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语文新教材,其阅读部分除了教科书中24篇课文,还有《语文读本》的35万字。阅读恢复了自身应有的定位和价值,不再是写作的附庸。其内容之丰富,篇目之众多,实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之最。由此带来了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教学任务如此之重,怎么完成?笔者以为,阅读教材变厚,是进入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信息量增大的必然反映。只凭教科书上几十篇课文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要让中学生扩大视野,增加积累,也迫切要求教材“扩容”。所以,面对新教材,不要埋怨,也不要茫然,要从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上找出路,向教育教学研究要质量。从以教师“讲读为主”,到学生“自学为主”这是教学基本方法的一大转变。对广大师生来说,前者是轻车熟路,经验可谓丰富,大家也都比较熟悉,而后者是初步尝试,经验不足,目前还比较生疏。
今日的教,本来就是为了明日的不需要教。就拿高考升学来说,今日教学生复习迎考,实在是为了明日考场上考生能“自答”好那份高考试卷,那时还能依靠老师去讲读吗?再说,教师“讲读为主”这么多年来,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似乎作为教材的鲁迅、巴尔扎克的原著并不重要。倒是老师的讲解、板书是金科玉律。而且,高一学生无论在现代文阅读还是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不仅是时间上不允许,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还是一篇一篇地、逐字逐句地由教师手把着手去教。所以,要实现从以教师“讲读为主”到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转变,第一要着是教师理念上的转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地位。
当然,我们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不是说课内就不用管了,教师也不起作用了,相反,课内一定要加强指导,学生的自学才能避免盲目,有所遵循。而且,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及时而又得法,学生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增强自学的意识,积累自学的知识,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在这里,教师要把教材的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把编者的思路变成自己组织教学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把往日传授灌输的思路变成今日指导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思路。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笔者从第一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点拨导读,指导自学。教材不分文体组织单元,笔者就淡化了文体教学。教材规定的学习重点依次是:整体把握,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笔者就自觉地抛掉了一讲作者、二讲时代背景、三讲段落大意、四讲主题思想、五讲写作特点的“五讲”模式,着重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例如:在教学乔治·桑的《冬天之美》时,我先提问“冬天之美,美在何处?”差不多全体学生都能在读完第一遍课文后,回答“美在自然”。这时,我没有做评委“亮分”,而是要求学生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再读课文,结果就有学生补充说,“美”还“美”在“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归纳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让学生从文中领悟到《冬天之美》展示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自然美,更是一个女作家高尚的情趣。通过这个例子,我教给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一把钥匙:抓关键信息区。这个信息区可以是开头、结尾,也可以在中间;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关键词语(例如该文开头中的“情趣”一词,结尾部分中的“精神生活”一词)。当然.我用第一教时处理了这篇课文,又用一教时要求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我有过一只小蟹》,任务是:带上上一课交给你的钥匙,去打开女作家铁凝为什么对一只小蟹情有独钟的迷宫。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少驭多,以求得知识有扩展,能力有提高。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初步构建了新教材阅读教学的新框架。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笔者抓了“熟读”、“积累”和“领悟”六个字。其中熟读是基础,过去上课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时间给学生读,以致“一篇文章讲完了,学生连课文都读不下来。这样培养不了语感,提高不了阅读能力。当然,熟读成诵也要有指导。与学生共同揣摩文章思路,就很有助于学生迅速背诵。在这方面,每篇课文后的练习是很好的“拐杖”。
积累主要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过去总是老师越俎代庖,梳理好以后印发给学生,效果并不好。还是由学生自己整理以后印象深刻。在这方面,课本附录“词语表”对每篇课文都有具体要求,但仅限于实词。我们又在虚词和句式方面适当作了补充。例如《勾践灭吴》一课,我们补充的有:(1)虚词“其”。比较“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中的“其”和上一篇课文中“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的“其”。(2)句式。比较“何后之有”与上一篇课文中的“何厌之有”。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领悟是最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是,时代不同了,当今中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把一篇课文读上“百遍”。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运用最新学术成果,授学生以学法,让学生在读了几遍乃至一遍以后,就能使其义毕见。在这方面,我们依据吕叔湘先生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理论,引导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超越时空,化难为易,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何将教法改变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课题。以上几点,只是我的尝试和粗浅的认识,祈求专家和同仁指正。
今日的教,本来就是为了明日的不需要教。就拿高考升学来说,今日教学生复习迎考,实在是为了明日考场上考生能“自答”好那份高考试卷,那时还能依靠老师去讲读吗?再说,教师“讲读为主”这么多年来,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似乎作为教材的鲁迅、巴尔扎克的原著并不重要。倒是老师的讲解、板书是金科玉律。而且,高一学生无论在现代文阅读还是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不仅是时间上不允许,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还是一篇一篇地、逐字逐句地由教师手把着手去教。所以,要实现从以教师“讲读为主”到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转变,第一要着是教师理念上的转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地位。
当然,我们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不是说课内就不用管了,教师也不起作用了,相反,课内一定要加强指导,学生的自学才能避免盲目,有所遵循。而且,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及时而又得法,学生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增强自学的意识,积累自学的知识,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在这里,教师要把教材的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把编者的思路变成自己组织教学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把往日传授灌输的思路变成今日指导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思路。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笔者从第一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点拨导读,指导自学。教材不分文体组织单元,笔者就淡化了文体教学。教材规定的学习重点依次是:整体把握,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笔者就自觉地抛掉了一讲作者、二讲时代背景、三讲段落大意、四讲主题思想、五讲写作特点的“五讲”模式,着重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例如:在教学乔治·桑的《冬天之美》时,我先提问“冬天之美,美在何处?”差不多全体学生都能在读完第一遍课文后,回答“美在自然”。这时,我没有做评委“亮分”,而是要求学生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再读课文,结果就有学生补充说,“美”还“美”在“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归纳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让学生从文中领悟到《冬天之美》展示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自然美,更是一个女作家高尚的情趣。通过这个例子,我教给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一把钥匙:抓关键信息区。这个信息区可以是开头、结尾,也可以在中间;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关键词语(例如该文开头中的“情趣”一词,结尾部分中的“精神生活”一词)。当然.我用第一教时处理了这篇课文,又用一教时要求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我有过一只小蟹》,任务是:带上上一课交给你的钥匙,去打开女作家铁凝为什么对一只小蟹情有独钟的迷宫。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少驭多,以求得知识有扩展,能力有提高。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初步构建了新教材阅读教学的新框架。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笔者抓了“熟读”、“积累”和“领悟”六个字。其中熟读是基础,过去上课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时间给学生读,以致“一篇文章讲完了,学生连课文都读不下来。这样培养不了语感,提高不了阅读能力。当然,熟读成诵也要有指导。与学生共同揣摩文章思路,就很有助于学生迅速背诵。在这方面,每篇课文后的练习是很好的“拐杖”。
积累主要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过去总是老师越俎代庖,梳理好以后印发给学生,效果并不好。还是由学生自己整理以后印象深刻。在这方面,课本附录“词语表”对每篇课文都有具体要求,但仅限于实词。我们又在虚词和句式方面适当作了补充。例如《勾践灭吴》一课,我们补充的有:(1)虚词“其”。比较“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中的“其”和上一篇课文中“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的“其”。(2)句式。比较“何后之有”与上一篇课文中的“何厌之有”。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领悟是最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是,时代不同了,当今中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把一篇课文读上“百遍”。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运用最新学术成果,授学生以学法,让学生在读了几遍乃至一遍以后,就能使其义毕见。在这方面,我们依据吕叔湘先生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理论,引导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超越时空,化难为易,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何将教法改变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课题。以上几点,只是我的尝试和粗浅的认识,祈求专家和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