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你走进课堂,就会很容易地觉察到许多新的理念,正越来越多地化为教师们课堂教学中的时髦语言。可是,理性地观察就会发现,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时髦语言其实只是“东施效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不能有所改观,而最终成了教师粉饰课堂的空洞摆设。
一、“带着问题读”不能成为华美包装
【案例】《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
生1:什么是启蒙呢?
生2:谁启蒙谁呢?
生3: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做题目呢?
……
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反思】毋庸置疑,带着问题读书,会让读书更有实效。可是,在课堂上,这样的要求更多的仅仅体现为一种形式,学生提出的疑问也只是问问而已,很少有教师能够耐心地把这些问题写下来,进行归类梳理,对学生明示。学生听到教师“带着问题读书”的命令后,仍然是被教师牵着走,在教师不断的提问中亦步亦趋地走向教案上预设的结局。读书其实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重要的是在于每个读者的自我内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足时间,明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书,尽情思考,真正让读书走向自我的体验。
二、“用喜欢的方式读”不能成为雾里看花
【案例】《蒲公英》教学片段
师:可是还有两颗种子没有听话,它们跑到了哪儿呢?
生:一颗种子跑到了金光灿灿的沙漠里。
生:还有一颗种子跑到了银花朵朵的湖泊里。
师:那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自由读书)
【反思】读书是文本内化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是尊重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丰富了解读文本的内涵。但是,“自己喜欢的方式”到底是什么方式,很多的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其实,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读书,应该与思维同在,对文本理解到哪一步,就能读到哪一步。因此,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他会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能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情感,让一个个独立存在的文字变成富有情感的溪流,那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不同的体验也许对于读的处理就会不同,在这种基础上的“自己喜欢的方式”,才变成了可体验的存在。
三、“演一演”不能成为创新噱头
【案例】《三借芭蕉扇》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想不想来演一演啊?
生:想!
师:好吧,那老师来读旁白,谁来演悟空啊?(进行角色分工)
(生自备了“芭蕉扇”、“金箍棒”、头饰等道具,部分学生表演,更多的做了观众,群情激奋)
师:刚才他们表演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再来试一试?(再次进行角色分工)
(大部分学生又在热热闹闹中观看了表演)
【反思】将课文演绎成课本剧,这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当学生对文章中的角色产生了热爱,往往会产生一种表现欲,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扮演角色,能有效地强化教学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异常活跃。关键在于,这种活跃是表面的热热闹闹,还是学生走进角色后的真实体验。富有生成性的表演,能依靠角色效应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世界,学生也就会获得更多的教师讲不出来的体验。学生的表演,不能满足于文本中的对白的再现,有时甚至是不演比演好,教师的语言描绘、图画的呈现、音乐的渲染也许会使效果更好。对课本剧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用诸如“好不好”之类的简单词汇来进行,它其实是一个包括了语言、表演、道具等多方面的“复杂体”。
四、“再读一遍”不能成为邯郸学步
【案例】《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段
师:(引读)当皮埃尔抱住克勒松,发现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地说着——
生:(没有入境)“亲爱的,原谅我……”
师:再读一遍,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生:(害羞地)“亲爱的,原谅我……”
其他学生捂嘴作笑。
【反思】让学生再读一遍,看似对学生充满了鼓励和期待,但脱离特定情境、空洞机械的重复,这时的“再读”只能是邯郸学步,有时反而弄巧成拙。学生对“亲爱”这个词有些敏感,因为他们并没有体会到主人公皮埃尔此时内心难以言表的感受,捂嘴作笑也就在所难免了。教师应该通过过渡语言的渲染让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范读让学生有章可循,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全面把握知道该怎样才能读出味儿来。当学生走进了文本中的人物世界里,他的朗读就会变得发自内心,充满情感;当学生能够借助文本体验角色,借助朗读表达情感时,他的语文素养才算得到了体现和升华,在此基础上的“再读一遍”也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责编侯艳星)
一、“带着问题读”不能成为华美包装
【案例】《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
生1:什么是启蒙呢?
生2:谁启蒙谁呢?
生3: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做题目呢?
……
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反思】毋庸置疑,带着问题读书,会让读书更有实效。可是,在课堂上,这样的要求更多的仅仅体现为一种形式,学生提出的疑问也只是问问而已,很少有教师能够耐心地把这些问题写下来,进行归类梳理,对学生明示。学生听到教师“带着问题读书”的命令后,仍然是被教师牵着走,在教师不断的提问中亦步亦趋地走向教案上预设的结局。读书其实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重要的是在于每个读者的自我内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足时间,明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书,尽情思考,真正让读书走向自我的体验。
二、“用喜欢的方式读”不能成为雾里看花
【案例】《蒲公英》教学片段
师:可是还有两颗种子没有听话,它们跑到了哪儿呢?
生:一颗种子跑到了金光灿灿的沙漠里。
生:还有一颗种子跑到了银花朵朵的湖泊里。
师:那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自由读书)
【反思】读书是文本内化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是尊重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丰富了解读文本的内涵。但是,“自己喜欢的方式”到底是什么方式,很多的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其实,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读书,应该与思维同在,对文本理解到哪一步,就能读到哪一步。因此,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他会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能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情感,让一个个独立存在的文字变成富有情感的溪流,那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不同的体验也许对于读的处理就会不同,在这种基础上的“自己喜欢的方式”,才变成了可体验的存在。
三、“演一演”不能成为创新噱头
【案例】《三借芭蕉扇》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想不想来演一演啊?
生:想!
师:好吧,那老师来读旁白,谁来演悟空啊?(进行角色分工)
(生自备了“芭蕉扇”、“金箍棒”、头饰等道具,部分学生表演,更多的做了观众,群情激奋)
师:刚才他们表演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再来试一试?(再次进行角色分工)
(大部分学生又在热热闹闹中观看了表演)
【反思】将课文演绎成课本剧,这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当学生对文章中的角色产生了热爱,往往会产生一种表现欲,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扮演角色,能有效地强化教学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异常活跃。关键在于,这种活跃是表面的热热闹闹,还是学生走进角色后的真实体验。富有生成性的表演,能依靠角色效应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世界,学生也就会获得更多的教师讲不出来的体验。学生的表演,不能满足于文本中的对白的再现,有时甚至是不演比演好,教师的语言描绘、图画的呈现、音乐的渲染也许会使效果更好。对课本剧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用诸如“好不好”之类的简单词汇来进行,它其实是一个包括了语言、表演、道具等多方面的“复杂体”。
四、“再读一遍”不能成为邯郸学步
【案例】《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段
师:(引读)当皮埃尔抱住克勒松,发现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地说着——
生:(没有入境)“亲爱的,原谅我……”
师:再读一遍,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生:(害羞地)“亲爱的,原谅我……”
其他学生捂嘴作笑。
【反思】让学生再读一遍,看似对学生充满了鼓励和期待,但脱离特定情境、空洞机械的重复,这时的“再读”只能是邯郸学步,有时反而弄巧成拙。学生对“亲爱”这个词有些敏感,因为他们并没有体会到主人公皮埃尔此时内心难以言表的感受,捂嘴作笑也就在所难免了。教师应该通过过渡语言的渲染让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范读让学生有章可循,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全面把握知道该怎样才能读出味儿来。当学生走进了文本中的人物世界里,他的朗读就会变得发自内心,充满情感;当学生能够借助文本体验角色,借助朗读表达情感时,他的语文素养才算得到了体现和升华,在此基础上的“再读一遍”也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