各种方式的鼓励,都能为学生提供无形的、巨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进行分组实验时,要求组内同学具体分工,团结协作,互相讨论,要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不要一个人包干到底。
5总结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的。在高中化学的教育中,无论是在课程的引入、课堂的环境、实验的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化学水平的提高。为此,本文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兴趣的办法,旨在能够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提高其化学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鸿艳.浅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2]方娟.高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8).
[3]宋文强.浅谈化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4]吴金虎.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