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张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转变教师观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课堂教学完全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滔滔不绝的宣讲中湮没了。观念的桎梏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的定势。这种定势下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无从发挥主体性。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必须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观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这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要真正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学民主的核心。第二,充分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听取和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或主张。第三,对学生一视同仁,和所有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不要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以及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要与他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相知相亲,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允许学生出错或保留他们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三、建立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内在价值得到承认,实现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可以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要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的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总之,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多宽容、少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总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核心。发展个性就是认可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把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挖掘出来,培养成现实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新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无可比拟的人,自我创造的人”。
(责 编 晓 月)
那么,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转变教师观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课堂教学完全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滔滔不绝的宣讲中湮没了。观念的桎梏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的定势。这种定势下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无从发挥主体性。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必须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观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这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要真正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学民主的核心。第二,充分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听取和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或主张。第三,对学生一视同仁,和所有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不要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以及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要与他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相知相亲,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允许学生出错或保留他们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三、建立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内在价值得到承认,实现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可以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要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的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总之,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多宽容、少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总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核心。发展个性就是认可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把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挖掘出来,培养成现实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新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无可比拟的人,自我创造的人”。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