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社相关论文
<正> 我国著名科学家翁文灏先生(1889—1971)曾任全国地质调查所(初属农商部,后属农矿部、实业部)所长、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
<正>美国地质学家威廉、葛利普(AmadeusWilliam Grabau)教授是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会员之一,是中国古生物学会、北京自然历史学会、中......
我们知道,如今中国门类齐全的自然科学研究和教育,并不是中国古代研究和教育的延续与发展,而是从西方传入的。有人将17世纪初利玛......
新发现的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往来信函六通,聚焦于《科学》停刊、中国科学社改组两个问题.信函内容不仅解决......
<正> 在百年的学术史视野中看来,"中国在大学创办研究所,始于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中国有国家级的最高科学研究机构,则始于蔡元培......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前身为华西自然科学社,1927年9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以"研究及发展自然科学"为宗旨,1951年宣告解散。作为民国时......
《科学画报》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科普期刊之一,创刊于1933年,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本文对其创刊以来刊物的主要内容、办......
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姑从最广义解释:“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这句话要分三层说明......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都将学会的社务与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取得了双赢.中国科学社是以民间社团的形式发展......
<正>中国地理学会1934年创刊《地理学报》,到现在已经整整50年了。学会负责同志几次要我写点回忆文字,我感到非常兴奋;兹就学会早......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巨变期。“民主”和“科学”成为社会两大思潮。肩负文化交流使命的留学生们,将发展近代科学视为国家......
科学体制化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形态。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
黄宗甄是参与中国科学院筹建工作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在忆述中提供了的起草、副院长人选的提名等不见文字记载的珍贵史料.他还回忆了......
民国时期,科学社团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诸多的科学社团中,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成败得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国科学......
中国科学社作为民国时期最为重要的综合性科学社团 ,对各专门学会的创立与发展有指导与示范作用 ,但没有成为联合全国各专门学会的......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社会体制的形成过程,适宜的科学体制是科学真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科学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
1930年10月25日是中国科学社成立15周年纪念日,上海、杭州、苏州、沈阳、北平、广州等地社友会举行社庆活动.社友们齐声唱起了由赵元......
1919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指出非难《新青年》的人,无非是认为《新青年》"破......
90年前,中国还处在国势衰弱、民族危亡的时期,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秉志、赵元任、周仁等一群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留学美国的......
学术交流是科学家创建科学社团的原动力,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与创办期刊是科学社团体制化的学术交流模式.中国科学社作为一个综合性......
1936年1月按理事会批准的改进方案,<科学>杂志自第20卷第1期起改版.2月据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与本社拟订合作办法,将其......
创办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它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通过创办科学期刊、从......
1983年自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以后,许多科学刊物陆续复刊或创刊.本年11月10日,张钰哲、何泽慧、卢鹤绂、曲钦岳、郝柏林、陆埮......
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创建由外国人开其端,国人接其绪.外国人主要是传教士相继创建了不少学会组织,诸如1847年在香港成立的皇家亚洲......
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的方略上,有鉴于此前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国科学社充分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引进与粗浅科技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根......
今年是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家团体的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科技工作者团体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导......
1914年从美国倚色佳小镇走来,到1960年黯然退场于上海,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半......
1919年1月10日大批社员留学归国后,本社面临经费拮据、组织涣散的严重困境.针对于此,董事会发表"特别启事",鼓励社员树立信心,推进......
中国科学社是早年留美的中国学生创办的,社务由董事会执行,如吸收和批准新社员、决定分工和人选等.后来,随着社员的不断增加,工作......
[编者按]1915年1月,一份创办于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学术杂志在上海刊行问世,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中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字样.......
2005年11月17-18日,本刊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九十周年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共有三项内容。......
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成立之后,在1916—1948年32年间,共召开26次年会,其中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几年,所开年会规模最大,影响深远,如1933......
[本刊讯]1915年10月25日,中国近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成立。一百年后的同一天,“赛先生在......
新文化运动时期,按照我个人的观点,是指1915-1945年之间约30年的时间。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家,祖父是他们中的一员。今天就从我......
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社在人员经费和事业发展均陷入困境的情形下,一方面为生计劳烦;另一方面未敢忘忧,出版工程类图书,以为战后国家建设贡......
中国科学社能够成功改组并建立起民主体制,东美留学生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它帮助中国科学社发展和完善了年会制度。科学......
关于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时间,阅读历史文献的大多数研究者都可能有过疑惑,因为在举行社庆活动、社徽图样的选择以及社中领袖人物的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