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基础,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诚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诚信思想内容。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精华,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行为,不仅对构建诚信社会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诚信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流价值观,它不仅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品质。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加之西方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出现了偏差,其中诚信的缺失表现最为突出。作为知识精英群体的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诚信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校园和国家的未来和谐发展。因此,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的诚信思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能够促进诚信社会的构建,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吸取了其他一些学派的相关思想成果而形成的。儒家的诚信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后来一些儒学家的传承和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诚信最早是用来规范人际交往的,要求人们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但随着人际交往的密切和社会的不断發展,诚信的应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诚信的内容更加丰富,人们对诚信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伦理道德的范畴,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法律等的范畴。根据史料《尚书》记载,诚信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在早期文献中,“诚”、“信”二字是分开使用的。
(一)传统文化中“诚”的内涵
关于“诚”的记载,我国最早见于《尚书·太甲下》的“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这里的“诚”是指人们笃信鬼神的一种虔诚心理。在中国古代诚信思想中,“诚” 最初是指人不违背客观事实的一种态度,在《大学·传之六》中有“所谓诚其意者,不自欺也”的记载,说明诚是信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欺骗自己。这就比较系统地说明“诚”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状态和规律,同时,也是人应该遵循的一种道德准则。这里的“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做人品性和原则。
(二)传统文化中“信”的内涵
“信”早在先秦时期就被列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信最初是指在祭祀时,人对上天和祖宗所说的话要诚实不欺。在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信”占据着重要地位。“信”在《论语》中被列为“文、行、忠、信”的“四教”之一;孔子在“恭、宽、信、敏、惠”中把“信” 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列为“五德”之一,并认为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与人交友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从政治国的重要准则。
(三)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联用
由于“诚”和“信”都含有诚实无欺的意思,所以二者可以联用。诚信的联用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管子·枢言 》中说道“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就是说,先王对诚信非常重视,讲诚信,天下就友好和平了。这也说明诚与信在伦理学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伦理道德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诚信思想,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
(一)诚信是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
儒家认为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道德品质是诚信,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途径就是讲诚信。古人把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当作终身追求的目标之一。《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曾子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为他人谋求解决事情的办法是否做到了忠厚老实?与彼此友好的人交往是否做到了诚信?曾子用这种反省的办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古人认为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前提。《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算数,那么他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论语·卫灵公》中讲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如果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三)诚信是交友与择友的伦理原则
儒家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坦诚相待。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是说孔子期盼在年老时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年轻的子弟们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内容丰富,它既是个人的一种高尚人格魅力,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国家建设的栋梁,诚信思想教育是人才教育的根本和基础,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有诚信的人才。
(一)传统诚信思想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强调真实无妄,是一种力求践履的道德行为规范,提高大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把诚信准则内化为一种理念,变成一种行动的自觉,以塑造良好的诚信形象,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自觉践行者。
(二)传统诚信思想在大学生做人教育中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标准,诚信是做人的第一原则,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的素质和品德,就难以取得人生的成功。诚信是个人修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保障。诚信缺失,最终会使自己陷入进退无路的尴尬境地,从而无法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诚信是做人之宝。
(三)传统诚信思想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价值
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对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重视对大学生实施诚信教育,不断优化社会诚信环境,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信用,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完善诚信相关法制,使全体公民都能够诚信做人做事,努力营造诚信氛围。
总之,人无信不立,学无信不才,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行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和汲取。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诚信美德,并把诚信道德当作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实践中积极践行诚信,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国臣.社会诚信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肖周录等.诚信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陈进 女 1989年9月 皖长丰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关键词】传统文化;诚信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流价值观,它不仅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品质。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加之西方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出现了偏差,其中诚信的缺失表现最为突出。作为知识精英群体的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诚信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校园和国家的未来和谐发展。因此,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的诚信思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能够促进诚信社会的构建,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吸取了其他一些学派的相关思想成果而形成的。儒家的诚信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后来一些儒学家的传承和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诚信最早是用来规范人际交往的,要求人们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但随着人际交往的密切和社会的不断發展,诚信的应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诚信的内容更加丰富,人们对诚信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伦理道德的范畴,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法律等的范畴。根据史料《尚书》记载,诚信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在早期文献中,“诚”、“信”二字是分开使用的。
(一)传统文化中“诚”的内涵
关于“诚”的记载,我国最早见于《尚书·太甲下》的“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这里的“诚”是指人们笃信鬼神的一种虔诚心理。在中国古代诚信思想中,“诚” 最初是指人不违背客观事实的一种态度,在《大学·传之六》中有“所谓诚其意者,不自欺也”的记载,说明诚是信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欺骗自己。这就比较系统地说明“诚”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状态和规律,同时,也是人应该遵循的一种道德准则。这里的“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做人品性和原则。
(二)传统文化中“信”的内涵
“信”早在先秦时期就被列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信最初是指在祭祀时,人对上天和祖宗所说的话要诚实不欺。在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信”占据着重要地位。“信”在《论语》中被列为“文、行、忠、信”的“四教”之一;孔子在“恭、宽、信、敏、惠”中把“信” 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列为“五德”之一,并认为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与人交友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从政治国的重要准则。
(三)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联用
由于“诚”和“信”都含有诚实无欺的意思,所以二者可以联用。诚信的联用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管子·枢言 》中说道“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就是说,先王对诚信非常重视,讲诚信,天下就友好和平了。这也说明诚与信在伦理学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伦理道德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诚信思想,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
(一)诚信是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
儒家认为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道德品质是诚信,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途径就是讲诚信。古人把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当作终身追求的目标之一。《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曾子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为他人谋求解决事情的办法是否做到了忠厚老实?与彼此友好的人交往是否做到了诚信?曾子用这种反省的办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古人认为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前提。《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算数,那么他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论语·卫灵公》中讲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如果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三)诚信是交友与择友的伦理原则
儒家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坦诚相待。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是说孔子期盼在年老时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年轻的子弟们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内容丰富,它既是个人的一种高尚人格魅力,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国家建设的栋梁,诚信思想教育是人才教育的根本和基础,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有诚信的人才。
(一)传统诚信思想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强调真实无妄,是一种力求践履的道德行为规范,提高大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把诚信准则内化为一种理念,变成一种行动的自觉,以塑造良好的诚信形象,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自觉践行者。
(二)传统诚信思想在大学生做人教育中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标准,诚信是做人的第一原则,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的素质和品德,就难以取得人生的成功。诚信是个人修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保障。诚信缺失,最终会使自己陷入进退无路的尴尬境地,从而无法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诚信是做人之宝。
(三)传统诚信思想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价值
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对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重视对大学生实施诚信教育,不断优化社会诚信环境,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信用,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完善诚信相关法制,使全体公民都能够诚信做人做事,努力营造诚信氛围。
总之,人无信不立,学无信不才,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行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和汲取。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诚信美德,并把诚信道德当作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实践中积极践行诚信,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国臣.社会诚信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肖周录等.诚信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陈进 女 1989年9月 皖长丰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