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新教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feinsy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语文新教材,其阅读部分除了教科书中24篇课文,还有《语文读本》的35万字。阅读恢复了自身应有的定位和价值,不再是写作的附庸。其内容之丰富,篇目之众多,实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之最。由此带来了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教学任务如此之重,怎么完成?笔者以为,阅读教材变厚,是进入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信息量增大的必然反映。只凭教科书上几十篇课文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要让中学生扩大视野,增加积累,也迫切要求教材“扩容”。所以,面对新教材,不要埋怨,也不要茫然,要从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上找出路,向教育教学研究要质量。从以教师“讲读为主”,到学生“自学为主”这是教学基本方法的一大转变。对广大师生来说,前者是轻车熟路,经验可谓丰富,大家也都比较熟悉,而后者是初步尝试,经验不足,目前还比较生疏。
  今日的教,本来就是为了明日的不需要教。就拿高考升学来说,今日教学生复习迎考,实在是为了明日考场上考生能“自答”好那份高考试卷,那时还能依靠老师去讲读吗?再说,教师“讲读为主”这么多年来,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似乎作为教材的鲁迅、巴尔扎克的原著并不重要。倒是老师的讲解、板书是金科玉律。而且,高一学生无论在现代文阅读还是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不仅是时间上不允许,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还是一篇一篇地、逐字逐句地由教师手把着手去教。所以,要实现从以教师“讲读为主”到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转变,第一要着是教师理念上的转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地位。
  当然,我们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不是说课内就不用管了,教师也不起作用了,相反,课内一定要加强指导,学生的自学才能避免盲目,有所遵循。而且,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及时而又得法,学生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增强自学的意识,积累自学的知识,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在这里,教师要把教材的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把编者的思路变成自己组织教学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把往日传授灌输的思路变成今日指导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思路。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笔者从第一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点拨导读,指导自学。教材不分文体组织单元,笔者就淡化了文体教学。教材规定的学习重点依次是:整体把握,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笔者就自觉地抛掉了一讲作者、二讲时代背景、三讲段落大意、四讲主题思想、五讲写作特点的“五讲”模式,着重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例如:在教学乔治·桑的《冬天之美》时,我先提问“冬天之美,美在何处?”差不多全体学生都能在读完第一遍课文后,回答“美在自然”。这时,我没有做评委“亮分”,而是要求学生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再读课文,结果就有学生补充说,“美”还“美”在“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归纳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让学生从文中领悟到《冬天之美》展示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自然美,更是一个女作家高尚的情趣。通过这个例子,我教给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一把钥匙:抓关键信息区。这个信息区可以是开头、结尾,也可以在中间;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关键词语(例如该文开头中的“情趣”一词,结尾部分中的“精神生活”一词)。当然.我用第一教时处理了这篇课文,又用一教时要求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我有过一只小蟹》,任务是:带上上一课交给你的钥匙,去打开女作家铁凝为什么对一只小蟹情有独钟的迷宫。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少驭多,以求得知识有扩展,能力有提高。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初步构建了新教材阅读教学的新框架。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笔者抓了“熟读”、“积累”和“领悟”六个字。其中熟读是基础,过去上课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时间给学生读,以致“一篇文章讲完了,学生连课文都读不下来。这样培养不了语感,提高不了阅读能力。当然,熟读成诵也要有指导。与学生共同揣摩文章思路,就很有助于学生迅速背诵。在这方面,每篇课文后的练习是很好的“拐杖”。
  积累主要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过去总是老师越俎代庖,梳理好以后印发给学生,效果并不好。还是由学生自己整理以后印象深刻。在这方面,课本附录“词语表”对每篇课文都有具体要求,但仅限于实词。我们又在虚词和句式方面适当作了补充。例如《勾践灭吴》一课,我们补充的有:(1)虚词“其”。比较“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中的“其”和上一篇课文中“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的“其”。(2)句式。比较“何后之有”与上一篇课文中的“何厌之有”。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领悟是最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是,时代不同了,当今中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把一篇课文读上“百遍”。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运用最新学术成果,授学生以学法,让学生在读了几遍乃至一遍以后,就能使其义毕见。在这方面,我们依据吕叔湘先生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理论,引导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超越时空,化难为易,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何将教法改变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课题。以上几点,只是我的尝试和粗浅的认识,祈求专家和同仁指正。
其他文献
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摇篮,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必修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给学生达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这些都给我们很大启示: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活跃、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
期刊
【摘要】明确性英语教学大纲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结合中考发展中越来越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趋势,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为英语口语学习提供予学生更多更广的英语语境交往平台,同时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口语对话,小组活动等,相互学习,提高口语能力。  【关键词】英语口语小组合作学习英语语境语言交际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二级目标与要求是“能救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并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基础教育在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高效性是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促进教学有效性为目的,谈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实施语文教学。  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搞好教学,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配合。新课程改
期刊
经典古诗文不仅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更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阅读经典诗文的好处。  由于古诗高度凝练,学生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理解古诗文意境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读背上,那将远远达不到我们诵读经典诗文的目的,单纯让学生听老师讲解来体会意境,也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近年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