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相关论文
今人在考察梁启超“新史学”与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时,多将梁启超重通史以求致用的思想与新历史考证学派偏专题史以求真的理念加以比较......
文章从概念、三种史学方法论、国人的目光、区域历史过程、易代与差序、区域美术研究的意义六个方面,对区域美术史研究做了阐述。......
《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呈现了近现代以来宋代音乐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趋势,以及历史观念对于宋代音乐史研究的价值意义,为中国古代音......
南高史地学派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新史学”中的一支重要史学流派,他们基本厘清了客观历史和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强调历史演进的因果......
期刊
清末中国以“新史学”勃兴为标识的“史界革命”,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全新的史学追求、空前的传播方式,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新纪......
摘 要:特纳的“边疆假设”及西部史的写作在学术界的影响很大,而对其学术渊源的探讨则相对薄弱。特纳的早期教育及在威斯康星大学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第一批画史专著中俞剑华《中国绘画史》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它由两根主线构成,一条是进化论影响下的中国画......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处于持续分裂和战乱状态中,历来被认为缺乏“可以被称道的文治武功”,缺乏“盛世”、“英主”,因此与......
周谷城是现当代著名史学家,凭一己之力独撰《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为中国历史编纂学的进步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他具有深刻的批判......
20世纪初,梁启超、马叙伦等学者围绕中国是否有史所展开的争论,实质上并非派别之分,而是话语之争,双方皆致力于以文明史学为蓝本建......
现代美国的社会变化是鲁滨逊"新史学"思想产生的土壤。其史学观点之"新"突出表现在:应当大大开扩历史研究的范围;必须引进和借鉴其他多......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思潮是影响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思潮,时人也运用该理论反思中国传统史学,试图将史学纳入民族主义宣传的轨道,作为......
中国近现代新史学观念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有着重要的关联。从梁启超建立改良主义的"新史学"开始,到胡适与顾颉刚的"现代新史学"和......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著述,高呼"史界革命",随即兴起"新史学"思潮,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化转型,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新......
梁启超和李大钊作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伟大的思想家、启蒙家,是反封建的思想斗士,他们的思想也为中国革命、社会变革等提供了强......
抗战期间,发挥史学致用功能越来越受到史家重视,顾颉刚即曾尝试以中国通史编纂唤起民族意识,主张从受众角度探索编纂形式的多样化,......
20世纪上半期是西方史学从兰克式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夕,与此同时,中国史学也正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新史学"与"新汉学"的消......
20世纪初,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有两位史学大家高举"史学革命"的大旗,主张新史学,批判旧史学。他们对历史学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
中国通史编纂是顾颉刚史学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受“新史学”思潮影响而主要致力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到了20......
陈垣是"新史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近代史学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新史学"培养人才,首创"史源学"和"史源学实习"课以及讲授、......
近年来,寻求本土文明内在的独特性成为学术界的首要问题。在这种氛围中,区域社会史以其强烈的本土关怀和历史学本位逐渐成为新的研......
一般认为民族史的研究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开端。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学人已经开始了民族史的研究,它的理论源头是梁启超等提出的......
本文旨在回顾和检讨1900—1949年间中国学术界有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特别是来自西方的文化史理论)与实践,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
20世纪上半叶,应时而生的"新史学"和中国教育史研究都经历了辉煌的发展阶段。作为专门史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充分吸收了母体学科——......
何炳松是较早倡导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学者。他率先将美国鲁滨逊的“新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向国人作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 ,又结合......
在许多研究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著述中,大都就"新史学"的救亡与启蒙功能作了许多细致的挖掘,而对于"新史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的治史方法涉......
梁启超与鲁宾逊分别于1902年、1912年发表<新史学>.两者提出的"新史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仍掩盖不了二者本质上的差异.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