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风景诗的分段教学法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85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法是:诗歌诵读法;图片展示法;中年级有:小组讨论法;短剧表演法;高年级的三种方法是:渲染情境法;问题引导法;作文交流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代风景诗 分段 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篇目,苏教版的教材也是如此。这些古诗包括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其中古代风景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也包含在其中。诗人通过赋有音乐美和语言美的诗句,对景物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笔者认为,在小学三个不同的学段里,古诗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为例,分学段划分教学思路,看看其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不同。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教学方法
  小学低年级指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古代风景诗的教学方法可以降低难度,教学形式应更直观,我们建议使用一下两种方法来教学。
  1.诗歌诵读法
  对于新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在识字方面还有所欠缺,通顺流畅的阅读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因此,儿童熟练地识记字词是很有必要的。以《江南好》[1](一年级下册)为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首先要让学生将这首古诗的拼音标注出来,如诗歌的前两句:jiāng nán hǎo,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在学生能够完整通读古诗后,再慢慢揭示文字表达的诗意。《江南》一诗的课文是(一年级上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教师可将拼音标注出来,如诗歌的前三: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lián yè hé tián tián.yú xìlián yè jiān。这样为更好地学习古诗做好铺垫,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强化记忆,甚至背诵出来,效果会更好。
  由此我们发现,诵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准确掌握地掌握字词发音后,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个人读、齐读、小组读、配乐读等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律美,从而领悟古代风景诗独特的魅力。
  2.图片展示法
  除了使用诵读法,任课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关图片,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了教学要求,“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2]这与风景古诗作者的作诗过程相吻合。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使学生感受诗人创作时的内心表达。以《咏华山》(一年级下册)为例:只有天上有,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演示,将华山的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的雄姿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可以构想这样的画面:茫茫的黄河之上有一座高耸的楼阁,夕阳如金钩坠沉,傍着陡峭的山势。黄河之水波涛滚滚,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磅礴生动的场景。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盛唐时代恢宏的气度,教学效果会比较理想。
  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借助直观形象的手段更有利于课堂效果的发挥。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教学方法
  小学中年级指的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不高,教学方法可以比低年级时增加一些难度,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调动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建议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教学。
  1.小组讨论法
  很多教育家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写到,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3]因此,在小学中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描写的是庐山瀑布之景,教师通过指出关键词“望”这一题眼,让学生讨论“挂”、“生紫烟”、“遥看”等词,从而表现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神奇伟力、恢宏壮观的赞颂。杜甫的《绝句》(三年级下册)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读似是一首描写优美风景的七绝,但是细细体味,诗人的欣慰之情跃然纸上,学生通过简单品读也许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通过“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意象,可以反映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学生自主交流,能够感知诗情,对诗的深入品读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因此,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诗意的理解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短剧表演法
  有的学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对于古诗的学习。以《江雪》(三年级下册)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了解了诗句的大意后,由老师挑选2-3组学生,对于场景再现描述,表现出一个披蓑戴笠的老人,在寒冷冬天垂钓的情景,表现人物在寒冬凄凉的境况。在表演中学生还能自己发挥创造力,会添加语言以及神态表情,从而加深学习和理解。再看卢纶的《塞下曲》(三年级下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出,一位同学演李广将军,两至三位同学演士兵。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台词自己构想,配上简单的音乐和孩子们编拟的动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台下的同学也能更好地理解此诗的意义,并有“穿越”之感。
其他文献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因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把自己的希望和生命交付给对宝玉的爱情,也因此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林黛玉,她用她的生命唱出了一首缠绵哀怨的情歌。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似乎是命中注定。因为他们初次相逢就彼此有了惊异之感,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但是,天生就是情痴的宝玉并不仅仅属于黛玉一个人,正当林妹妹沉浸在甜美而纯真的爱情中的时候,薛宝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白流苏是张爱玲在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电影版白流苏形象显得单一刻板,导致原著人物精髓流失。本文对小说白流苏形象进行多方思考,试图揭示其经典性。  关健词:《倾城之恋》 白流苏 人物形象  20世纪50年代,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首次将张爱玲引入文学史,并称“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经过时间雕琢和历史沉淀,张爱玲小说已经成为“华文中的经典”,“张爱玲热”也持久
新时期以来在长篇小说领域,著名女作家戴厚英第一个高举起人性自省的大旗,真挚地呼唤人情、人性、人道主义,发出“人啊,人”的慨叹。她以人性的自我反省,由生活而创作,由痛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小说《暮光之城》是现代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魔幻小说之一,其中蕴含的意象具有很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将对其四个章节的名称进行分析并从其主题与内容的架构关系几方面分析,对集中作品各部分标题中的意象进行探索,从而揭示其作为魔幻类小说的文学价值。  关健词:《暮光之城》 意象 暗示  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魔幻类小说《暮光之城》于2005年出版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将美国的“鬼文化”带入了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但由于语言能力有限,表达时往往会过于简单或杂乱无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的语言表达训练,采用多种形式,
张爱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其天才的创作和富有传奇性想一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散文《天才梦》是其公开发表的众多散文之一,该作品另
内容摘要:阅读原著是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快餐消费的时代,推动经典阅读却成了一大难题。本文根据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特点,依据教学实践,分析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探究推动阅读的三种路径,利用影视鉴赏、碎片阅读、树立读书标兵等方式,力图推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经典文本阅读。  关键词:经典文本 碎片化阅读 影视鉴赏 读书标兵 外国文学教学  外国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的必修课程,文学史的讲授与原著的阅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