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和提升,初中生应当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这样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领悟文章的情感,并将其运用于写作与生活中,可以说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和阅读水平却不容乐观、令人担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阅读现状分析
首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过分地侧重于技能的训练,从而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大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忽视了孩子的课外阅读,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的课外阅读看作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的“罪魁祸首”,从而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量少。第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近十年来留在家中务农的中青年一代越来越少,不少家长进城务工,留在农村家中的孩子疏于管教,有的学生在放学之后成群结队游玩,荒废学业。加之网络时代,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沉浸于网络小说,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对阅读失去了兴趣。第四,近些年来各城镇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加之多数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私立学校封闭式管理对那些成绩优良的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优质生源纷纷涌入私立学校,以致留在农村中学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很不乐观,学生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厚,阅读也成了一种奢望。目前,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每学期推荐的名著导读篇目2部,自主阅读篇目4部,也就是说,单单初中三年就要求学生阅读36部名著,但是在每学期的调查中,两部必读名著阅读的人数寥寥无几,何况四部自主阅读名著,也就是说,到中考结束为止,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对教材里推荐的这36部名著是十分陌生的。
二、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基于以上现状,在日常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主要采取了下几点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老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喜欢阅读,这需要后天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愿读、乐读、善读、广读,才有主动阅读和提升阅读能力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1.营造阅读氛围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笔者在班里开设了图书交流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图书带到班里的开放式书架,供其他学生分享阅读。课间、中午、活动课,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书。酷爱阅读的学生甘之若饴,而那些平时疏于阅读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也不自觉捧起书本,书香充溢在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书陶醉了一个个学生的心,愉悦了学生的情趣。因为阅读,学生之间有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这样,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充斥整个班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爱阅读、自觉阅读的好习惯。
2.开展“荐书”活动
初中的学生已能独立阅读课外书,必须保证每天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和数量。笔者一般要求学生每天读一个小时的课外书,一个小时至少读五千字以上。但是,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放学就与手机为伍,农村学生的阅读资源比较匮乏,不像城里的学生有大型的图书馆可供借阅,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也不是很重视,多数学生除了课本,几乎不看课外读物,所以资源共享很重要。一般在条件允许下,笔者每周会安排一到两个早读的时间让学生登台推荐阅读过的书目,每个早读四名学生,可以介绍所读书籍的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荐书”活动,大家了解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籍,同龄人介绍的书籍大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愿望,他们更加迫切地想要去阅读。同时,开展这个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在场,能够适时地给予指导,引导学生筛选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另外,这个活动让每个学生所拥有的书籍在班里流通起来,而且学生一旦有了新书,就能马上与同学分享,同学之间互相借阅,既解决了农村学生借书难、疏于阅读的问题,又拓展了借阅途径和阅读范围。实践证明,坚持开展“荐书”活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二)重视方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最实用的知识莫过于方法的指导,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统编教材增加了学生的自读课文和名著自读篇目,无形中也增加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倘若做得好,又不失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
1.抓住“文眼”精读法。徐特立教育年轻人读书“贵在精”,精度就是要抓住文章的精华,深入领悟,仔细品味,理解吸收,融会贯通,精读法适合于价值较高的读物。如何精读,可以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只要打开“文眼”这扇文章的窗户,就能窥见全文、理解文章,进一步握整篇文章的意旨、領会作者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文眼”,分析“只言片语”与“通篇”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领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从而有所思索有所启发,在感情上受到熏陶、艺术上得到鉴赏。
2.不求甚解速读法。不同于精读法,对于一些只需“泛泛而读”的书可以采取速读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认为,读书的关键,全在于领悟,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咀嚼。当今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无法篇篇都“求甚解”,快速阅读,“一目十行”地阅读,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能提高阅读能力。 3.编写提纲法: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时候,用简洁的语言把作品的拟定成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作品的要点,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也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诱发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指引者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倡导个性化阅读,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阅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展开,对学生自身独具个性的阅读方法和语感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教师应支持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更要充分肯定那些敢于发表独到见解的学生,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深思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有读有思,边读边思。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读不思,阅读就失去了意义。学生在进行(下转第40版)(上接第39版)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将文章内容与生活连接,为学生的心灵搭建一条通往作品内涵与情感的桥梁,那么,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而披文入情,逐渐感受到文章的精神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在教学韩愈的《马说》时,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说“马”呢? (2)如何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试借鉴文中语句回答。(3)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当今社会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这四个问题的设置既有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也有对作者的情感体验,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可以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畅想
畅想,即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如果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就更容易将自己融入到文章创设的情境之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的个性体验就会油然而生。可以说,阅读中的畅想,更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提高文章鉴赏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这就需要教师给以方法上的诱导:
(1)巧用文本“空白”,展开联想
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启发学生根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描绘的意境作补充性想象,使这幅“天涯游子图”具体化。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通过引导学生先反复诵读后半部分“送别”的八句诗,然后重点品味结尾一句中“空”字的韵昧来品味“空白”(留白)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朋友已渐渐消失在诗人的视野中,诗人仍伫立营门外,凝视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久久不忍回去,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一个“空”字,饱含着悠悠情思,既有对友人别后的挂念,又有对往事的回忆……学生通过诗歌结尾的留白,展开联想,品味出了诗人此刻难以言说的情感,领悟了诗的意旨。通过这样留白、联想,在脑海中填充出其中的空白,既使整个作品的艺术形象完整丰满,又扩展了新内容,创造了新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放飞学生心灵,体现阅读个性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让学生讨论愚公究竟愚不愚,有的学生就提出愚公一家不必世代挖土移山,可以举家搬迁的观点。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请学生谈谈对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转变的看法。就有学生发言指出,于勒曾经是一个败家子,不仅将自己的那份财产挥霍一空,还将菲利普一家该得的那份也败光了,所以,菲利普夫妇面对落魄的他冷漠、唯恐避之不及也是情有可原的。学生挣脱思维牢笼,放飞自我,畅谈个人独特的见解,观点未必准确,至少凸显了自己的个性。
(四)选择适当读物,写好读书笔记
“书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但缺乏辨别好坏优劣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在良莠不齐的书海中,选择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读物,避免无效甚至有害的课外阅读。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稚气未脱、喜欢幻想,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神话、寓言故事,如,《西游记》《伊索寓言》。当他们思想日渐成熟,视野也更加开阔时,可以让他们读读名家名作,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傅雷家书》等,甚至可以推荐他们读读外国名著,如,《简爱》《名人传》《泰戈尔诗集》,有时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时文美文,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其次,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旁注、摘录,写好读书笔记。古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少学生阅读时常常只动眼不动口、不动手、不做旁注和摘录,所以读书不少但收效微乎其微。因此,笔者很重视学生阅读效果,有效的阅读应从做好读书笔记开始。笔者一般要求学生记录每天阅读的点滴感受,不要求字数,当读完整本书后,再回顾整本书的内容,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读后感,再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五)加强朗读指导,珍视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检验一个人对语言文字是否理解,听他的宣读是最方便的方法,好的朗读就是对课文的极好注释。”朗读可以达到“移情”“共情”的效果,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更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笔者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1.听范读学习朗读法。听名家或老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学习优秀范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悟情。2.倡导个性化朗读。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或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美妙的声音,在朗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文字的天空,感悟文字的魅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总之,农村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长久坚持的工作,这就需要语文教師抓住这些关键,让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尽可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爱读书乐读书的习惯,掌握善读书会读书的本领,让他们不断开阔视野、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国韬,郭忠银.初中生语文阅读精加工策略的训练研究[J].心理科学,1998(2).
[3]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开明出版社.
[4]朱作仁,祝新华.中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阅读现状分析
首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过分地侧重于技能的训练,从而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大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忽视了孩子的课外阅读,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的课外阅读看作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的“罪魁祸首”,从而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量少。第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近十年来留在家中务农的中青年一代越来越少,不少家长进城务工,留在农村家中的孩子疏于管教,有的学生在放学之后成群结队游玩,荒废学业。加之网络时代,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沉浸于网络小说,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对阅读失去了兴趣。第四,近些年来各城镇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加之多数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私立学校封闭式管理对那些成绩优良的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优质生源纷纷涌入私立学校,以致留在农村中学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很不乐观,学生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厚,阅读也成了一种奢望。目前,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每学期推荐的名著导读篇目2部,自主阅读篇目4部,也就是说,单单初中三年就要求学生阅读36部名著,但是在每学期的调查中,两部必读名著阅读的人数寥寥无几,何况四部自主阅读名著,也就是说,到中考结束为止,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对教材里推荐的这36部名著是十分陌生的。
二、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基于以上现状,在日常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主要采取了下几点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老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喜欢阅读,这需要后天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愿读、乐读、善读、广读,才有主动阅读和提升阅读能力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1.营造阅读氛围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笔者在班里开设了图书交流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图书带到班里的开放式书架,供其他学生分享阅读。课间、中午、活动课,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书。酷爱阅读的学生甘之若饴,而那些平时疏于阅读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也不自觉捧起书本,书香充溢在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书陶醉了一个个学生的心,愉悦了学生的情趣。因为阅读,学生之间有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这样,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充斥整个班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爱阅读、自觉阅读的好习惯。
2.开展“荐书”活动
初中的学生已能独立阅读课外书,必须保证每天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和数量。笔者一般要求学生每天读一个小时的课外书,一个小时至少读五千字以上。但是,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放学就与手机为伍,农村学生的阅读资源比较匮乏,不像城里的学生有大型的图书馆可供借阅,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也不是很重视,多数学生除了课本,几乎不看课外读物,所以资源共享很重要。一般在条件允许下,笔者每周会安排一到两个早读的时间让学生登台推荐阅读过的书目,每个早读四名学生,可以介绍所读书籍的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荐书”活动,大家了解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籍,同龄人介绍的书籍大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愿望,他们更加迫切地想要去阅读。同时,开展这个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在场,能够适时地给予指导,引导学生筛选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另外,这个活动让每个学生所拥有的书籍在班里流通起来,而且学生一旦有了新书,就能马上与同学分享,同学之间互相借阅,既解决了农村学生借书难、疏于阅读的问题,又拓展了借阅途径和阅读范围。实践证明,坚持开展“荐书”活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二)重视方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最实用的知识莫过于方法的指导,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统编教材增加了学生的自读课文和名著自读篇目,无形中也增加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倘若做得好,又不失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
1.抓住“文眼”精读法。徐特立教育年轻人读书“贵在精”,精度就是要抓住文章的精华,深入领悟,仔细品味,理解吸收,融会贯通,精读法适合于价值较高的读物。如何精读,可以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只要打开“文眼”这扇文章的窗户,就能窥见全文、理解文章,进一步握整篇文章的意旨、領会作者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文眼”,分析“只言片语”与“通篇”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领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从而有所思索有所启发,在感情上受到熏陶、艺术上得到鉴赏。
2.不求甚解速读法。不同于精读法,对于一些只需“泛泛而读”的书可以采取速读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认为,读书的关键,全在于领悟,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咀嚼。当今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无法篇篇都“求甚解”,快速阅读,“一目十行”地阅读,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能提高阅读能力。 3.编写提纲法: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时候,用简洁的语言把作品的拟定成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作品的要点,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也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诱发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指引者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倡导个性化阅读,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阅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展开,对学生自身独具个性的阅读方法和语感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教师应支持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更要充分肯定那些敢于发表独到见解的学生,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深思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有读有思,边读边思。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读不思,阅读就失去了意义。学生在进行(下转第40版)(上接第39版)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将文章内容与生活连接,为学生的心灵搭建一条通往作品内涵与情感的桥梁,那么,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而披文入情,逐渐感受到文章的精神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在教学韩愈的《马说》时,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说“马”呢? (2)如何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试借鉴文中语句回答。(3)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当今社会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这四个问题的设置既有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也有对作者的情感体验,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可以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畅想
畅想,即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如果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就更容易将自己融入到文章创设的情境之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的个性体验就会油然而生。可以说,阅读中的畅想,更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提高文章鉴赏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这就需要教师给以方法上的诱导:
(1)巧用文本“空白”,展开联想
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启发学生根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描绘的意境作补充性想象,使这幅“天涯游子图”具体化。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通过引导学生先反复诵读后半部分“送别”的八句诗,然后重点品味结尾一句中“空”字的韵昧来品味“空白”(留白)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朋友已渐渐消失在诗人的视野中,诗人仍伫立营门外,凝视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久久不忍回去,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一个“空”字,饱含着悠悠情思,既有对友人别后的挂念,又有对往事的回忆……学生通过诗歌结尾的留白,展开联想,品味出了诗人此刻难以言说的情感,领悟了诗的意旨。通过这样留白、联想,在脑海中填充出其中的空白,既使整个作品的艺术形象完整丰满,又扩展了新内容,创造了新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放飞学生心灵,体现阅读个性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让学生讨论愚公究竟愚不愚,有的学生就提出愚公一家不必世代挖土移山,可以举家搬迁的观点。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请学生谈谈对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转变的看法。就有学生发言指出,于勒曾经是一个败家子,不仅将自己的那份财产挥霍一空,还将菲利普一家该得的那份也败光了,所以,菲利普夫妇面对落魄的他冷漠、唯恐避之不及也是情有可原的。学生挣脱思维牢笼,放飞自我,畅谈个人独特的见解,观点未必准确,至少凸显了自己的个性。
(四)选择适当读物,写好读书笔记
“书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但缺乏辨别好坏优劣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在良莠不齐的书海中,选择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读物,避免无效甚至有害的课外阅读。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稚气未脱、喜欢幻想,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神话、寓言故事,如,《西游记》《伊索寓言》。当他们思想日渐成熟,视野也更加开阔时,可以让他们读读名家名作,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傅雷家书》等,甚至可以推荐他们读读外国名著,如,《简爱》《名人传》《泰戈尔诗集》,有时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时文美文,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其次,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旁注、摘录,写好读书笔记。古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少学生阅读时常常只动眼不动口、不动手、不做旁注和摘录,所以读书不少但收效微乎其微。因此,笔者很重视学生阅读效果,有效的阅读应从做好读书笔记开始。笔者一般要求学生记录每天阅读的点滴感受,不要求字数,当读完整本书后,再回顾整本书的内容,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读后感,再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五)加强朗读指导,珍视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检验一个人对语言文字是否理解,听他的宣读是最方便的方法,好的朗读就是对课文的极好注释。”朗读可以达到“移情”“共情”的效果,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更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笔者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1.听范读学习朗读法。听名家或老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学习优秀范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悟情。2.倡导个性化朗读。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或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美妙的声音,在朗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文字的天空,感悟文字的魅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总之,农村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长久坚持的工作,这就需要语文教師抓住这些关键,让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尽可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爱读书乐读书的习惯,掌握善读书会读书的本领,让他们不断开阔视野、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国韬,郭忠银.初中生语文阅读精加工策略的训练研究[J].心理科学,1998(2).
[3]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开明出版社.
[4]朱作仁,祝新华.中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