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灯》相关论文
摘 要:清朝乾隆年间,李绿园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属于教育题材。全书描写的七位师长,代表着不同的类型。在他们身上,作者多层面地......
源于使役动词的处置标记“叫”主要分布在河南等地的官话区。《歧路灯》里,“叫”字句有致使义处置式,但没有狭义处置式,“叫”演......
比较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清代南、北方白话小说《跻春台》和《歧路灯》中的比较句为研究对象,按照语义标准,将......
中国古代剧场的发展演变历史很长。最初原始时期根基于交感巫术观念的宗教性模仿仪式歌舞,出于宗教氛围和巫术内容的需要,一般选......
摘 要:谭绍闻是小说《歧路灯》中的主人公,其性格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反复手法、讽刺手法以......
《歧路灯》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假托明朝之名展现了清朝的丰富复杂社会生活画面,同时蕴含了强烈的批判性.一是对不学真知识、专逞......
清代小说《歧路灯》从诞生之际便命运不济,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文在广泛搜集各种原始资料和前人研究成......
《儒林外史》《歧路灯》是清代雍乾时期出现的两部长篇小说,作为文人独创的作品,它们标志着创作主体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强化。生活在......
交友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说作为原形再现生活的文学样式,自然也广泛表现了交友问题。本文首先对友伦的文化传统做了梳理与......
《歧路灯》是清代中期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李绿园。小说假托于明朝嘉靖年间,宦门子弟谭绍闻在误入歧途,终至败家后,洗心革面,悔过自......
“罢了”是现代汉语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虚词,它是由动词“罢”和“了”在线性顺序上的连接逐渐成词的,由于“罢了”一词多用于句尾与......
作者李绿园以深入生活的个人体验为基础,剖析人情世态,记录风土民情, 描绘出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而对消逝了的......
内容摘要:《歧路灯》是一部用河南方言所写,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长篇小说。从近代汉语发展历程来看,其成书时间处于近代汉语末期。因此......
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是中国十八世纪市井的社会风俗画。作为世态人情小说,它虽不是以描写女性世界为主,但文中对女性定位所......
《周易》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极具价值的教育思想,在《蒙卦》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蒙卦》中不仅强调了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还阐释......
现代汉语普通话用在动词后面表动作行为可能性的“得”,《歧路灯》对应的有“得”、“的”、“哩”三个,其中表可能的“得/的”见......
对《歧路灯》中的副词"竟"和"竟是"做了穷尽式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语法功能、语法位置和语义类别进行了分析。......
<歧路灯>自成书至今有许多版本,从最初的抄本、石印本,到排印本,再到铅印本,反映了不同时期<歧路灯>的受众群体和流传的变化.<歧路......
清代李绿园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中的"没蛇(可)弄"在明清文献中独具特色,指处于不如意的境况,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其中的"蛇"不是蛇,......
《歧路灯》是一部有关“生命教育”的小说[1][4],是乾嘉时期中原地区的教育诗史。作者李绿园通过小说的形式,展示了乾嘉时期中原地区......
栾星校注本《歧路灯》是现今学界所据权威校本。但是,栾校本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校勘疏漏。近年来,已先后有学者撰文订正。在全面校勘......
李绿园《歧路灯》是一部“教子”书,同时是一部“家政谱”。其写“家政”,首在重视“治家”的态度,其次是兄弟、主仆相处之道,以及......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人格品质形成的趋向.《歧路灯》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母亲王氏与父亲谭孝......
在《歧路灯》作者李绿园生活的时代,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学,已经发展到了它的衰微期,无法挽救日益严重的封建末世危机。作为......
排行称谓是汉语言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把个人在家族中的排行顺序用于人际称谓.它的直接作用就是将同辈亲属的长幼次序分出来,或者......
"爱民主义"是以"爱民"为宗旨的一种"主义"。"爱民"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而"爱国"一词晚出,其后长时期中用量亦少。但近代"爱国主义"大行于世,......
《歧路灯》这部小说把弘扬“孝道”作为了整部书的基调,作者的“孝道”与孔子、孟子的原始儒家“孝道”思想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且与......
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具有浓郁的河南方言特色。其中的“被…‘把/将”融合句在该文献中是较有特点的语言现象,目前人们对这种融合......
“和谐”是指“和而不同”,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它能产生最佳氛围、产生最佳效应.通过对清代教育小说《歧路灯......
(780)知法犯法语出《歧路灯》:“既为绅衿,缘何开场诱赌,知法犯法?”对违犯法律、规章之事,明知故犯。(可用于执法者,也可用于其他人)......
栾星先生校注的《歧路灯》有不少需要商榷的地方,文章通过比勘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与栾星先生本,指出栾本存在的错误,并认为当下迫切需......
教育小说《歧路灯》大量引用儒家典籍,是其一大特色。文章从小说引用儒家典籍的角度,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义理寻绎,对其语言艺术进行......
本文从哲学思想、社会理想、艺术手法三方面来论证"复归"意识在<岐路灯>中的表现,并试析这种"复归"意识的社会意义.......
中国人的人生礼仪,源于《礼记》等儒家经典,“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饮食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礼俗。寿诞之礼,从古至今都......
前言文人出于地域感情与乡土认同,往往倾其心力贡献于地方历史文物、文献、迹胜之整理与保存,成果甚至能超越官方系统的方志。特别在......
《歧路灯》作者李绿园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忠肝义胆、一心为主的忠仆形象——王中。他为人忠厚老实,行事沉着干练,对主家不离不弃。......
《歧路灯》作为研究18世纪中原一带方言的不可多得的资料,河南大学张生汉先生对书中的方言词语多有研究,但张先生的某些观点有值得......
李绿园《歧路灯》研究百年,以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比较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位次即“排位”,曾一时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先后出现......
摘要:《歧路灯》中完成体动词“讫”的用例多达154次,其中“V+讫”148例,约占总数的96%,通过考察,可以看出“V+讫”格式从宋代到明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