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一号”及其被高调打捞只是一个符号。这艘船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机遇,而它被坚持打捞出水,也表达着人们对过去的时代和错失的机遇的追忆与怅惘。根据考古学家的初步判断,“南海一号”沉没于南宋初年,距今已经有800年。据说,要完全清理发掘完这艘古沉船,至少要用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至今还无法了解,这艘沉船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为何沉没……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这艘沉船为契机,换一个角度看待它背后的海洋世界和我们错失的种种机遇。
在“南海一号”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海洋国家的前景:那时候,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大型海船的载重达到了500-600吨,同时还能搭乘500-600人;从东北亚的日本、高丽,到东南亚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湾和东非各港口,已经形成了一个活跃的贸易网络,中国的商人往来海上,中国的商船扬帆万里;回首内陆,是庞大的丝绸、磁器、茶叶供应基地,这些深受国外客商欢迎的产品,经过车马、舟船、手挑、肩扛,汇聚到海岸线上的各个港口,然后再装上随着季风而来的船只……
我们不去设想,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路径走下去,究竟会达到怎样的结果。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这样的前景,在“南海一号”沉没以及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逐渐黯淡并渐行渐远。
1431年,郑和率领着自己的船队开始了最后一次远航。这是一次盛大的航行,动用的船只有200多艘,跟随的人员将近3万,对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样的船队不啻是天方夜谭。但我们恰恰是用这种最盛大的方式,与海洋国家的前景做了最后诀别。
如果要探究原因,历史学家可以罗列许许多多,如从明初开始实行的“海禁政策”、不能自我平衡盈利的“朝贡贸易”体制、重农抑商的“农耕本位”思想等等,但只要我们深入到历史的细节当中,就会发现,事情原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的简单,教条。
原本以为,自郑和之后,我们就开始退出海洋,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愿意为之努力并付出热情的主角,不再是政府支持的浩大船队,而是那些铤而走险,横行海上的海盗,是那些为了生存,不顾风浪,移民海外的沿海居民,是那些为了财富,处心积虑,精打细算的海商。正是所有这些小人物最原始,最本质的努力和生命热情,一直让我们保持着与海洋的近距离接触和成为海洋国度的最后一线希望。
即便是在这些所有努力都宣告失败,所有希望都已经破灭的时刻。我们依然还存在整个海洋贸易系统之中,并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亲手把扮演主角的机会让渡给了别人。在“南海一号”沉没的数百年间,我们一次次的错失了它馈赠的机遇,于是,我们终于从海洋上收来了惩罚。
这并不是一幕悲剧,只是在无数的偶然和可能面前,历史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悲壮色彩。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这艘沉船为契机,换一个角度看待它背后的海洋世界和我们错失的种种机遇。
在“南海一号”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海洋国家的前景:那时候,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大型海船的载重达到了500-600吨,同时还能搭乘500-600人;从东北亚的日本、高丽,到东南亚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湾和东非各港口,已经形成了一个活跃的贸易网络,中国的商人往来海上,中国的商船扬帆万里;回首内陆,是庞大的丝绸、磁器、茶叶供应基地,这些深受国外客商欢迎的产品,经过车马、舟船、手挑、肩扛,汇聚到海岸线上的各个港口,然后再装上随着季风而来的船只……
我们不去设想,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路径走下去,究竟会达到怎样的结果。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这样的前景,在“南海一号”沉没以及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逐渐黯淡并渐行渐远。

1431年,郑和率领着自己的船队开始了最后一次远航。这是一次盛大的航行,动用的船只有200多艘,跟随的人员将近3万,对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样的船队不啻是天方夜谭。但我们恰恰是用这种最盛大的方式,与海洋国家的前景做了最后诀别。
如果要探究原因,历史学家可以罗列许许多多,如从明初开始实行的“海禁政策”、不能自我平衡盈利的“朝贡贸易”体制、重农抑商的“农耕本位”思想等等,但只要我们深入到历史的细节当中,就会发现,事情原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的简单,教条。
原本以为,自郑和之后,我们就开始退出海洋,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愿意为之努力并付出热情的主角,不再是政府支持的浩大船队,而是那些铤而走险,横行海上的海盗,是那些为了生存,不顾风浪,移民海外的沿海居民,是那些为了财富,处心积虑,精打细算的海商。正是所有这些小人物最原始,最本质的努力和生命热情,一直让我们保持着与海洋的近距离接触和成为海洋国度的最后一线希望。
即便是在这些所有努力都宣告失败,所有希望都已经破灭的时刻。我们依然还存在整个海洋贸易系统之中,并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亲手把扮演主角的机会让渡给了别人。在“南海一号”沉没的数百年间,我们一次次的错失了它馈赠的机遇,于是,我们终于从海洋上收来了惩罚。
这并不是一幕悲剧,只是在无数的偶然和可能面前,历史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悲壮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