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会通相关论文
苏轼《前赤壁赋》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中,凸显了人生困境下的生命态度,诠释了儒道会通。苏轼在一生中最为......
自春秋战国以来,儒、道思想便已成为我国历史上主要的思想形态,且二者之间的对立未曾消失,魏晋二百年间,亦是儒道思想碰撞最为激烈......
俞琰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邵雍《先天图》,来阐发其丹道易学核心理论——"身中之易"的思想。其将《易》中"太极"演化之道引入......
以《庄子解·达生》为讨论依据,对船山之儒道会通思想作一阐发.船山坚守儒家立场,其道家作品主要为《老子衍》与《庄子解》.《老子......
在中国思想史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各派思想的互动和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在诸子百家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
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是儒道会通。王弼二分有无,而以"无"为本内涵着玄理上的不彻底性。郭象注庄,主"独化于玄冥之境",将现实存在提升到......
17世纪后半叶清统治下的明遗民方以智、王夫之对于《庄子》内七篇的诠释,在时代遭际与庄学史思想背景的影响下,从各自的思想立场来......
生当晚清民国,正值中国在器物制度及思想文化领域遭遇空前冲击,面临古今中西的十字大开之时,刘咸炘继承深厚家学传统,返本开源,阐证教理......
王弼将道家本体论引入儒学,建构了"以无为本"会通儒道的玄学本体论;又从这一本体论出发以道释儒,予圣人观以新的解读。通过对"无"与"有"......
道教和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两支,同源异流。儒道并立和互补,是贯穿申国古代思想史始终的基本脉络。历史上形成的儒家典籍非常......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开创的两个重要文化基点。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构成了士人进退出处、塑......
对陶渊明所达之“道”的具体内涵问题的学术争论已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诸家各有洞见。苏轼、罗大经、陈寅恪等从道家哲学的宇......
孔子和老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不祧之祖,两者对管理哲学的幽思流露出强烈的分野与契合,主要彰显在管理本原论、管理原则论、管理方法......
魏晋玄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正本清源,而并非是对儒学的简单否定。通过会通儒道的方式,玄学完成了对儒学的继承与革新。作为魏晋玄学最重......
甲午战争之后的新旧中西文化之争,使中华文化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刘咸炘继承家学,推崇儒道同源,在“西化潮”狂卷一切的新文化运动......
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徐复观对孔门艺术精神和庄子艺术精神这两个典型的阐释是并列平铺、各成系统的。中国艺术精神虽由庄子......
<正> 《类聚》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年五十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
汉魏之际,经学开始酝酿一场变革。《论语集解》把汉代四家大儒的《论语》注汇集到一起,又采入魏初三家注释,并加上编者自己的注解,......
俞琰是宋术元初著名之易学家和道教学者,其学思经历先儒后道,尤其将易学和丹道之学兼容含摄、儒道会通,而影响甚远。其儒学易思想......
生当晚清民国,正值中国在器物制度及思想文化领域遭遇空前冲击,面临古今中西的十字大开之时,刘咸炘继承深厚家学传统,返本开源,阐......