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中“情感”的逐层解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963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学习文言诗歌作品时,关注、体悟并挖掘其“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着力点。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教”与“学”要求是“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的导言明确提到:“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受山川风物之灵性,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教学中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作品语言感悟蕴含其中的“美”,“寻美”过程中触摸作品情感基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融自身情感于作品和作者,读出心得体会,最终由“情感通融”拓展为“情感提升”。这也就是我接下来谈及的初中文言诗歌教学中对“情感”的把握、体悟、挖掘,可以采用逐层解析的方式,促使学生学会望尽“字里行间”,看遍情感内涵的“灯火阑珊”。
  一、以关键词句为“点”,直面表层“情感说辞”
  在文言诗歌作品中,关键词句往往是打开作品主旨情感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学中如果可以抓住关键词句,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直言在文中的意思,突破作者“难掩”的情愫,便为读懂“情感”的第一步。
  这些关键词句可以是文言诗歌最具神韵的“文眼”“诗眼”,文章凝练的“主旨句”,也可以是情趣横生的“意象”,甚至是文中某个不太起眼的“实词”“虚词”。如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独特的边塞地区的意象构成了一幅空间阔大、雄浑苍凉、层次丰富的“抽象派”画面,加之“直”和“圆”的“锦上添花”,景物的简单纯净与奇美壮丽融合呼应,更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此壮阔深邃、挺拔刚劲的意象无疑照应了作者开阔、豁达的心情,让人顿感精神振奋。抓住炼字,把握意象特征,来感受其中直观可见的思想情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息心”“忘反”美景让人内心平静,更让人流连忘返,一语道破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热爱之情,见景如此,便忘情于这天地大美之中。
  文言诗歌作品中,作者会将自己的赏景观物的情趣、借景依事抒发的情感、思索体悟的意味通过字里行间的“关键词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文言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成功揽收这些重要词句, 并将其作为理解、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做到由细微处观情愫,由“点”出发,直面表层“情感说辞”。
  二、以上下文为“线”,串联内在“情感基调”
  阅读感悟也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的同时,也要联系上下文,通观全局,串联并把握全文贯穿首尾抑或起伏变化的“情感基调”,这也体现了“情感”理解与感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如读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直观说辞就是清闲,并不繁忙劳碌,有大把空闲的时间赏月赏景,一个“但”字笔锋一转,又道出了惋惜语气,自身清闲无事可做,看别人劳碌不免心中淡淡失落。如果单纯关注这些“关键词”本身含义,并不能全面的诠释作者赋予“闲人”中的情感,再读文中:作者兴之所至,临时起意,邀请好友共去赏月,宁静的夜晚,作者眼中的月色是如此皎洁、明亮与澄澈,美妙月光下的他奇思妙想地用“积水空明”呼应明月,以“藻荇交横”映衬竹柏,如若不是拥有悠闲自在、闲适恬淡的心境怎能写出如此富有情趣的美景?所以联系上下文,作者投映在“闲人”中的“情感”不止有清闲之意,亦有悠闲、闲适之趣。由此可见,教学中,不可只窥一角,只有引导学生把握好上下文“整条线”才能促使他们体会到蕴含文中的内在“情感基调”。
  三、以纵横对照为“体”,对话内蕴“情感自我”
  我们读得多了很容易发现文言诗歌作品中的“情感”是可以分类的,很多文言诗歌大师拥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融入作品的“情感”也些许相同,但每位大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每部作品的“情感”也都有自己的独特。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能够把这些人、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纵横对照,拾其惊人的相似,辨其个性的差异,更有益于学生通过作品对话作者的“情感自我”,并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如王绩与陶渊明,《野望》呈现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也表达着隐逸的渴望,然而王绩的性格、追求决定了他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忘怀得失”,也没有陶渊明那样醉心于田园山水,所谓的归隐总有那么点儿不甘心,一有机会便泄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这样的“纠结”便注定了王绩的痛苦,他缺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悠然,缺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洒脱自在,更缺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释然平淡!他在恬淡朴素的语言中诉说着孤独无意中的倔强!
  由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丰富的资料,将文言作品和作者进行纵横观照,去解读作品中内蕴的相似却又独一无二的“情感自我”,那学生对某些作者的所有作品或者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产生探究,并对其内蕴的“情感”把握便从平面架构成立体的空间,形成完整而四通八达的系统。
  综上所述,文言诗歌作品的“情感”是我們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的“珍宝”,对情感的解析是一个由浅入深、有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可以使用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品读背景资料并纵横对比等方式进行逐层升入,逐级拓展,最终才能引导学生望尽“字里行间”,领略情感的“灯火阑珊”。
  ★作者通联: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师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精美、考究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文章作者的“文路”,语文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为一体。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巧,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授课时让板书设计这朵艺术之花绽放于课堂,使语文课堂处处充满美。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人物的精神,这是每个教师都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一简单的剖析,看看如何根据古诗词,带领学生感悟人物精神,体会诗词当中蕴藏的深厚意蕴。  一、理清作者信息,掌握诗词基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生活在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才华横溢的苏轼,创作出了无数或豪放或婉约的诗词,成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在苏轼的笔下,感情是豪放充沛的
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已实施多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设定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作为选读内容的《选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去解读《论语》,把《论语》教学和应试、教学和文化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呢?  作为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学的根本,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思想文化,毫无疑问,它跻身“经书”之列,是实至名归。当然,不可否
2017年全国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与2016年相比,有传承有发展。传承下来的方面,一是继续采用三道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分数为9分;二是保持两道题的题干表述不变,即“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和”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三是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和确认,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和C级。发展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选文范围多样而典范,深度关照现实,注重价值培育。
在教学了《春夜送友人》一诗之后,我认为《唐诗鉴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以及有关鉴赏资料对本诗的注解似乎有值得商榷之处。现把几点浅见陈述如下,以资各位同仁斧正。  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辞典》是这样解析的:“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近,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
浙江省语文高考卷的第五、六题为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一般来说,题型不固定,语段的压缩、语句的扩写,图文转换等都会轮流考查。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之后,发现老师们对于扩写这种题型没有较为清晰的思考角度,还仅仅停留在就题目提供的显性信息进行答题的层面,缺乏对于语段中隐形信息的把握。何谓隐形信息?《考试说明》对“语句的扩展”的考查要求如下:“扩展语句”是指根据题目提供的语言情境,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词语或句子)
苏教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的西汉飞将军李广射技高超、智勇双全、廉洁爱士,却因命途多舛而被迫自刎。那么,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下面结合选文谈谈笔者的浅陋见解。  文章第一段结尾借汉文帝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话的翻译是:“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说呢!”汉高祖打天下时代需要有谋略的勇士,“封个万户
作为一名执教初三的语文教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我们经常做的似乎更多是一种表面上的、易于操作的、并能短期见效的工作,但是每次改完作文感受最深的还是很多学生的文章里缺少个体性以及有思想性的表达,这不能不说是目前作文教学的缺失和悲哀。就此,笔者尝试着上了一节作文思维训练课,但是对于这样的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其实笔者内心也是没有底的。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实在是颠覆了我对他们考场作文表现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千古鸟语,有着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早已积淀成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意蕴厚重。  一、诗人以鸟的自由飞翔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鸟的自由飞翔让人类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中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教学思路: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能力,我觉得可以从教材入手,名家名篇就是一个活例子,在写景作文教学中我采用“范文引路”的方法。学生通过读、赏经典写景片段,体会写景的妙处,感受大家的风范,逐步掌握写景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目标:  1.在重温名家写景片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写景技巧。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