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法是:诗歌诵读法;图片展示法;中年级有:小组讨论法;短剧表演法;高年级的三种方法是:渲染情境法;问题引导法;作文交流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代风景诗 分段 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篇目,苏教版的教材也是如此。这些古诗包括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其中古代风景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也包含在其中。诗人通过赋有音乐美和语言美的诗句,对景物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笔者认为,在小学三个不同的学段里,古诗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为例,分学段划分教学思路,看看其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不同。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教学方法
小学低年级指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古代风景诗的教学方法可以降低难度,教学形式应更直观,我们建议使用一下两种方法来教学。
1.诗歌诵读法
对于新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在识字方面还有所欠缺,通顺流畅的阅读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因此,儿童熟练地识记字词是很有必要的。以《江南好》[1](一年级下册)为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首先要让学生将这首古诗的拼音标注出来,如诗歌的前两句:jiāng nán hǎo,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在学生能够完整通读古诗后,再慢慢揭示文字表达的诗意。《江南》一诗的课文是(一年级上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教师可将拼音标注出来,如诗歌的前三: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lián yè hé tián tián.yú xìlián yè jiān。这样为更好地学习古诗做好铺垫,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强化记忆,甚至背诵出来,效果会更好。
由此我们发现,诵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准确掌握地掌握字词发音后,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个人读、齐读、小组读、配乐读等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律美,从而领悟古代风景诗独特的魅力。
2.图片展示法
除了使用诵读法,任课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关图片,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了教学要求,“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2]这与风景古诗作者的作诗过程相吻合。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使学生感受诗人创作时的内心表达。以《咏华山》(一年级下册)为例:只有天上有,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演示,将华山的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的雄姿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可以构想这样的画面:茫茫的黄河之上有一座高耸的楼阁,夕阳如金钩坠沉,傍着陡峭的山势。黄河之水波涛滚滚,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磅礴生动的场景。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盛唐时代恢宏的气度,教学效果会比较理想。
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借助直观形象的手段更有利于课堂效果的发挥。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教学方法
小学中年级指的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不高,教学方法可以比低年级时增加一些难度,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调动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建议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教学。
1.小组讨论法
很多教育家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写到,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3]因此,在小学中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描写的是庐山瀑布之景,教师通过指出关键词“望”这一题眼,让学生讨论“挂”、“生紫烟”、“遥看”等词,从而表现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神奇伟力、恢宏壮观的赞颂。杜甫的《绝句》(三年级下册)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读似是一首描写优美风景的七绝,但是细细体味,诗人的欣慰之情跃然纸上,学生通过简单品读也许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通过“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意象,可以反映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学生自主交流,能够感知诗情,对诗的深入品读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因此,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诗意的理解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短剧表演法
有的学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对于古诗的学习。以《江雪》(三年级下册)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了解了诗句的大意后,由老师挑选2-3组学生,对于场景再现描述,表现出一个披蓑戴笠的老人,在寒冷冬天垂钓的情景,表现人物在寒冬凄凉的境况。在表演中学生还能自己发挥创造力,会添加语言以及神态表情,从而加深学习和理解。再看卢纶的《塞下曲》(三年级下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出,一位同学演李广将军,两至三位同学演士兵。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台词自己构想,配上简单的音乐和孩子们编拟的动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台下的同学也能更好地理解此诗的意义,并有“穿越”之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代风景诗 分段 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篇目,苏教版的教材也是如此。这些古诗包括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其中古代风景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也包含在其中。诗人通过赋有音乐美和语言美的诗句,对景物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笔者认为,在小学三个不同的学段里,古诗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为例,分学段划分教学思路,看看其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不同。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教学方法
小学低年级指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古代风景诗的教学方法可以降低难度,教学形式应更直观,我们建议使用一下两种方法来教学。
1.诗歌诵读法
对于新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在识字方面还有所欠缺,通顺流畅的阅读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因此,儿童熟练地识记字词是很有必要的。以《江南好》[1](一年级下册)为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首先要让学生将这首古诗的拼音标注出来,如诗歌的前两句:jiāng nán hǎo,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在学生能够完整通读古诗后,再慢慢揭示文字表达的诗意。《江南》一诗的课文是(一年级上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教师可将拼音标注出来,如诗歌的前三: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lián yè hé tián tián.yú xìlián yè jiān。这样为更好地学习古诗做好铺垫,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强化记忆,甚至背诵出来,效果会更好。
由此我们发现,诵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准确掌握地掌握字词发音后,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个人读、齐读、小组读、配乐读等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律美,从而领悟古代风景诗独特的魅力。
2.图片展示法
除了使用诵读法,任课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关图片,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了教学要求,“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2]这与风景古诗作者的作诗过程相吻合。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使学生感受诗人创作时的内心表达。以《咏华山》(一年级下册)为例:只有天上有,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演示,将华山的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的雄姿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可以构想这样的画面:茫茫的黄河之上有一座高耸的楼阁,夕阳如金钩坠沉,傍着陡峭的山势。黄河之水波涛滚滚,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磅礴生动的场景。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盛唐时代恢宏的气度,教学效果会比较理想。
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借助直观形象的手段更有利于课堂效果的发挥。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教学方法
小学中年级指的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不高,教学方法可以比低年级时增加一些难度,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调动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建议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教学。
1.小组讨论法
很多教育家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写到,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3]因此,在小学中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描写的是庐山瀑布之景,教师通过指出关键词“望”这一题眼,让学生讨论“挂”、“生紫烟”、“遥看”等词,从而表现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神奇伟力、恢宏壮观的赞颂。杜甫的《绝句》(三年级下册)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读似是一首描写优美风景的七绝,但是细细体味,诗人的欣慰之情跃然纸上,学生通过简单品读也许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通过“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意象,可以反映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学生自主交流,能够感知诗情,对诗的深入品读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因此,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诗意的理解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短剧表演法
有的学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对于古诗的学习。以《江雪》(三年级下册)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了解了诗句的大意后,由老师挑选2-3组学生,对于场景再现描述,表现出一个披蓑戴笠的老人,在寒冷冬天垂钓的情景,表现人物在寒冬凄凉的境况。在表演中学生还能自己发挥创造力,会添加语言以及神态表情,从而加深学习和理解。再看卢纶的《塞下曲》(三年级下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出,一位同学演李广将军,两至三位同学演士兵。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台词自己构想,配上简单的音乐和孩子们编拟的动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台下的同学也能更好地理解此诗的意义,并有“穿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